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雷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ewniu

博文

贫富差距大为什么会有经济问题

已有 2664 次阅读 2022-4-11 20:32 |个人分类:一日三省|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一个年轻的初中校长最近添喜,全校各学科老师前往祝贺。在探问婴儿的性别时,每个人问的很专业:
   语文老师:“是须眉还是红粉?”
   数学老师:“是正数还是负数?”
   英语老师:“是Boy还是Girl?”
   物理老师:“是正电子还是负电子?”
   化学老师:“是阳离子还是阴离子?”
   生物老师:“是XY染色体还是XX染色体?”
   历史老师:“是王子还是公主?”
   地理老师:“是太阳还是月亮?”
   体育老师:“是俯卧撑还是仰卧起坐?”
   校长是教政治的,他也很专业的作了回答:“主观愿望是矛,而客观实际却是盾”

   如同上面的笑话,两级存在于所有领域。在经济环境下,两级是“贫”与“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有助于经济向前发展,本身没有什么错误。不过“贫”与“富”对立过大,必然会产生另外的问题。招商银行发布年报,截至2021年底,公司总的零售客户是1.73亿户,他们的总资产额度是107591.7亿元。其中,金葵花客户和私人银行客户总数为367.2万户,占比2.12%。这些人的总资产达到了额88364.09亿元,占比高达82.13%。我们习惯说20%的人占有80%的财产,而现在已是2%拥有80%的财产。国内银行存款达到220多万亿,估计应该是少部分账户拥有绝大多数的存款。

   “贫”与“富”的差距并不容易判定。比如网上常说马斯克作为世界首富,资产几千亿美金。马斯克的资产属于证券价值,在经济繁荣时,面上价值可以很高很高。如果企业经营不好,经济形式变差,那么资产就可能大跌,持有人甚至会一文不名。

   招商银行年报中提到的富人,拥有着实实在在的货币资产,属于最安全、流动性最好的货币资产。证券资产价格大跌不会影响到这些富人的财富。对于拥有大量货币资产的人,不在意货币的贬值,更在意货币的安全。他们赚了钱后,就设法转移到一个安全的账户中,比如投资公司中。全部风险由冲锋陷阵做业务的公司承担,而赚了钱则转到另外公司。提高利率或降低利率,对这些人都没有太多的影响。资本家也不怕政府多发纸币,因为当纸币发行之后,最终还是会落到他们的腰包中。

   资本家办企业,目的是为了赚钱。当所有企业都要赚钱的时候,钱从何处来?只有央行发行货币才是源泉。另有一种钱来自于信用,所有人的信用都是钱。比如说一个人借钱后,交给其他人一个借条。借条只要不还回去,就可当钱用。当政府借钱的时候,实际上也算发行了货币。国债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货币,但基本能作为货币使用。前几年,个人贷款、货币投放比较活跃的时候,经济也是红红火火的,一派繁荣。

   任何人的信用都可以作为货币使用,至少可以作为货币的变种。比如说设置一个制度,把一张借条与某个房子绑定在一起,并且到房管局做好备案。借条用房子作为抵押。借条基本可以作为货币使用了。任何人拿着借条都可以去主张债权。

   当然还有一些年轻人透支自己的未来,借贷消费。

   借贷消费,借了“谁”的钱?实际从富人处借钱,经过消费等,钱又流回富人手里。而穷人还欠了富人一笔债。当信用消费难以持续的时候,社会中钱的数量不再增加,企业赚不到钱。既然赚不到钱,资本家办企业就失去了意义,在经济上表现为沉闷。

   发达国家的做法还是比较直接,就是收资产税。富人住豪宅、开豪车,就按每年固定比例收资产税。而遗产税同样有意义,不过我也不知道日本人、美国人怎么来规避遗产税。直接一点说,如果一个人有货币放到银行,不仅收利息税,而且收资本税,每年按百分比收。直接一点说,对于资本家,可以赚钱,可以过幸福的生活。但绝对不允许囤积货币,囤积固定资产。如果资本家把钱投资到企业,没有问题,但是投资到有固定收益的资产,肯定不行。

   必须想一个办法,让富人去花钱,而不是存钱。富人又不是傻瓜,花钱投资还是为了赚更多的钱。富人只有赚更多的钱,才会去花钱。这就成了饮鸩止渴、抱薪救火,问题不仅没有释放,反而进一步积累。

   因此,从逻辑上并不存在一个解决经济问题的好办法,否则日本也不会衰退30多年了。毕竟,没有人是傻瓜。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00346-1333440.html

上一篇:透过乌俄战争分析系统的脆弱性
下一篇:市场经济根本性矛盾,马克思一针见血
收藏 IP: 223.193.1.*| 热度|

1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5: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