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科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gyang688 “教育的艺术从来都不简单。"

博文

关于促进福州都市圈教育集群建设的改革建议

已有 1602 次阅读 2022-6-13 10:26 |个人分类:科研论文|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关于促进福州都市圈教育集群建设的改革建议

杨启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扎实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向着更加均衡、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方向迈进。最近,国家发改委复函批复同意《福州都市圈发展规划》。这是国家推动福建省区域协调发展与建设国家沿海城市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站在全面落实福建省全面落实强省会战略,高起点推进福州都市圈建设的新起点上,将建设都市圈区域教育集群作为福州都市圈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与任务,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与全局性的作用,激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新需求,为福州都市圈四市一区城市、福建省乃至全国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提供智力、人才与科技支持。

一、区域一体化中建设教育集群的意义

(一)城市竞争力产业集群日益成为全球竞争优势的核心战略举措

不断开放、日益相互依赖,以及高速的网络通讯沟通的全球化时代,时空的锐变提升了城市空间的差异性价值。不同区域城市的规模与个体特征的差异,决定着城市的规模增长速度。相应地,特定的城市地理区域,多产业相融与多机构相联的共生体重要性也愈加突出,产业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该产业集群的规模与程度。近年来,城市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提升全球竞争力的新型网络组织,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将打造城市竞争力产业集群作为谋求全球竞争优势的核心战略举措。

(二)建立区域教育集群是实现区域教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重要的目标

科技、教育和产业经济一体化最发达的形式之一,是建设知识创新集群,旨在为主要工业公司、研发中心和学校院所等主体围绕知识生产、传播和技术创新能力创造有利的协作环境和平台。以知识生产、传播与创新为核心的教育集群,不仅包括地理区域内各级各类教育机构,还涵盖与所在区域教育供给与服务相关的政府机构等商业环境、金融、市场服务、监控机构等创新系统要素相关系统。通过城市产业集聚与知识技术与人才培养的教育,建立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特征的区域教育集群,为区域城市产业、公共事业、科学研究等现代化生产与发展提供服务。

(三)促进福州都市圈教育集群建设将为区域融通发展提供坚实的动力

福州都市圈,目前已经具备教育集群培育、建设与推进所具备的必要条件。立足国家设立都市圈发展战略背景,福州都市圈作为驱动中国区域社会经济空间格局变化的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引擎的重要力量,需发挥都市圈区域社会综合领域的优势和特点,发挥教育与城市、产业、科技的深度集成与实质联动的功能,推动建设同城共享资源的都市圈教育集群,为福州都市圈以及福建全省打造强劲活跃增长极提供知识生产、知识创新与一流人才的教育支撑,还可以为创建国家都市圈福建样本与做强粤闽浙沿海城市群作出积极的改革探索。

二、福州都市圈教育一体化面临的发展问题

多年来,福建省从2011年的“福莆宁同城化”开始,到推进闽东北一体化发展,到福州牵头莆田、南平、宁德、平潭综合试验区四市一区力量推进福州都市圈建设规划,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在促进都市圈区域教育的一体化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与继续教育相互隔离,统筹与协调发展机制未形成

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的协调发展,是提高国民素质、开发人力资源的关键环节,将为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可靠的支撑。目前,福州都市圈城市的普通高等教育,在满足培养与服务产业发展的优秀创新性人才供给需求方面还不够。通过产教融合建设高质量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还面临资源重组与体制机制障碍,需要在培养与福州都市圈产业需求一致的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方面进一步加强。适应终身学习社会,并向成人开放的继续教育服务体系,也还未能全面贯通。服务四市一区都市圈经济产业与社会需要的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与继续教育自身之间还存在部门相互隔离问题,统筹与协调发展的机制尚未建立。

(二)不同教育层次水平的联通和合作缺乏有效的联结机制,教育共建共享意识不足

与其他领域的区域合作进展相比,福州都市圈的教育联动与资源共享发展机制与政策相对滞后。长期以来,受地方行政区划与教育管理体制的制约,区域内城市之间的基础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缺乏资源统筹,不同教育层次水平的教育合作平台、合作层次、合作形式处于低层次联系状态,缺乏领头与示范城市的带动。四市一区不同教育层次水平的联通和合作缺乏有效的联结机制,教育共建共享意识不足,对于达成都市圈确立的优质教育与文化资源同城共享共治合作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建立同城共享的教育一体化机制任务紧迫。

(三)城市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与教育的融合度和互动度,处于较低关系与失调阶段

作为城市与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有赖于富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的集聚。目前,福州都市圈具有千亿级的产业集群基础,但还需要有吸纳更大产业集群的人才、技术、科研与教育资源作为坚实基础。目前,四市一区的教育事业发展不均衡,人力资源竞争力不强,创新型人才培养不足。与其他省市相比,高等院校与科技人才与创新成果资源的体量不够,规模偏小,缺乏科技中心与产业集聚一致的强大的高等教育中心支持。城市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与教育的融合度和互动度,处于较低关系与失调阶段,这是影响与制约福州都市圈建设发展的重要的关键性因素。

