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民之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rer009 西藏农牧学院

博文

科研与吃饭如何联系——王天旭之问

已有 5345 次阅读 2013-11-25 00:2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看了王天旭事件的新闻视频(http://www.nbs.cn/tv/6/2/201311/t20131119_130169.htm),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先说点题外话,是关于东升工作室的丑恶。在报道王天旭事件过程中,媒体没有宣扬读书为了报效国家的舆论正确导向,而是引导“读书为了吃饭”。正如王天旭所说的“钻牛角尖”,媒体一味强调“是金子在哪里都发光”“先要吃饭”道德说辞,刻薄求俗,缺少媒体报道过程中应有的客观态度,看不到媒体对国家科研人才的尊重,只有嘲讽,连王天旭自己都说,“你叫那些博士,想读博士后的都伤心”。这样的媒体主持人居然还在那里一本正经地宣扬他的导向,真是“屈才”了。

再说重点,媒体的确揭开了中国高端科研人才培养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虽然只是表面的现象,但是其中暴露的深刻问题已经可以想象,那就是我国的高端人才培养与管理不合格。检索一下王天旭博士的文章,发现其尽管做到博士后,但其文章质量一般,结合我这么多年一直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所闻所见,我觉得我国高端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培养单位把关不严,以至培养出的大量高端人才名不副实。如果一些单位无法接受这些高学历者,而这些就业面非常狭窄的人又一心科研,高不成低不就,那么王天旭博士的出现就不是偶然现象了。固然有个人的自身原因,但这能全都怪王天旭们吗?培养不出合格的高端人才,你让他们做什么样的科研,如何吃饭。

我的看法来自我的经历,回头再说自己吧。我本科毕业后到北大荒农场去当了一个真正的农民(人事关系挂在当地的一个科研所,只是挂靠没有任何工资的),时间是4年;然后又重新考研读博,09年从中科院某所毕业时已经34岁了。当时如同王天旭博士的想法一样,只想进好的高校和科研所,而且只想做农业生态方面的科研而绝对不想改方向,这对于没有关系,却又一心想带着往届硕士媳妇找工作的我来说,在内地找工作的结果可想而知。于是最后我来到了我从来没有想过的地方——西藏农牧学院,在这里,我在教科、带班主任之余,从事的是我偏爱的农业应用研究。我已经有了一个工作作为平台,当不需要文章作为敲门砖的时候,我做我想做的生产技术研究,是直接服务农民的那种(我记得农科院尼玛扎西院长说话的意思,做分子的研究遗传多样性的发文章可以,但是坐在这个位置,做的东西更要服务农牧民),温饱解决,还有点小项目。关于在科研和生活之间如何找到交叉点,其实很简单,作为一个农业领域的科研人员,我的想法是技术服务社会,才能做好科研,才能吃饱饭。




中国“最惨”博士后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00561-744417.html

上一篇:国家奖学金的设立改变了我对研究生的培养方式
下一篇:烧秸杆——真的煸了‘中国科技’的耳光吗?——兼回林老师
收藏 IP: 210.72.14.*| 热度|

11 陈楷翰 吕喆 张骥 戴德昌 王春艳 魏东平 刘桂锋 林中祥 陈冬生 梁洪泽 汪晓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08: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