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il反面教材☆凤雏先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abaoski 鸿鹄焉知燕雀之志? 人贵没有自知之明!

博文

【科学网】现场采访

已有 5321 次阅读 2010-8-18 06:24 |个人分类:科学网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评论, 反面教材

5点,梦见贞子追杀我,半夜惊醒,起来补点水,写篇博客,缓缓再睡。

科学网的苗元华老师写了一篇《"大难兴邦”让我彻底无语!!!》,下面全文转载,然后发表本人评论: 

        舟曲地震,举国悲伤!

        为了展示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团结互助精神,昨天中央电视台《今日中国》栏目制作了《舟曲--我们同舟共济》的短片。

        我不知道节目制作过程时,被采访群众时是否接受了简单的引导。从播出的效果看,大多数人面对镜头时,都讲的非常好!有的,比如中央电视台在天安门广场采访的几个人,简直可以称为慷慨激扬,只不过这样太过激扬的讲话,让人听起来非常的别扭且不舒服。

        下面发几张相关的图片。

我不知道舟曲是和谁比赛?刚才曹俊兴老师在博文《挺住,还是加油》中也提出了这个问题。当然,这还算讲的不是太过分的,接下来看下一个截屏。

 


我看到这个激动人心的场面,第一个感觉,是恶心!很少骂人的我想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既然大难兴邦,那你就先去死吧”。


        再发几张照片,是关于普通百姓的,也许这些人,才真的让我们深深的感动。

这是住在县城附近的村民,自发的去县城帮助挖土,因为道路不是很好,所以他们要步行几公里,才能走到县城。

 

淳朴的农民显然不会慷慨激扬的演讲,没办法,记者只能一点点启发她。

农民大嫂最终还是不怎么会讲话,她的回答是:”能起一点作用算一点吧“。

事实上,这样淳朴的农民,还有很多。图片上这些人是自发去舟曲县城参与救灾的附近农民。这是一群真实生活的人,正是有这样一群人在不辞辛苦的劳动着,我们的国家才日益发展壮大。如果大家都是只会呼喊”大难兴邦“的勇士,那么我们就等着亡国吧。

推荐贾伟老师写的相关博文《火红的年代

——————————————————————

Neil反面教材:

1、苗元华老师对记者采访群众时存在“引导”的怀疑是有一些根据的,请看下面的图片:

这三张图片就是记者在采访群众时的全景,在全景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采访记者旁边有一个人专门举块牌子,上面写着群众在接受采访时应该说的话,群众在被采访时尽管面对的是记者和摄像镜头,但眼睛可以看到牌子,只要照着牌子念就可以。而举牌子的人由于和记者以及摄像师站在同一侧,所以属于摄像镜头的盲区,不会被大伙看见。

关于记者采访群众时会有专门人员站在旁边举牌子的事,我特意询问过我从事记者工作的朋友,得到的答复是肯定的。在记者现场采访时,的确存在这种情况。

2、对于记者现场采访群众时会引导群众发言的事,相信不少人会感到很气愤,甚至有人会大骂记者无良,但其实记者也比较无奈。

现场采访是一个技术活,记者在采访时选取的对象是随机的,被采访的群众可能大多一辈子没有面对过摄像镜头,所以当一个话筒递到下巴,一个摄像机对着脑袋,一个问题传到耳边时,被采访群众的情绪是激动的,神经是紧张的,表情是夸张的,嘴里会吐出什么话是连他自己都不知道的。

我有一次和一个好朋友逛街,不巧他就被记者抓了壮丁做现场采访,看得出他当时很兴奋,手舞足蹈的说了半天,等采访完我问他感觉如何,他只说了七个字:我会也不话说了!

