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中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jiping

博文

中国科技界低效能的原因浅析

已有 3362 次阅读 2014-6-8 10:25 |个人分类:国家时事|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效能, 中国科技界

中国科技界低效能的原因浅析

 

蒋继平

201468

 

虽然中国科技界最近几年内在政府科技兴国的大政方针引导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科研实力和成就已经取得明显的进步,可是,跟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科技的投入和产出效能还是比较低的。这点在重大创新项目上更为明显。到现在为止, 13亿人口的大国,几千万在科技战线工作的科技人员,还没有一个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得者,实在有点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我反复地思考导致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结合对社会各方面的观察和分析,我觉得造成这种低效能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       首先是中国人的政治意识强。大概是国家教育政策造成的影响,中国的大中小学生的政治意识都很强烈,他们中的大多数对政治话题远比对科学话题感兴趣。这点在科学网上就足可以得到充分的证明。我自己就有这样的亲身经历。我的一些关乎到中美关系的博文,经常被精选,或者会有很多的评论。而一些非常专业的科普博文,这些博文的内容非常专业,也对当前中国的社会现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是很少被精选,也很少被推荐和获得大量的评论。这个现象很让我觉得不解。但是,经过反复的思考,觉得政府的做法可能是高明的。教育首先应该培养有高度政治觉悟的人。所以,一旦有些科学家作出了成就,他们首先得到政府宣传的素质不是他们的科研方法和所作出的努力,而是他们的爱国情怀。所以,中国的科技界似乎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成名的科学家一般也成了政治活动家。这样的社会环境,如何能够保证优秀的科研人员全心身地投入科学活动?

·       科学逻辑思维薄弱。我从许多方面感觉到大部分中国人的科学理性逻辑思维比较薄弱。中国科学家的感性思维远比理性思维严重。他们经常对人不对事这个可能受到“打狗也要看主人”这样的中华文化的影响。我最近在我的一个博文中看到一个匿名评论。评论的大概内容是他/她在生命科学领域问了许多人,大家不知道我的身份,/她经常看我的博文,认为我这样身份的人写出这样的文章,实在出于意料之外。这个评论,加上科学网编辑的精选趋向,使我真切地感到中国人的感性办事风格和原则。在面对人和理的选择时,中国人会选人,而不顾理。西方的对人处事风格和原则却却相反。而科学却却需要的是认理不认人。

·       个人英雄主义。中国人的团队合作精神实在不敢恭维。这点在体育方面已经得到充分的证明。单项比赛中国人在许多方面还是行的,可是需要团队集体合作的项目就很少有建树,足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许多重大的科研项目必须要有一个团队来完成。可是,中国科技界有多少团队在真心实意地合作,现在到处可见一些科研人员为了一个科研成果而争功夺利。最近就有一对师生为了一篇文章的署名问题闹得风风雨雨。这种个人英雄主义的倾向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无为的争斗和妒嫉,而且可能导致相互拖后腿。据说,当年中国的科技界首先合成胰岛素,一些科学家被提名成为诺奖的候选人,可是,中国人内部自己摆不平,结果错失了这样的机会。

·       生存压力太大对于绝大多数奋斗在科研第一线的中国科技人员来说,他们面临的生存压力要比西方国家大得多。首先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国家资源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或者说,掌握行政权力的人就有对科研经费的支配权。因而,一些科研人员为了获得一些必要的科研资源,就得想方设法获得一个行政职位。这样的话,会花去很多时间和精力。这就是所谓的人际关系的社会背景。其次,年轻人虽然处于科研创新的最佳时段,可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为了生活的安定费尽心思。房子,车子,孩子的教育,配偶的身份等等,中国的行政关卡实在令人感到头痛。房价高涨,收入有限。买车要摇号,还有严重的交通堵车现象。科技人员男女比例失调,找对象结婚后易地迁居的一方的户口要受到当地政府的审批等等。这些繁杂的生活负担给中国的科研人员在无形中增加了许多负重,使他们不能全心身地投入科研的纯静境界中,在科研的道路上步履维艰。

以上的四个方面对中国的科研效能是很不利的。希望中国的科技界能够认识到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即使有高级的实验室,那也仅是一种摆设。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03132-801495.html

上一篇:提高实验效率的几个基本举措
下一篇:人之初,性本我
收藏 IP: 98.208.235.*| 热度|

7 罗汉江 陈楷翰 郑小康 罗德海 苏光松 wangqinling permafrost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1: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