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民之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rer009 西藏农牧学院

博文

从生态学角度看中国粮食供应的质与量问题(1) 精选

已有 5234 次阅读 2009-1-6 13:22 |个人分类:学术观点|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生态学, 粮食

对于解决中国的粮食危机问题,我觉得不仅应该保证粮食供应的量,更应该保证粮食供应的质。如果仅仅从保证中国的粮食供应和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方面考虑,而不重视或默许大量不符合人体健康的(或存在潜在的、不能确定的危害)的粮食产品充斥绝大部分中国人的餐桌,其后果是得不偿失的,或者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饮鸩止渴。从精神层面上来讲,粮食的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始终是人在参与的,粮食产品的不健康生产或消费过程中的策略和态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参与者的精神世界,从而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不良影响。

1 从质的水平上提高光能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保障粮食供应
从我的生态学专业角度上看,目前提高粮食总产量问题的瓶颈我认为是在植物对光能的利用率和劳动生产效率上。植物对光能利用率的提高属于自然科学领域范畴,植物对光能利用率质的提高可以从技术上保障粮食总产量;而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属于社会科学领域,可以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提供有力的经济保障。

对于植物对光能利用率质的提高上,许多人可能不以为然,以为是老生常谈,觉得无非就是培育作物高光效群体、增加叶面积指数那一套,或者是满足作物水肥需求之类的东西,诚然这些做法都对,但这些措施或做法无法让植物对光能的利用率在现有水平上有质的提高,从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光能利用率低下的问题,更别论这类措施应用所造成的资源环境问题。

我始终认为将作物、杂草和昆虫等生物综合起来考虑土地上农产品产出问题的传统生态农业思想在现今仍然没有过时,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农业生产反而是当前中国农业生产困境的突破点,南方的稻田养鸭和桑基鱼塘是该思想中最为成功的二种生产方式,至今仍在一些省区应用。应运用生态学原理,将作物的整个生物产量、杂草、农业昆虫和微生物均看成是人类粮食生产的来源,均衡安排不同地块或同一块土地内适宜生存的各生物种类之间关系,使单位土地面积内的获取的太阳能远超过同等条件下单一作物生产所获取的最高水平,同时在系统外物质能量输入的帮助下,通过将各种生物能在食物链内流动,并在一些适宜节点上解链转化成各种农产品,就可以较大限度地利用太阳光能,并通过增加产品数量和提高产品质量来保障生产收益。目前该生产体系中的最大制约瓶颈就是需要研制出与之相配套的具有较高生产效率的生产技术和设备,该瓶颈的解决需要有系统实践经验、“农民式”的农业科研工作者在理论创新、立足生产实际基础上的忘我工作。

很可惜,当前的农业科研工作者中不乏有忘我工作的人,但绝大多数人缺乏系统的行业生产经验。更令人痛惜的是,运用在生态学手段解决当前农业生产难题的道路几乎完全让位于所谓先进的转基因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手段(君不见几乎农业科研中的各个环节目前都是分子生物学方法大行其道,而在科研产出方面,大多以是获取多少奖项、多少篇SCI文章、多少项专利、编写多少本专著占据主要篇幅。而本该运用生态学原理紧密结合各地土壤和气候条件、农资装备,以及劳动力素质等现实状况产生的生产技术解决农业发展难题的途径却日渐式微,已经无法摆脱全球石油农业生产链条枷锁的束缚,更别逞论利用简单的技术方法来解决农业生产难题。产生这一后果的原因固然与中国国情和农业生产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有直接关系,但即使是在此背景下中国当前的农业生产问题也不应该如此严重,我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与当前农业教育、科研工作者缺乏实际行业生产经验有密切关系,高学历的科研工作者即使对其头脑中已有问题的把握能力再强,如果缺乏农业生产基础实践知识,其应用科研之果也基本上是无根之木接出的果实,至于农业教育科研单位管理行政化、官僚化等方面的原因就不再此讨论了。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00561-208835.html

上一篇:从生态学角度看中国设置18亿亩耕地红线的必要性
下一篇:<建行中行股被大手笔减持>赋“诗”一首
收藏 IP: .*| 热度|

3 武夷山 蒋新正 杨海涛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15: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