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il反面教材☆凤雏先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abaoski 鸿鹄焉知燕雀之志? 人贵没有自知之明!

博文

【科学网】关于饶毅,他的建议,以及中小学教育问题 精选

已有 10060 次阅读 2010-3-11 07:55 |个人分类:科学网评|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评论, 反面教材

之前饶毅老师写了一篇《建议国家派遣中小学校长和老师出国》,被科学网编辑部选入了精选博文的栏目。我对他文章中的建议有异议,写了一篇《强烈反对国家派遣中小学校长和老师出国》,没想到这篇连同饶老师的一起被编辑部的老大们整到头条去了。这个事情蛮诡异的,以往我上镜机会没这么多,怎么最近突然给这么多镜头?看来反面教材同学的春天要来了,我得在私下里做好准备,明天去理个发,做个面膜。

我这人写文章有个习惯,那就是我不喜欢反反复复的强调同一个观点,我觉得一个事情或者一个观点,我一次性把它讲清楚,清楚到是个能识字的中国人都晓得我在说什么的程度,就结束了。至于对方是否能够理解和同意,那是对方的事情。而那种以复读机的方式来试图说服对方的行为在我看来是完全无意义的和没有必要的。换言之,我写文章从来就不是为了说服别人,而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

从这个习惯出发,我很少对同一问题写两篇文章——我觉得没有必要。在跟饶毅老师讨论的这个问题上,我也是一样的习惯,我所有想表达的观点都已经说过了,没有必要再去重复强调。

不过,我在看了很多人的评论之后,觉得有另外一些问题值得说几句,所以我写这篇文章。话挺多,咱一条一条来:

1.先说与话题最无关的。有网友评论,质疑我之前的文章使用了【科学网】这个符号,有借科学网的头衔吓唬饶老大的嫌疑。

在这里我得解释一句:朋友,您想多了,【科学网】这个符号是反面教材同学针对科学网用户在科学网上发表的言论在反面教材同学的科学网博客上写文章进行评论的标识。也就是跟科学网上众多自己人吵架的标识。它与具体评论的内容无关。如果你不相信的话,在我的博客上有一个栏目叫“科学网评”,里面有100多篇文章,话题乱七八糟,但全部都是用【科学网】这个标识。所以不用怀疑我会借科学网的旗号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我可不是那种狐假虎威的人。再说了,这里是科学网,科学强调理性与宽容的精神,所以在这里说什么话都得讲道理,没有道理的话,光把科学网的牌子举在自己手里,也不能服人啊。你说是吧?

另外,有来我博客考过古的朋友会注意到,在“七嘴八舌”栏目中,日期最靠前的文章中有一个以【博客大赛】为标识的系列题目,这个系列的题目是我参加首届科学网博客大赛时开的系列评论,性质类似于【科学网】,就是一个窝里反的系列。这种写博客的方式在中国其他网站上是否有过,我不知道,但是在科学网上毫无疑问是我首创,所以今后看到这个题目,欢迎关注,尽量多点几下,谢谢。

2.开始说正事。我注意到有网友评论略带有人身攻击的色彩,他们揣度饶毅,怀疑饶毅在向教育部官员提建议时怀有私心。对于网友的这种怀疑,我表示反对。我认为饶毅饶老大向教育部提出他建议的初衷绝对是好的,他的行事绝对是光明磊落,没有私心的。

为什么我会这样认为呢?理由很简单,我认为以饶毅的个人财力和声望,他想要他的孩子接受全世界最好的教育,绝对不是难事。所以他完全没有必要通过向中国教育部官员建议的方式来达到让自己子女接受更良好教育的目的。你明白我的意思吧?如果饶毅想要自己的孩子上贵族学校,他完全没必要通过教育部来现造出一所贵族学校,他只需要花俩钱把自己孩子送到国外已经有的贵族学校就可以了。你说呢?