三、促进福州都市圈教育集群建设的政策建议

通过都市圈区域教育集群的建设,形成区域教育治理结构的更新换代,进一步增强都市圈在内的不太城市经济发展空间与其教育空间的联系,促进区域经济与教育的交互影响,将有效导致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教育在空间聚集上趋同,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与人才支撑。

(一)确立统筹福州都市圈四市一区的教育资源共建共治共享的教育集群整体目标

依据《福州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出的发展定位,通过协同四市一区的教育相关资源,突破四市一区地方行政教育管理的限制,从区域教育体系、知识创新体系、教育体制改革、教育资源共享与交流等方面,形成福州都市圈教育集群的组织机构与有效机制。

通过推进福州都市圈教育一体化集群战略的建设,旨在实现区域间教育资源的自由与合理流动,优化区域经济、科学、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状态下教育空间合理分配的机制与环境,让区域的教育结构调整、技术创新的现代化、经济的全球化以及高质量专业人才培养更加协调,推动四市一区教育优质均衡高效发展,突出高等教育集群推进东南(福建)科学城建设中的先导作用,支撑福建全省乃至东南沿海城市带区域经济产业转型与科技创新发展。

(二)建立福州都市圈区域教育集群建设组织结构,强化政府公共干预的角色

福州都市圈区域教育集群的建设,须明确各级政府在多元主体中重要的公共角色,充分发挥作为顶层设计者与支持者的使命,重点考虑完善下列教育集群组织机构的建设:(1)跨区域教育行政协调委员会。突破现有行政区划,将整个区域视为一个教育特别功能区,组建一个权威性的都市圈教育管理协调机构,统筹协调推进区域内教育一体化。(2)成立由政府、其他行业组织、教育管理机构、不同类型学校专家教师等各方面力量组成的规划组,设立区域教育集群执行委员会、教育集群顾问小组、基础工作组,以及相关公共部门服务组织,制定福州都市圈教育一体化发展战略规划。(3)建立福州都市圈教育集群的研究机构,积极推进区域教育集群的研究,提出发展区域教育集群的建设方案与措施。

(三)面向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建设不同类型的教育集群

首先,整合都市圈治理结构良好学校的优良师资队伍与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学前与基础教育的若干个“教学共同体学校”集群,加强跨行政区划优质学校集团建设,形成学前与基础教育集群。其次,加强都市圈区域政府、职业院校与区域产业之间的集中与联合,组织高级职业技能培训,强化与企业培训及产业成果转换的合作式产业学院建设,形成区域内若干个标志性的职业技能教育与培训教育集群。最后,依托福州大学城与高新区,建立高等教育、科技与产业联动的高等教育集群;依托长乐滨海新城建立职业技术教育与产业联动的职业教育集群,并整合其他三市一区的本科与研究生院校和科研院所机构资源,引导区域集群大学间的竞争与合作,推进互动成果的转化合作,形成福州都市圈在电子信息制造、机械化工、软件与信息技术为优势的产业集群与科创走廊。

(四)启动区域教育创新集群专项计划,实行多方参与教育集群建设资金筹措

积极争取国家科技部、教育部等部委与福建省专项计划支持,用于建设福州都市圈不同类型教育集群创新项目的资金支持。同时,都市圈的四市一区政府分别制定区域教育集群专项支持计划,鼓励所在地区开展教育集群体系建设。设立福州地方创新基金会,吸纳企业、私立机构与社会组织参与,激励高校与产业建立区域教育伙伴关系,分类设立区域教育一体化支付基金计划,如本科或研究生区域创新基金计划、区域创新学者与专业人员支持计划、区域国际教育合作基金计划等,推进都市圈教育的一体化。

(五)建立“一核两廊多城”的区域教育集群试验区

依托国家确立的福州都市圈规划与区域发展战略政策优势,以省会福州城市为核心,启动建设涵盖沿闽江发展轴与沿滨海发展轴的科学技术走廊,并将科创走廊覆盖的南平、宁德、莆田、平潭四城纳入科创教育集群网络,打破行政教育区划壁垒,实现教育、科技与产业的数据汇聚共享,把握科技、产业与教育互动规律,筑起一条贯通东西与沿海的科技教育创新创新走廊形成福州都市圈“一核两廊多城”的区域教育集群发展示范区。其间,可以设立多个连绵不绝的教育创新中心,吸引高级专门人才,开展适合区域特色的城市、科研院所、人才与企业产业协同,使之成为推动福州都市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与协同创新的重要平台。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04258-1342776.html

上一篇:[转载]正确认识世界遗产教育在当代的价值与意义
收藏 IP: 121.207.21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7: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