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yuju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uyujun

博文

《中国化学家与化学会》评介

已有 2240 次阅读 2014-11-18 09:32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王治浩先生所著的《中国化学家与化学会》一书颇具特色,读后深受启发,在此评介给大家。

1  内容翔实

《中国化学家与化学会》的书名由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姚建年院士题写,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徐光宪院士和闵恩泽院士特别写了贺词和题词,中国化学会前理事长胡亚东研究员撰序,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分为5个部分:中国化学学术团体的先驱;创建和开拓中国化学会的化学家;化学分支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化学史家及其他学者;附录,包括中国早期的化学化工学术团体简介,庆祝中国化学会成立60周年活动述评,纪念侯德榜诞辰100周年活动述评,我国化学家的某些成就及其科学方法论等。本书共介绍了50位已故的著名化学家,在每个人物的介绍中都配有珍贵的照片,难得一见的书信、题词、讲稿、读书笔记、实验记录等手迹,还有人物简历,更重要的是每位化学家的科研历程、工作经历、学术贡献、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其中还点缀着不少化学家的诗词、书信、长联、名句、故事等。有不少材料都是第一次公开发表,尤其是107幅难得的照片和手迹,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值得珍藏。

2  装帧雅致

        《中国化学家与化学会》的装帧设计别具一格、新颖雅致。封面颜色既非大红大绿,又非苍白暗淡之色,而是古朴、柔和的橘黄色,纹路犹如雅致的宣纸一般,姚建年院士题写的书名跃然纸上,书名旁边的“中国化学的基石、学术团体的精英、近代化学开拓者”画龙点睛,好似一幅浑然一体的书法作品。封面的下方位置和封底的上方位置,分别设计有一个犹如白色化石一般的交叉伸展开的树枝,象征着厚重的化学史知识、化学家的智慧积淀,在古老而有质感的树枝上面停留着一只好奇的小蜻蜓,它仿佛看到老树要发新芽了,或者它在听老树讲述着著名化学家的故事。在本书的封底,配有4位化学家的名句,傅鹰先生的“科学只能给我们知识,而历史却能给我们智慧”正是本书阅读价值的写照;曾昭抡先生的“学会的任务最重要的要算发行刊物”给我这样一位年轻的期刊编辑极大的职业认同感和工作的力量;卢嘉锡先生的“清醒的头脑、灵巧的双手、洁净的习惯”是科学工作者应该牢记的座右铭;胡亚东先生的“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固然重要,精神和品德更为重要”无疑是对当下科学精神和高尚品德有些缺失的警醒。

3  思想光辉

          伟大导师恩格斯指出:“熟知人的思维的历史发展过程,熟知各个不同时代所出现的关于外在世界的普遍联系的见解,这对理论自然科学来说是必要的,因为这为理论自然科学本身所建立起来的理论提供了一个准则。”丘吉尔曾说:“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毋庸置疑,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化学史的编写范式有:化学通史、编年体化学史、年代化学史、化学史文集、化学家传记、基于社会史视角的化学史等。《中国化学家与化学会》却有自己的特色,它将中国化学家与中国化学会联系起来编写,以中国化学学术团体的发起、组织、创建和开拓为主要线索之一来介绍化学家,突出了化学家之间的联系,读起来有一种中国化学会大家庭成员聚会一般的感觉,同时突出了学术团体或组织在学术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这提醒后辈在做好自己的科研工作的同时要关心、热爱学会工作。本书的另外一个主要线索是化学分支学科的奠基和开拓,这可以很容易让不同专业方向的读者找到最合适的学习榜样,从化学家身上找到类似的研究经历,从化学家的发展路径中获得最适合自己的启发。本书闪耀着化学家在许多方面的思想光辉,例如科学研究、化学教育、办好期刊、爱国奉献等,它可以照亮化学的未来,为年轻学者指路。例如,黄鸣龙先生的治学方法和治学经验:先探后进、坚持唯物、不怕麻烦、不依赖别人;庄长恭先生说:科学研究不是靠运气的,必须要有坚强的毅力、严谨的态度和敏锐的观察,才能获得成功;傅鹰先生说:研究是严肃的事,不是赶时髦的事,研究是愉快的事,不是轻松的事;戴安邦先生提出的《化学》的办刊宗旨:传播化学知识,推广化学应用,提倡化学研究;戴安邦先生根据自己讲授基础化学课的体会,总结归纳出的启发式教学的八项法则;俞同奎先生说:美国的工资比中国高几十倍……但不能为了这几十万美元而忘了自己的祖国、忘了中国人的责任。

   总之,本书编写范式新颖,可以说是一部中国化学和中国化学会的发展简史,具有史料价值、知识价值、学术价值,可供化学史研究者、大中学化学教师、广大化学工作者参考借鉴。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066651-844237.html

上一篇:中国化学会第二届全国中学化学教育高峰论坛纪要
下一篇:教育是强行规划,还是自然生发
收藏 IP: 210.31.76.*| 热度|

2 肖重发 戴德昌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3: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