3.有人反驳饶毅的观点,他认为钱不应该花在让校长出国上,而是应该花在如何解决贫困山区的教育问题上。对这个问题我这么看:

中国的教育问题,其实不是一维的,而是二维的。目前的情况有两个:横向,国内区域发展不平衡,教育水平不平均,东部及沿海城市教育水平相对高,中西部及偏远地区教育水平低,大城市教育水平高,农村教育水平低;纵向,国内教育水平低于国外教育水平。这横向和纵向其实是两个问题,我认为应该分别对待,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是不应该把它们当作一个问题放在一起一勺烩。

通俗的说,解决贫困山区和农村的教育问题,那是另外一个问题,应该另外花钱,但解决那个问题,与解决国内国外教育水平差距的问题不冲突,不是说为了解决那个问题,就一定要放下这个问题不管,更不是说为了给那个问题筹钱,这个问题就不应该花钱,两个问题应该分开对待,两笔钱应该分开花,互不影响。


4.还有人有这样一种观点:饶毅是学生物的大牛,这个绝对不假。但是他对教育来说是外行,对治国来说是外行,而且他并不了解国内的情况,所以他不应该在自己不了解情况的时候作为一个外行提出他对许多事情的看法和建议。他应该安首自己的本分,应该低调。对这种观点,我同样表示反对!而且是强烈的反对!

为什么我要反对?理由同样很简单:

如果你说一个人对教育来说是外行,对治国来说是外行的话,那么请问,你认为谁是内行?全中国十几亿人,你能不能找出一个内行出来?

请注意,这不是一个疑问句,而是一个设问句,因为答案在我心中早已一目了然:没有!全中国十几亿人,却没有一个在教育和治国方面是真正的内行!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

(1)从来没有一个专业叫做“治国专业“,从来没有一个系叫“治国系”(虽然有一个系叫教育系,有一个专业叫教育学,可是这个教育却跟我们国家的教育管理不沾边,所以忽略不计)。我们国家自建国以来,所有的大中小领导人,都不是来自于一个所谓的“治国专业”,他们当中有农民出身,有工人出身,有图书管理员出身,有建坝的,有挖矿的,有挖煤的,还有挖不知道什么东西的,所以他们都是外行。你别笑话他们,你也是外行,所有人都是外行。

(2)我们国家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人对国内方方面面的情况都了如指掌的,因为这个国家太大,问题太复杂,所以谁都只能看到一小块,谁都只了解一小方面,谁都是盲人摸象。

(3)我们国家发展到今天,已经出乎全世界的预料了,无论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还是其它方面,都已经超出所有历史课本哲学课本政治课本中现有理论的解释了,也就是说,也许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不是全世界最先进的,也许这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不是全世界最完美的,也许这个国家的国力不是全世界最强大的,但是这个国家的具体情况和所面对的问题却是“空前”的。正是因为这一点,我们的政府才会一直使用“在摸索中前进”的句子来表达目前的处境。

什么叫在摸索中前进?就是说在面对这个国家出现的诸多问题的时候,没有谁是大仙,没有谁是内行,没有谁能对这个国家未来的路百分百的胸有成竹,所有人都是外行,所有人都在想办法。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认为,一个人,不管他是学什么的,不论他是做什么的,只要他对这个国家任何领域的任何问题有看法和建议,他就可以说出来,而且他应该说出来。而作为一个说话有分量的,提出了建议领导有可能听的人,他就更应该提出自己的建议。即便他的建议是错误的甚至不恰当的,都没有关系!

因为他提了建议,有可能错,但也同样有可能是对的,有进步的可能,可是如果他没提建议,就百分之百没有进步的可能。

这就好比做科学研究,你发表了一篇论文,其中的观点当然有可能是错的。可是如果你因为怕自己的观点是错误的就不去发表这篇论文,那么就是一片空白。在整个科学发展的历史上,如果每一个科学家都因为害怕自己的论文是错误的而不去发表,那么就绝对没有科学的今天。

你不明白?举个具体的例子,如果有人问我现在物理学的概念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我的答案是“自旋”,因为没有自旋的概念就没有我们现在的高科技时代,就没有我们的磁存储技术,没有硬盘,没有现代电脑,没有许多光电器件。可是当初电子自旋是怎么提出的?你查查历史书,书上说是Erenfest的两个学生Ulenbeck和Goudsmit发现的。可事实上不是,第一个发现电子自旋的是KÖnig,但是他发现这玩意儿之后去找Pauli,Pauli对他说你这个概念不对,因为电子如果有自旋,那么它的表面线速度大于光速,违背相对论,于是KÖnig就没有发表他的论文。那么Ulenbeck和Goudsmit又是怎么发表论文的呢?答案是Erenfest做主发的,而他当时就没顾忌那么多,无论对错,那个观点都先提出来再说。历史证明,正是Erenfest的这种大胆和无忌造就了今天的科技时代,造就了今天用电脑上网写博客的你我。如果他当时也因为怕错而不发表,那么,是吧,结果你想得到的……