在这种情况下,采访效果一般都不太好,在记者采访结束把片子拿回单位进行后期剪辑时,会发现绝大多数镜头是没有办法播出的。

这里的没有办法播出有两层含义:

(1)领导不满意对于一些重大事件,官方会有一个预设的态度,而媒体作为对预设态度贯彻执行的单位,也要起到一定的舆论导向作用。现场采访时群众的发言太过即兴,太过没边,电视台自己审查时是不会通过的。

(2)广大人民群众自己也会有意见群众在现场采访时即兴说的话很可能会缺乏条理性,缺乏组织性,甚至有不少语言逻辑错误。这样的镜头虽然真实,虽然原汁原味,可如果直接播出去,电视机前总有人会有意见,总有人会挑刺,总有人会骂记者和电视台水平低,在后期制作时没有选则好播放片段

3、苗元华老师这篇文章,就可以作为群众对记者采访有意见的范例。

我个人认为,在苗元华老师提到的这个采访场景中,记者未必对群众进行了引导,因为从图片看得出周围群众特别多,而且不少人还手持着摄像器材,所以在这种场合下不太适合旁边举台词牌子进行采访。

你举个台词牌子进行采访,被群众拍到了,传网上肯定又是骂声一片。记者也不是傻子,人家专业做媒体,当然更明白的。

那么既然是即兴的采访,问题就来了,群众在采访之前可能并没有太多心理准备,他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当话筒递到跟前时,他嘴里说出的词应该是他第一时间在脑海闪过的词汇。

就比如“加油”,比如“大难兴邦”。这两个词肯定是禁不起大伙私下里细琢磨的,但我认为这两个词恰是很多人在面对镜头时第一时间在脑海出现的词汇。

当你在广场踱步,突然从旁边杀出一个由记者和摄像师组成的刨根问底工作组,把镜头对准你,话筒递到你跟前,给你一秒钟的时间,让你对着摄像头说一个词,你会说什么

你能保证自己一定不会说类似“加油”和“大难兴邦”这样的词吗?你能保证自己说出的词一定不会闹笑话,一定禁得起所有人细细考究和琢磨吗?

反正Neil是不能,Neil平时回别人短信,在没词时都会频繁使用类似“加油”这样无厘头的词汇,更何况是现场采访呢?

————————————————————————————
中插一句:

也正因为此,我非常庆幸自己在发表言论时采用的是写文章这样的间接手段和方法,这种方法最保险的地方就在于如果错了还可以改,实在不行还可以删,如果我是即兴演讲,以我放荡不羁的文字风格和语言习惯,恐怕早就被广大观众和读者揪住具体词汇使用上的不当而踏平了。你觉得呢?

反过来,即便我使用的是这种相对间接和保险的表达方式,在面对自己博客每天几千的访客时,我依旧承受着来自网友们的不小的舆论压力,依旧有不少网友会因为我在写文章时随意使用了诡异的词组,语句,甚至标点符号而对我进行上纲上线式的口诛笔伐和道德审判。所以你知道,我在这种情况下依旧能坚持自己的文风,依旧想骂街骂街,想批人批人,想用什么词就用什么词,想说什么话就说什么话,这是多么的不易?

所以大伙互相体谅吧,没事少给我找茬。平时最好不要在我博客留言,光看就行了。反正你留言我也不一定理,你说是吧?

————————————————————————————

5、所以我觉得,现场采访时群众说出不动听的词,这其实不是多大的事。我相信被采访的群众当时想表达的是一种支持的态度,他只不过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罢了,这完全可以理解。

再说,我们总说中国人缺乏理性和宽容,可这种缺乏到底表现在哪里呢?

如果我们在看电视时,一见到群众在被采访时能有条理的说出语句连贯逻辑清晰的句子,就指责他们是被“引导”的,照着稿子念的,与此同时一见到群众在采访时因为紧张没词而使用了无厘头的,禁不起推敲的词汇,就也对电视台和被采访人破口大骂,那我们的理性和宽容在哪里?

真实与完美二者总不可兼得,此事古难全,你们懂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00147-354024.html

上一篇:李一与中国人二
下一篇:关于郭德纲和反三俗的话题
收藏 IP: .*| 热度|

9 李小文 王春艳 曹聪 刘颖彪 吕喆 金小伟 苗元华 郭利萍 ffy

发表评论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 02: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