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中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jiping

博文

中美两国好像是一个实质性的夫妻关系

已有 6959 次阅读 2014-6-3 04:42 |个人分类:国家时事|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中美, 夫妻关系

中美两国好像是一个实质性的夫妻关系

 

蒋继平

201662

 

中美两国是近代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家,一个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一个是科技最发达,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这两个国家地大物博,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她们虽然被太平洋相隔,但是,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相互的接触和交流已经十分频繁。

现代科技已经使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大家庭。中美两国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两个重要成员。纵观世界大家庭的近代史,我觉得中美两国在这个大家庭中好像是实质性的夫妻关系。

我的第一个依据是,只有非常亲密的亲人关系,才会对对方的一举一动非常关注,尤其是对对方的缺点错误非常在意。看看近代中美之间的一系列行为举动是不是如此。首先,美国几乎每年都要发表一份世界人权报告,其中会特别地关注中国的人权状况。而这种关注往往是把注意力放在有缺点的地方,对好的地方很少提及。与此成对应的是,中国的各种媒体经常把宣传重点放在美国社会的阴暗面上,而很少宣扬美国社会的优秀和光明的方面。这是不是像家庭中夫妻一样,夫妻总是盯着对方的缺点和错误,经常提醒对方必须注意的缺点,希望自己的伙伴做得更好一些。记得有一次,我对太太说:“我提醒您,是因为您是我的妻子,是我生活中最亲密的人。这样的事,要是发生在别的女人身上,我不会去管的。”我想这个道理每个结婚了的人都懂的,因为可能都有同样的经历和体验。

我的第二个依据是,每当遇到重要的世界事务时,中美两国会站在同一个战线,为各自的利益,也为共同的利益,更为世界的正义和公正而共同作战。前两个世界大战就是最好的明证。除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尽力与中国合作抗击日本外,在前苏联的势力威胁到中国的实际安全时,美国明里暗里都在与中国合作,帮助中国摆脱苏联的影响。在这点上,美国就像是一个敢于担当的丈夫,帮助和保护受到欺负和威胁的妻子。

我的第三个依据是,美国更像是一个男人的身份,总是喜欢出头露面,喜欢显示自己的英雄气概,因而,对一些看不惯的事喜欢管一管。而中国更像是一个女人的身份,不喜欢管闲事,希望有一个平安的家庭生活。所以,当美国决定对伊拉克进行惩罚时,中国好像是看到丈夫出征,非常担忧,非常恐惧,觉得非常没有必要,因而,尽力劝阻和反对。这种劝阻和反对是对丈夫的爱。因为丈夫的这种行为是非常冒险的,也是吃力不讨好的事。不但会损兵折将,更是劳民伤财,受到众怒的举措。不过,这个男人血气方刚,不听劝阻,一意孤行,到头来吃了亏才知道妻子的劝阻是对的,可是为时已晚。奥巴马总统最近在西点军校的演讲就充分地说明了这点。

我的第四个依据是,中美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中美的阴阳关系,当中国正是烈日当空的正午时,美国却是繁星漫天的深夜。这是苍天的安排,是天意。一阴一阳方为和。这个阴阳达成的自然和谐是世界的一个福音。

我的第五个依据是,中美的文化的特色好像是一种夫妻文学。美国的文化倾向于刚性的一面,用的日历是以太阳为依据,而中国的文化显示的是柔性的一面,用的年历是以月亮为依据。美国文化的核心是追求真理,对事不对人,而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庸之道,对人更重于对事。  这两种文化各有特色,谁也不能说谁的更好。要是地球只有白天,没有夜晚,哪会是什么结果?

说了这么多,我的意思是,中美两国在当今世界已经是一个实质性的大家庭的背景下,作为两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应该以整个地球为唯一的家园来对待,为使这个家园更适合人类生存,应该同心合力,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来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要做到这点,双方必须认清各自的身份地位,从地理位置到文化背景都要认真考虑,既要考虑到己方的位置,背景和利益,也要考虑到对方的位置,背景和利益,从而达到双方利益和人类共同利益的最大化,获得一个三赢的结局。

我个人的感觉是,在家庭中,夫妻斗嘴是难免的,可是打架是不应该的,要尽量避免的。斗嘴通常是为了对方好,理性的夫妻一般通过斗嘴会改进自己的行为举止。不过,老是说配偶不好,也不是一个好的举措,应该看到配偶好的地方,认识到配偶的价值,互相学习对方的长处,也许效果会更好一些。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03132-799887.html

上一篇:向优秀学习才能成就卓越
下一篇:见义勇为也要讲究策略和量力而行
收藏 IP: 74.118.23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5: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