现在再回到我们的问题,有人质疑饶毅提建议的举动,认为他有可能误国,而正因为他的建议有可能误国,所以他不应该提建议。我不同意这种观点。我认为饶毅的建议是否是可行的,他的观点是否是正确的,这个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商量,要探讨,但是不论他的观点是否正确,他提出自己建议和观点的行为本身是绝对应该的,也绝对是正确的。在表达声音提出建议的这个问题上,一个真正关心国家命运的知识分子,就应该像饶毅这样做,就应该高调。

5.不过话说回来了,我还是不看好饶老师的建议。尽管严谨的说,我也不能百分百认定那些45岁不懂英语的校长在出国培训后就一定不能变得有出息,毕竟一个人要能当上校长也肯定是得有两把刷子才行的,但我还是觉得信价比不够高。这个已经说过了,就不继续重复了。

6.在我之前反对饶老师的文章中,我提出一个建议:中小学校长和老师可以考虑招一些从海外归来的人,这样既解决海归变海带的问题,也可以通过这些人改变中小学教学的理念。

说实话,我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建议。但与此同时,我也必须得承认我这个建议的可行性未必会比派校长出国高,为什么呢?

因为在我们国家,现实情况是,一个人想做到校长的位置,不是说他有水平就行的,而是得“熬资历”。你说你是从美国回来的高材生,想直接进学校当校长,可能吗?不可能。莫说是校长,就是年级组长的位置都不会让给你。你作为一个新来的,必须得从最底层做起。也许你足够能力,爬上去的时间会短点,比如别人用20年做到校长的位置,你好好干只用10年,但你想刚来就做校长,周围的人有几个会同意?

相同的情况也出现在中国的大学,相信科学网上不少博主会对这样的情况有同感:在中国的很多大学中,你作为一个刚毕业的博士或刚出站的博士后,甚至刚从其他学校调来的资深研究人员,无论你的水平何如,只要你名气不够大,那么想在刚进入学校的时候就代主专业课,做教授,当系主任,这都是异想天开的事情。无论如何,你都至少得熬够年头,熬到你头顶上那些人都退了,论资排辈到你的名字时,你才会坐到某个位置。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森严的等级制度,这个等级制度在中国任何一个行业里都存在。每一个人在进入一个行业时都得从底层做起,一级一级往上爬。

在面对这个等级制度时,我那个希望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方案变得不堪一击,甚至完全不具备可行性。所以相比之下,把那些已经熬到那个位置的人派出去深造的建议也许反而比录用从国外回来但需要从头爬起的人的想法更靠谱,更“节约成本”。这在我看来是挺讽刺的一件事,但却是最大的现实。


7.在争论的过程中,有一件事让我感到很高兴,那就是饶毅老师并不是只自顾自的写他的博客,对科学网上其他博主的看法和观点,饶老师还是在乎的。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因为当饶老师也关注科学网其他博主的看法时,今后科学网其他博主的有意义的观点和建议就有可能通过饶老师向上面传递,这无论对提高科学网的影响力,反映科学圈的声音,还是往大了说对这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都是有益的事情。你觉得呢?

8.光说空话没什么用,我在这里就有一件事要反映,希望饶老师有机会见到教育部的官员能够捎带提一下,当然如果教育部能有哪位老大直接注意到我的这篇文章更好,最好是中央能有哪位大官(比如胡core,或者习core)平时上网注意到我的博客,一不小心成为了反面教材同学的粉丝,那我就省事多了。

我想反映一个情况,跟我们的教育改革有关。目前我们国家的教育改革路线好像比较清楚,就是向着乱七八糟的方向改,反正大家都是胡懵,你也不知道到底哪一步哪一个举措是对的。但是在一片朦胧中,有一条比较清晰,那就是要给学生减负。

说起来中国的学生确实需要一定程度的减负,因为他们学得太苦了,有些地方学校的孩子一个星期7天都是满课,每周只有3个小时的放假时间,太TNND变态了!旧社会的童工可能都没这么惨,所以一定要减负。

可是我注意到,我们有些减负的方法不太对,起不到作用。举个例子:

我年前曾经给一个上初三的女孩带家教,小姑娘就是中关村某中学的学生。也不是我缺钱,而是别人托关系找到我(人情嘛,没办法),所以我每个星期免费在办公室给孩子讲2个小时的初中物理。

在给小姑娘讲课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她从来不带课本,每次都是拿一本从市面上买的厚厚的参考书过来。我就有些纳闷,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不带课本呢?

