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雷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ewniu

博文

必生,可虏也——经济真相系列

已有 3518 次阅读 2010-10-23 20:15 |个人分类:经济真相|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房价, GDP, 经济危机, 经济真相, 泡沫破灭

 在现代经济社会,经济战是各个国家所面临的最大危险。俄罗斯、东南亚、日本 等等在经济战面前损失惨重,有些国家如阿根廷、菲律宾在经济战面前陷入永 恒的泥潭。
    俗话说苍蝇不盯无缝的蛋,我们在痛恨金融杀手和经济杀手的无情和残忍之余,也同样要考虑一下”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孙子兵法上讲: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 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意思即是说用兵打仗的一般法则是:不要侥幸指望敌人不来袭我,而要依靠自己随时应付敌来的充分准备;不 要侥幸指望敌人不来攻我,而要依靠自己有着使敌人不敢攻我的强大实力。我们无法改变敌人,只有改变自己。当外敌环绕之时,抱着仁慈和公平的幻想就是一种错误。
    孙子兵法第八篇有一段话: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 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意思即是“将帅有五个致命的弱点:只知硬拼,就有被杀的危险;贪生怕死,就有被掳的危险;刚忿急躁,就有被轻侮的 危险;清廉自好,就有被污辱的危险;宽仁爱民,就有被烦扰的危险。以上五点,是将帅的过失,也是用兵的灾害。军队败没和将帅被杀,都由上述"五危"引起, 是不可不予充分重视的”。

    国家领导者面临着类似的五种危险。“必生,可虏也”是最常见的一种,用经济术语说即是“领导者胆小怕事,担心经济出问题,就会被控制”。在我 国实行以GDP发展为纲领以后,增长速度成为非常重要的指标。任一级官员首要考虑任期内的经济发展问题。在上位者自身对经济了解很少,又要立杆见影,又要 完全掌控经济,这与经济发展规律存在着巨大矛盾。一、我国正努力建设市场经济,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波动,不可能完全控制,也不可能完全预期;二、经济发 展是一个过程,立杆见影很不现实;三、当前的经济数据并不能反映经济未来的潜力和问题。这些矛盾成为经济杀手的突破口,达到对我国经济围困
的目的

    第一招是拔苗助长式发展经济。领导者需要经济增长,那就要制造经济增长。世界最通用的做法是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刺激资产价格上涨,包括股票、 房地产、工业原材料、黄金等。此招有两大明显好处:经济数据得到增长,由于是资产类价格上涨在前,普通日用品上涨滞后,至少在初期对普通人的影响表面上并 不大。
    资产价格上涨虽然很慢,但是整个过程具有持续性,连续上涨两三年,其积累效果将会非常大。拔苗助长救得了一时,救不了一世。资产价格上涨引发 整个社会的投机,占用大量资金并压制其它行业的发展,产生滞涨效果。由于原材上涨,普通日用品价格受成本影响,价格必然上涨。然而由于大量资金投入到资产 行业中,包括房屋、租金等,日用品消费出现低迷。资产行业虽然得到快速发展,但是缺少其它行业的支持,自然无法持续。在这种情况下,经济衰退迹像开始出 现。
上贼船容易,下贼船难。国民经济走上这条路时,实际上是进入断魂路,就算不是被打死,也要脱一层皮。
    第二招是恐吓。资产行业价格上升,价格与收益出现脱离,必然 有人开始喊出泡沫问题。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破灭、香港危机、美国的次贷危机等等开始在媒体上报道。领导者自然不能让泡沫破灭,损害经济发展的形像,会想方设 法维持泡沫价格。在我国则是控制土地供应,减少土地供应,18亿亩红线也在这种背景下设计出来。政府的鼓励政策使泡沫制造者有侍无恐,吸引更多的人进入制 造资产泡沫。其它行业更加痛苦,资源被占用,而无法发展。从而形成一种资产价格不断上升,泡沫不断制造,经济形势越来越差的态势。
    此时,痛苦开始在每一个人身上弥漫。除了那些投机者赚得盆满钵满以外,资产价格上涨使大量人陷入痛苦之中。经济萧条正带来大量失业,人们不愿 意继续;日本和香港资产泡沫破灭后的惨相,没有愿意面对。我们实际存于悬崖之上,周围的土还在不断滑落。泡沫绑架了国家经济,绑架了每一个人,资产价格正 熬死每一个人,泡沫破灭后带来的快速混乱与经济衰退也不是人们所愿意面对。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上位者是为了小利继续顺着经济杀手的引导前进,还是放弃私利及时转身,这同样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关系到 一个国家经济的生存和死亡。"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当年曹操曾经如此评判袁绍,而今我们是否能遇到一位真正的英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00346-376325.html

上一篇:会议中你会不会演戏
下一篇: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经济真相系列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8: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