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民之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rer009 西藏农牧学院

博文

按标题搜索
松嫩平原西部大安灌区在建项目印象3(图)
2009-9-17 18:36
09年5月,我又去了建设中的大安灌区红岗段。发现去年修建的堤坝出现了许多的崩塌现象,有图为证。 注:拍摄地点大致经纬度为 453558N--1235110E 。
个人分类: 学术观点|3408 次阅读|没有评论
农业科研人员自信心的回归(节选)
2009-5-31 11:06
1新时期的农业生产现实与农业科研人员的自信心 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中国也逐步融入到全球化的潮流中,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极大的变化,对于农业科研人员来说,改革开发带来的新形势和新体制既促进农业科研状况的改变,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为农业科研人员的科研行为 ...
个人分类: 学术观点|4204 次阅读|没有评论
重度盐碱地的引水改良
2009-4-30 15:05
松嫩平原的盐碱地分布在广阔的洪泛平原上,地势低洼,而且具有可利用的水源丰富的嫩江和第二松花江水资源,存在着充分利用江河水资源大力整治盐碱地的优越条件。水是盐碱地改造中关键的限制性条件,在该地区实现农业发展、生态修复和重建双赢的唯一方式是合理开发丰沛的水土资源, ...
个人分类: 学术观点|4025 次阅读|没有评论
从质量角度看粮食安全问题
2009-4-20 10:06
虽然目前中国已经从“量”上基本解决了国人的吃饭问题,但是受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的加剧和影响范围的扩大、水资源短缺、国内人口增加、耕地减少,以及国际上能源战略形势变化等因素影响,中国的粮食产量仍存在较大的变数,所幸国家在这个问题上仍然保持足够了的重视。 中国的粮食安全不仅应包括粮食产方面的 ...
个人分类: 学术观点|3727 次阅读|没有评论
当代中国农业科研人员的精神迷途(节选)
2009-3-23 15:26
当前中国农业科研人员的精神迷途(节选) 摘要:略 关键词:略 1以往数十年科研人员的精神发展历程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数十年里,受各种主观的客观的因素影响,除了非常短暂的中苏蜜月期外,中国的农业科研基本上处于闭门研究的状态。在这个时段的国家政治形势下,农业科研工作者的独立科研思想很难独善其身,整个农 ...
个人分类: 学术观点|5359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的农业科研心路感怀
2009-3-1 11:08
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一直关注农村农业生产的学生来说,我差不多能够理解家乡农村发生的所有事情,也了解现今东北农村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也更能理解解决农业生产难题的艰巨性。虽然解决现今的农业难题可能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几代人的努力,但我仍然凭本心觉得解决这个问题的艰巨性不 ...
个人分类: 学术观点|3633 次阅读|没有评论
利用农作物、畜牧废弃物栽培食用菌
2009-2-23 10:53
一、发展利用农作物秸秆畜牧废弃物栽培食用菌的重要意义 当前,面对日本、台湾、韩国的食用菌生产优势逐渐丧失,蘑菇产销中心正在向中国方面转移,我国南方蘑菇产区无法适应庞大的栽培需要,而我们北方资源丰富,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南菇北移,势在必行。 ...
个人分类: 学术观点|4516 次阅读|没有评论
我的农业科研观
2009-1-30 13:54
不能不承认,当前中国的当代农业科研主要是以西方先进国家为榜样的,但我们在模仿、引进、吸收国外农业科技成果的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太重视这些农业科技成果背后的东西,农业科技效能的有效发挥是在西方国家的较大生产单位土地经营规模、农业在社会分工中的从属地位、从业人员较高的素质、较小的从业人员规模、农产 ...
个人分类: 学术观点|3693 次阅读|没有评论
重建中国农业的生态学核心理念
2009-1-17 16:12
当代的农民是幸运的,处在当今一个比以往更加重视农业的时代,总的来说政府不再从农民身上挤奶支援城镇。但农民们仍然无法太乐观,家庭的横向生活水准、子女的教育经费和有限的土地收入等等一系列的东西,让农民们一睁眼就得面对这一切。因此,农村的农业生产、农民的生活现状仍需要全社会 ...
个人分类: 学术观点|3565 次阅读|没有评论
从生态学角度看中国粮食供应的质与量问题(1)
2009-1-6 13:22
对于解决中国的粮食危机问题,我觉得不仅应该保证粮食供应的量,更应该保证粮食供应的质。如果仅仅从保证中国的粮食供应和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方面考虑,而不重视或默许大量不符合人体健康的(或存在潜在的、不能确定的危害)的粮食产品充斥绝大部分中国人的餐桌,其后果是得不偿失的,或者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饮鸩止渴。从精神 ...
个人分类: 学术观点|5226 次阅读|没有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3 18: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