于是我问她有没有认真看过她们的物理教材,她说她从来不看学校发的课本,这让我很吃惊,就要求她拿她们学校发的物理课本来我亲自看看,看过之后终于明白为什么孩子从来不看课本了。

原来现在初中生的物理教材已经是彩图书,而且不是一般的薄,我猜物理教材变得这么薄应该是响应中学生减负的要求吧?你把课本做薄,学生不就学的少了吗?学生要学的知识少了,学生负担不就小了吗?

可是我仔细翻了翻这本教材,又对比了一下孩子从书店里买的辅导书,发现这本教材根本没法看,应该扔掉。为什么?

举个例子:上过初中物理课且没有打盹或逃课的朋友应该大都对以下两个定律有印象,一个叫欧姆定律,就是R=U/I,我相信这个定律大伙都有印象。另一个定律叫电阻定律,就是R=ρL/S,说的是一段电阻丝的电阻跟其材料、长度、横截面积之间的数学关系。

这两个定律,在Neil上中学的时候,都出现在了课本中。可是在现在这个女孩的物理教材中,却只有欧姆定律,没有电阻定律。也就是说后者被删掉了。

按理说书本中删掉一些知识,这是好事,可是我问那个小姑娘,这个电阻定律,你们考试的时候会考吗?她的答案却是肯定的。虽然书里面删掉了这个内容,但是考试的时候却依旧还是会考的,将来初中升高中的时候,与这个定律有关的题目还是会出现在考卷中。

这下麻烦大了!书里面删了东西,但考试卷上却没有删。做学生的怎么办?答案很明了,还能怎么办?把书扔掉,换参考书。

就这样,原本给我们中学生做教材用的课本,全部被学生丢在一边不用。取而代之的是市面上一个知识点都不少的厚厚的参考书。

也就是说,通过删减课本内容达到减负的教育改革方案,彻底失败了。它完全没有达到给学生减少课业负担的目的,反而使得学生中出现了完全不看教材改看参考书的奇怪局面。

这种局面的造成,原因其实一目了然,就是你改革没改对地方,如果真的要减负,要删东西,就应该先从考试卷上删,而不是只从书里删,因为中国的制度是以考试为核心的,你只改写书本,不改革考试内容,最终的结果是书本会被废掉,人们的考试压力和负担却没有丝毫的减小。

哎呀,真希望教育部的官员明白这个事儿。你要不明白,再过几年就没人来学校领课本上课了,全部到社会上参加各种私人补习班去了。

这个事情就是我想提的建议,我建议停止这种把教材打薄的做法,如果想打薄,先打薄考试的命题范围,如果这个做不到,就别改课本,否则你改了半天只能把课本改废。

9.当然,我私下里最想提的建议并不是这个,我最想说的是:其实高考是不用改革的,学生的负担也是不用刻意减的。因为中国的高考之所以变态,是因为所有老百姓都认为现在的孩子要想有出路,要想有好的工作,只有上大学一条路,所以所有人都挤在一起,不拼命不行。而如果我们能做到向所有人证明不上大学也有好出路,亦即我们能够给那些不上大学的人一个好的归宿,这样考生会自动有个分流,高考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什么是给不上大学的人准备的好的归宿?答案在已经有很多人给出了,那就是职业教育。中国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一直都是惨不忍睹,所以我认为这个才是最值得教育部关注的问题。最好能专门派一些人去国外学学人家的职业教育模式,回来搞好我们的职业教育学校。

派什么人去呢?之前教育部不是已经决定接受饶老师的建议从国内中小学选派校长和老师去培训吗?咱也别麻烦了,就他们一并代劳了吧。你们说呢?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00147-301828.html

上一篇:加州招待所zz
下一篇:国际妇女节与委员的座位
收藏 IP: .*| 热度|

32 武夷山 杨玲 李小文 鲍得海 李传亮 王涛 吴飞鹏 李世晋 任国鹏 刘颖彪 吕喆 盖鑫磊 苗元华 张天翼 李志俊 蔣勁松 李学宽 蓝劲松 陈才 周家喜 刘晓瑭 丛远新 李海峰 翁琳倩 单治超 焦宏远 侯振宇 cqq2008 pkuzeal ffy ghtz zengfeng

发表评论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16: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