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雷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ewniu

博文

公开招标——多少罪恶借汝之名而行之

已有 3636 次阅读 2012-6-24 23:36 |个人分类:经济真相|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公开招标, 建设资质

    招标成为一种形式,不仅没有降价反而提升价格
    去年,湖南省引爆一起药品价格畸高案,从而揭开了药价虚高的一角。癌症辅助治疗药芦笋片
出厂价15.5元,经医药公司、医药代表、医生等环节,最后价格涨到了213元。药品集中招标有《招标投标法》和《政府采购法》等诸多法规来规制。政府推行基本药物招标采购政策,目的在于避免药品重复批发,从而挤掉畸高药价中的水分。
    公开招标降价前提是发包方希望降价,而投标方希望价格上涨。然而在药品投标过程中,所有投标参与方都不希望药品降价。医院采购药品,由于只能加价15%,药价便宜会降低他们的收入。患者购买来自医生的要求,只能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患者花钱越多,医院越赚钱,医生收入也要上升。

    招标只是形式,只是样子
    建筑有招投标法,规定公有投资必须走公开招标的程序。表面上十分市场化,然而投标者围标却成为一种常态。表面上是多家公司投标,实际是一位老板幕后操纵。

    无标不围,围标成为常态
    现在当邀请潜在投标者时,他们首先考虑围标,考虑是不是耍他们,让他们帮着扮演一下角色。先搞定招标方,然后再组织围标,已经成为常态。如果你给别人讲公共、公开招标,人家都觉得这个人是不是犯了神经,根本没有人理。

    群狼战术,共分利益
    如果招标方不“通情达理”,不给围的机会。那么企业会设法自己围。他们搞定招标代理、搞定相关专家。几家企业形成一个整体,只要有一家中标,其它各家都会把一部分分包他其它家,形成风险共担的模式。

    资质环境下的建筑市场
    国内市场上的挂靠、转包层次不穷,法律表面上十分严格,却没有任何可执行性。资质借用十分严重。借用资质者没有损失,出借资质者也没有损失,当社会形成围标的文化之后。有门路的人员借用多家的资质,表面上是多家在投标,实际是一位操纵者。当然,为了减轻自己的风险,也有多家合伙投标,形成投标联合体。
  
    围标的文化
    当建筑市场出现围标文化后,进一步自我加强。当大家都知道“围标”二字后,企业投标成功除了明的“资质”,还有暗的“与招标方的关系”。就算是“中”字头的大国企,资质充足,他们也有“自知之明”,投标是有成本的,他们很自然要退缩,因为缺乏“
与招标方的关系”。而”有关系的人”又缺少响当当的资质。两者一拍即合,一方出资质,另一方出“关系”。拥有资质的一方坐地收钱,按比例抽成。拥有“关系”的一方拿来资质,通过围标获得利益。
    1、在围标文化下,
“中”字头的大国企愿意出借资质,反正他们自己也知道投不中标。
    2、在围标文化下,可通过散发信息,使可能的潜在竞争者主动放弃,有利于中标。
    因此,即使招标人想公平、公正,但天下没有人信,更多人相信围标,相信关系。那么招标代理公司或者其他人就易于实现投标操纵结果,损害招标方。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00346-585504.html

上一篇:人类有向多样化发展的趋势
下一篇:从李娜变昌圣法师算起
收藏 IP: 115.171.118.*| 热度|

1 王启云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3: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