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雷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ewniu

博文

经济学的形而上学回归——经济社会

已有 1113 次阅读 2020-12-24 23:09 |个人分类:一日三省|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我原本的目的是分析“财富”,后来发现要分析“财富”,必须要分析经济社会,那么就从经济社会开始吧。
  想象存在一位上帝,他在看社会的运行。一位什么也不知道的上帝,看着物质的生产、流动、存储、消费。人们忙忙碌碌的,干着自己的工作。有的搞生产,有的不停交流,有的坐在椅子上好像什么也没做,有的在逛街。社会如此和谐,并没有什么特别。

假如不考虑货币因素,社会运行中会出现哪些现象。
  1)产品生产与消费需要均衡。如果生产多了,销售不出去,产生积压。工厂不得不停工。工人、管理者都觉得不爽快,社会产生停顿。
  2)有些人消费的多,一些人消费的少。
  3)有些人只消费,不工作。
  以上没有考虑货币、没有考虑技术的进步问题。经济社会加上货币。社会中会产生哪些现象。
  1)货币向某些人富集,大量工人收入很低,社会上大量商品卖不出去。
  2)有一些人能获得更多收入,消费高;一些人收入低,消费低。
  3)还有一些人依靠资产红利生存,不需要工作。
  “生活水平高低”完全依靠赚取货币的能力。不妨增添一条假设,所有人都会消费掉自己赚的钱。普通工人和管理者会消费掉自己赚的货币,资本所有者除了弥补资本的损耗外,余下的货币也全部用于消费。这是一个稳定的社会,各项指标都不变化。
  这个假设有些严格,不过在欧洲一些国家还是有参考价值。技术发展很慢,人口没有增长,甚至在减少。投资者要投资,可没有任何的投资领域,加上工人高福利。资本家获利不足,只能慢慢前行。与中国比速度,自然就差了点意思。

  前面介绍了平衡状态,而变化则是平衡态的偏离。比如说一些人赚钱多,花钱少;某种产品生产多了,卖出就要赔钱。对于这些偏离,社会有了一些处理措施,比如说金融系统。市场无形的手通过价格调节产量。

  平衡态是基本内容,围绕着平衡态,还有非平衡态。由于各行业赚钱能力不同,吸金能力强的行业吸引人加入,带来供应增加,降低收益。这是市场的基本功能。单纯市场来说,会很自然进入平衡态。不过,现实中的市场不是完全的。而不完全的市场会有多大偏离?由于市场是一种动态的过程,会不停累加。比如说一个人拿到收入后完全消费掉,另一个人只消费90%,剩下的10%作为投资,假如收益为5%。这不是一件多难的事情。20年后,就会产生很大差距。市场并不是完全平衡态的,会产生一些非平衡的东西,而且随着时间积累,影响很大。

  有一部分人或行业吸金能力强,有的吸金能力弱。吸金能力强,但又没有可投资的地方,像现在某些国家负利率,资金滞留在手中。有一些人很自律,能力很强,吸金能力很强,而消费却不高。当这部分人赚了很多钱,投资又找不到合适目标,这部分钱就成了死资金,特别是在利率特别低的情况下。市场上流动的资金变少,为了保持市场稳定运行,就需要政府投入信用,增加资金供应量。

  人们的消费能力总是有限的。一些人有钱,收入高并不代表高消费。燕雀长鸣,不过一枝,偃鼠贪饮,不过饱腹。直白一点说,人的需求有很强的边际效应。比如说车并不贵,大家可以买几辆,可是买多了需要车库,需要打理。大城市绝大多数人住房不宽裕,家具多了也没空间放置。

  失业问题被经济学家研究很多年。其中一个原因是“得不偿失”。企业主雇佣工人是为了得到利益,如果没有收益,自然就不雇佣了。利率是很重要的变量,因为办企业除了工人还有资本金。工人工资、利率都是企业的支出,如没有收益,没有人忙活。从我个人感觉来说,比较希望低利率。低利率显然有助于人们的就业,有利于发展经济。在资金充足,高利率并不是好事情。企业主办企业可能不赚钱,反而赔钱。扩大生产的积极性不高,产品价格高启。只要网上一查,高利率的危害很容易找到,这里不展开说明。低利率可促进企业生产,扩大产量,有利于降低通货膨胀。不过,低利率也容易带来一些炒作,比如房子受土地供应制约,低利率有助于炒房。任何一种商品,只要收到某种制约,产量受限,低利率容易引起炒作。管控较少的经济体就不容易产生炒作,因为只要有炒作,产量增加很快,价格自然下来。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00346-1264043.html

上一篇:经济真相系列——谈谈金融行业的好处
下一篇:经济真相系列——产业链裂变
收藏 IP: 123.114.5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14: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