zhuyuju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uyujun

博文

有说探究教学是垃圾,该怎么看呢

已有 3060 次阅读 2016-4-7 16:3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探究不仅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也是重要的学习内容!然而,日前一位中学老师朋友给鄙人发来一则微信文章《在美国,探索式教学法被认为是垃圾教学》,鄙人发现本微信已经被阅读35000多次,被点赞也达到500多次。中学老师朋友甚为困惑,问鄙人该如何解读。基于“讨论”总比“沉默”强一点的考虑,基于此文传播之广、点赞之多的考虑,基于有必要保持一种客观态度的考虑,特谈谈鄙人的浅见,以抛砖引玉!

第一,讨论教育问题,一定要基于3:(1)教育的复杂性;(2)教育的核心目的;(3)教育是系统工程、长效工程。基于此,得出4点推论:1)教育的方针及教学方式是需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宜的。(2)教育理论的效用不像数学公理、定律和科学理论那样具有“刚性”,是需要放到教学实践中去加以判定和修正的,或者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理论。(3)常常批判的所谓“教育问题”,教育系统中涉及的所有人都有责任,包括老师、学生、家长、教育研究者、教育政策制定者等,所以当在批判教育问题时,首先需要问的是自己做到最好了吗?当然,这需要自省的勇气!但是,如果我们都有了勇气,教育问题也就好解决了,难道不是吗?(4)用“罪恶”“垃圾”“怪象”“摧残”等极端词汇片面地讨论一些特殊现象,并不可取,也不值得点赞,可叹的是许多人让这些吸引眼球的词汇夺去了全面、客观、独立的判断力,一味跟风点赞!我们应当拉长时间之轴、放眼更多地域,加以反思和判断,处理好继承性与发展性的关系,“一边倒”“推倒重来”的思想要不得。

第二,科学探究因何而重要。自人类起源到现在,对我们影响最深远的是什么呢?那就是——科学,并且还将继续深远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社会和未来!所以,各国都希望自己的公民能够像科学家那样思考和解决问题,以提升国家和民族的国际竞争力。那么,科学家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什么呢?那就是——科学探究!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得到科学探究的训练,无论将来从事哪种职业,都将具备更强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更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在此,举一个真实的案例:某著名中学的一位化学老师在做氯化铁溶液与硫氰化钾溶液显色反应实验时,未出现预期的红色,便不知所措,立刻电话求助北京大学严宣申教授。事后,严宣申教授说:有问题,虚心求教,这很正常。不正常的是这位著名中学的化学老师居然不会自己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又令人悲哀!可见,科学探究的训练是多么必要和重要!

第三,探究教学应该注意什么呢?请关注:(1)之所以不直接灌输给学生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不仅获得“文字和符号”意义的科学概念,还要发展对科学概念的深入理解(其要回答的原始科学问题和人类关切是什么),以及对科学研究过程的明晰而深入的认识。(2)探究教学中往往有2种问题类型:为什么(Why)或怎么样(How),当遇到问题,学生的第一个问题往往是“为什么呢”,但是Why的问题是最难回答和解决的,教师应当善于分析问题要素,将Why转化为若干个WhatHow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逐步解决问题。(3)探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问题,让学生保持探究的好奇心和兴趣深入学习过程,还要有目的地问一些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已获得的知识能够回答和解释的问题,增强学生探究的成就感和自信心。(4)目前见到“课堂探究很热闹,但是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学生一片茫然”,这是不可取的!次数多了,学生就会视探究为儿戏。探究,就是要探寻追究、一探究竟的!所以,教师要尽量保证探究的问题在课堂上能够得到研究解决,这需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可获得的资源条件等。(5)教师要知道“解释、评价和交流”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调取原有的知识,来建构新的认识,让探究结果与科学知识产生关联,促进科学概念的深入理解。

第四,原文章虽然用到“垃圾教学”这样比较极端的词汇,不管是基于怎样的原因,鄙人还是要肯定其中的合理之处:(1)探究教学更适用于学业水平高者;(2)小组协作探究,会因学习者的兴趣差异而出现“低效”现象。这的确是存在的,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用的是什么评判标准(前文言“教育是系统且长效工程”,只看眼前和着眼未来,或二者兼顾,结论会不同)。借用一句流行语“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那就是,“教学不止为眼前的概念、公式和分数,还有兴趣、思维、道德、信仰、责任、合作和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独立行为能力等更重要的东西。

第五,真正独立思考的人,在精神上是君主——叔本华。请在阅读朋友圈时,深入思考一下再点赞或转发吧:)

几点浅见,仅供参考!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066651-968494.html

上一篇:化学,真教好、学好了吗?
下一篇:美国提升大学本科教育质量,依靠什么呢?
收藏 IP: 114.255.218.*| 热度|

6 谢平 姚伯元 张骥 周健 rlxahz ytszxh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6: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