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不择路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jwang989

博文

班门弄斧为哪般

已有 1451 次阅读 2019-3-7 19:19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昨天百度一个网络用词,留意到侧栏出现“班门弄斧”一词,内心为之微微一动。心动应该起因于前天的一件小事儿。

内弟苦等十几年终于购得新房,全家为之高兴。前天陪岳父去新房考察装修情况。新房室内泥瓦工装修部分已经完毕,正处于木工阶段。注意到木工工艺的机械化程度很高,手工工具仅见推刨而已,木件连接全为气钉方式,施工简单迅速。考察完毕,出的门来,向岳父感叹:“现在生活就是便利,看那木工做活全不费力,一台电锯,一台气钉机,就全部搞定,顶多用推刨刨去毛茬找平。”岳父说:“几十年前,木工的工具箱非常复杂,斧锛锯锉,刨铲锤凿,一样不能少。”我知道斧是用来砍削小木料的,锛则用来砍削大木料。现在装修用木料均为半成品的板材和条材,无需砍削粗加工,斧锛因此退休。

看到“班门弄斧”一词的心动弹出一个问题,木工十八般工具,为什么是弄斧而不是弄锯弄刨等其他工具呢?

“班门弄斧”源出柳宗元的“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意思是在班和郢的门前操弄斧子,厚脸皮不自量力。班指鲁班,是春秋战国时的能工巧匠,在民间被木、瓦、石、绳、棚匠尊奉为祖师,称为“鲁班爷”。我国建筑业设有“建筑工程鲁班奖”,为我国建筑业工程质量的最高荣誉。郢指郢人,《庄子·徐无鬼》记载:“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大意是,楚国首都郢城有个人用白垩泥涂抹自己的鼻尖,大小如蝇子翅膀,让一个叫石的匠人砍削泥点。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砍向泥点,白泥尽去而鼻子完好无损。郢人站在那里,若无其事,面不改色。

柳宗元的这一比喻其实是用来自谦的,原来该文出于《王氏伯仲唱和诗序》,是柳宗元为王氏兄弟二人诗集撰写的序文。柳宗元连用两个典故,意在从技能和心理两个方面刻画不自量力。在鲁班门前弄斧,一旦惹得祖师爷技痒露上一小手,弄斧之人定然自惭形秽。在郢人门前弄斧,如果郢人再次鼻尖点泥让弄斧之人来砍,怕的是后者手心汗出如浆,斧头重于泰山。所以,要能在班门弄得起斧头,艺不高不行;要能在郢门弄得起斧头,则更须胆大,心理素质过硬。柳宗元的这个自谦比喻,后来被简化为成语“班门弄斧”,蕴味大不如原文。

木工制作,讲究精准平整。木工制作的主要工序是逐步拆解木料,制成不同大小的构件,一是垂直纹理横截木料为段,二是沿纹理纵剖木料为板为条。古代最早出现的金属锯为青铜刀锯,大致就是在青铜刀刃上开出锯齿而成。这种锯由铸造而成,无法做得太长,也无法做得很薄,否则就会折断。刀锯用来横截木料还可以,但不能用来纵剖木料为板为条。据李浈先生研究考证,我国直到南北朝至隋唐之际出现框锯才解决了锯剖木料成板的问题。框锯是“工”字形锯框上一侧安装锯条,另一侧用麻绳加绞棒紧固,这样锯条两端被固定,在木料中推拉不受影响变形,因而可以纵剖木料。在框锯出现之前,我国古代纵剖木料采用加楔劈裂法,就是在木料中间沿直线每隔一定距离打入一楔,使木料沿纹理开裂,把木料一劈为二,然后用斧锛将断面砍斫去掉凸起部分,再用刀铲细细削整而成为板。条状木件则由板进一步劈裂而成,同样少不了斧砍刀削工序。所以,在古代斧和锛是最基础的木匠工具。锛相当于横刃大斧,其刃与手柄垂直,挥动距离长,砍削力大,使用时面向木料,以便精准砍削凸起部分,适用板状大型木料。斧刃与手柄平行,使用时侧向木料砍削,这样手柄就不能太长,挥动距离受限,砍削力较小,因而适用于砍削条状小型木料。框锯纵剖制成的木板,板面基本平整,只是有些毛茬,不需砍削,只需刀铲整平即可。据孙机先生考证,大致在明朝中叶,我国出现推刨,这是专门的平木工具,砍斫平整木板木条的方法逐步消失。

斧锛在古代又称为斤,东汉末年刘熙的《释名》解释:斤,谨也。意思是说这是一种用起来要谨慎的工具。的确如此,斧砍锛斫平整板材或条材,力道、角度都要拿捏得恰到好处,稍有不慎就会砍空弄伤自己,或者砍得太深损伤材料。在木工十八般工具中,斧和锛是最要求技艺的。技艺精湛的工匠,只需斧锛就可以平整板条,省去了铲削工序。

斧头还是多面手,可以代替楔劈裂短小木料,可以代替锯横截木料,还可以铲可以削,这些方面的一些零碎操作,在能工巧匠手里,只凭一把斧头就可搞定,根本不需到工具箱里翻箱倒柜。所以,只有把斧头用到得心应手,才算跨入鲁班之门。

斧头是多面手,不仅木匠使用,日常生活也少不了,比如劈柴砸物、砍头剁骨。也正因为如此,有的人劈了几垛烧柴就以为自己斧头用到了家,沾沾自喜起来,以至于要去班门弄斧,其结果只能是见笑于大方之家了。

2015年10月7日于兰州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00631-1166272.html

上一篇:华夏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一大区别
下一篇:司南神明天上
收藏 IP: 60.165.45.*| 热度|

2 杨正瓴 代恒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0: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