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中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jiping

博文

寒门学子的光荣使命

已有 3642 次阅读 2016-5-30 23:15 |个人分类:故事感想|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使命, 寒门学子

寒门学子的光荣使命


蒋继平

2016年5月30日


最近科学网葛素红【我如此奋斗也成不了你想要的专家】的博文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共鸣。李云帆老师接着写了【寒门学子的尴尬】一 文附和。 因为我也是农村出生, 属于真正的寒门子弟, 所以,认真地读了两篇大作,对文章中描述的事态深有同感, 几乎是身处同境的感受。

我是我们家中 第一个考上正规大学的孩子, 属于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大学生, 也就是 所谓 的77级大学生。 后来毕业被分配在大城市国家级的研究所, 接着又被国家公派出国留学, 再后来定居美国。因而, 我在家乡亲人们心目中属于成功的人士, 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把我当成【专家】,或者【榜样】。

我们都是爱面子的人,在外奋斗, 虽然吃尽千辛万苦,但是, 回家乡探亲时,总是报喜不报忧,尽量显得自己【成功】。记得我1995年首次回国探亲时, 主动地给一些亲朋发红包, 美元和人民币同时发。 这就给亲人们造成一种错觉, 他们从此认为我很富有, 挣钱很容易。 当然, 那时我回国看到一些亲人们的生活水平确实与美国有很大的差异, 尤其是看到我的两位在市政府部门担任中级职务的亲戚家境不是很好, 我心怀同情,主动地提供一些经济帮助。 我第一次回国还给所有的兄弟买了彩电等贵重物品。

我这样做的后果是, 首先是老妈认为我很富有, 几乎把我当成是银行,只要需要用钱的时候, 不管是她自己, 还是她身边的人, 总是向我开口。我一开始对这种行为很不舒服,几次跟老妈说:“我不是银行”。后来, 我认识到问题不是出在老妈身上, 而是出在我自己身上。 所以, 我放下身段, 不顾自己的面子, 如实地告许亲人们我们在国外生存也是很不容易的。我对他们说,我夫人做了人工流产后第四天就去上班, 生了女儿后两周就去上班, 我刚到美国的几个月内, 睡的是地板, 吃的是方便面, 我一个大男人, 在女儿生下后到她八岁的时间内, 我下午回家就要烧饭带孩子, 有时一手抱着孩子, 另一只手在炒菜。在我说出真实情况后, 亲人们也是相信的, 所以, 他们对我的【期望】也就低了一些, 而且也更加感谢我的无私帮助。

我有一个哥哥, 三个弟弟, 一个妹妹, 他们都没有考上大学。为了帮助他们,我在1988年的时候, 我刚进入读博士的时候,用自己千辛万苦省下来的500美元寄给我的妹夫, 希望他带着兄弟们建立一个公司, 开创一个家族企业。我当时就看到了中国经济腾飞的前景。 我的妹夫没有辜负我的期望,但是他只是自己富起来了, 没有带着我的兄弟们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几十年来, 我一直被亲人们当成【专家】, 【权威】和【榜样】。他们在遇到重要的事件时, 总是会找我咨询。 虽然碰到这样的事, 我心里很烦, 但是反过来想想, 他们这样做是因为他们看重我, 是一种尊重和敬佩的行为。 要获得别人的尊重和敬佩, 我们必须做出相应的贡献, 要不然, 我们就心里有愧。 所以, 本着这样的想法, 我总是尽力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不过, 在提供帮助的时候, 要讲究策略,要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帮助他们认真分析事态的趋势利弊,在给他们讲清了道理后, 由他们自己做最后的选择。

今年回国探亲时, 我带着8根断骨的剧烈伤痛, 半身因为内出血造成的严重浮肿和紫黑色斑块,与兄弟们一起为老妈安排进养老院的相关事宜,而且我向兄弟们承诺, 老妈在养老院的所有费用由我一个人承担。我这样做, 只是出于一种责任, 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应该有的素养, 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光荣的使命。

我们能够接受高等教育, 是我们的命好,是上天给予我们的特殊恩赐。我们要充分珍惜这份恩惠,用自己的言行来回报这份恩惠。我自己的一贯做法是,修身养性,树立起正面的形象, 做好榜样。

我有四个侄子, 三个侄女, 一个外甥, 一个外甥女, 他们都生在农村, 父母都不是大学生, 但是, 4个侄子和外甥都考上了大学, 三个侄女和外甥女也都上了大专。 我是鼓动他们读书的最大动力, 他们都把我当成榜样。

请问各位出身农村的学子, 您们在回家乡时是否受到特别的照顾, 受到额外的尊重?

我不知道大家的具体答案, 但是我自己的境遇就是如此。 在各种场合, 亲人们主动地把最好的位子让给我, 为我准备我最喜欢吃的饭菜。我经常问自己, 获得这样的待遇, 我有没有做出相应的贡献?

本着这样的想法, 我总是尽量做得更好一些。我认为这是一个寒门学子的光荣使命。这不仅仅是一个亲情的话题, 也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 读书虽然不一定是为了救国, 但起码也应该是修身养性, 传承文明的动因。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03132-981339.html

上一篇:岁月流逝却抹不去对故乡的思念
下一篇:浅论中国科技界的一才多用现象
收藏 IP: 67.233.2.*| 热度|

8 戴德昌 陈永金 徐令予 陆绮 曹贺贺 葛素红 李静芳 chenhuansh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0: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