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科学家的个人知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ngfei 民间科学家@中国 scientist@world

博文

不差SCI 精选

已有 11662 次阅读 2009-2-22 01:10 |个人分类:教育科研|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SCI, 邹承鲁

不差SCI


2009.02.21


过去麦当劳的广告语曾经是:what you get is what you want。


翻译成中文的一种可能是:上若好之,下必献之。


十几年前中国学术界是真缺SCI,经过多年的努力,根据统计其实中国现在已经是当之无愧的SCI大国,早就不差SCI了。


我前一段时间读学苑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的《邹承鲁杂文集》,读到1996年1月30日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由邹承鲁先生执笔,卢嘉锡等37位中国科学院院士署名的文章《正确评价基础研究成果》。这篇文章中特别强调说:

一项工作是否重要决定于对科学发展的影响,要看国际科学界的反映。在这一方面,科学引文索引(SCI)是一个重要的参考。


在1996年的《正确评价基础研究成果》文章上签名的这37名德高望重的院士是:

王业宁 王绶琯 甘子钊 田波 卢嘉锡 朱兆良 朱祖祥 刘健康 许根俊 李林 李方华 杨福愉 吴旻 吴文俊 吴阶平 何祚庥 邹承鲁 沈善炯 张新时 陈宜瑜 范海福 郝水 郝柏林 钮经义 郭可信 郭慕孙 唐孝威 涂光炽 黄维恒 梁栋才 梁静魁 梁植权 谢联辉 强伯勤 楼南泉 翟中和 薛杜普


1997年12月19日,邹先生又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影响因子-衡量学术刊物水平的客观标准》的署名文章。文章的最后,邹先生写道:

我们不要轻信哪怕是权威科学家的个人看法,要认识国际科学发展真正的前沿并追踪其动态,我们还是应该坚持客观的科学指标,各种新出刊的科学期刊的影响因子反应了个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活跃程度,不失为是一个可靠的客观指标。


1999年3月25日邹先生又在《科学时报》上发表了署名文章《定量评价基础研究-评价<中国科学计量指标:论文与引文统计>》。其中,邹先生明确地对当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编辑出版的《中国科学计量指标:论文与引文统计(1998年卷)》提出了四点明确的希望和建议:

1. 增加SCI内容。
2. 把SCI期刊因子的大小分成高中低三区,是反映论文质量的一个有益尝试。
3. 关于学科差异和单位人数的考虑。
4. 关于使用累计因子的建议。


读过这些文章之后,我相信每个人都会对中国科学界目前使用的SCI平价标准的来龙去脉有更多的了解。大家常常最不愿意承认的事实可能就是国内科学界今天为大家所痛恨的所谓SCI评价标准,实际上并不是出自管理部门的发明,而是出自著名科学家的建议。当时邹先生和37位院士建议使用更为“客观”的基础研究评价标准,目的是为了避免科学评价中长官意志的行政干预和自我吹嘘现象。


在当时中国科学家SCI文章很少,还没有掌握如何钻SCI期刊空子发表SCI文章的情况下,这些建议的做法自然有其可取之处。这些政策建议的实施,也直接促进了中国科学家发表的SCI论文数量的大幅度提高。同时,这样的以发表SCI文章为中心评价体系也为中国基础科学研究经费的分配和研究文化的导向带来了预想之外的令人诟病的后果,成为很多研究人员心中的痛。


现在的确是不差钱,不差人,也不差SCI。进步是明显的,问题也是众所周知的。


现在中国大多数科研人员确实不差SCI。客观地讲学术界整体的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只是这些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比例远远低于SCI论文数量的提高以及科学研究经费投入增加的比例,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科学研究领域中最大的投入高产出低的国家。


我们常常把学术界的问题归咎于管理部门的政策,其实学术界的很多问题包括管理部门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科学家和研究人员自己。


这是我读邹先生文集时的一个感受。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76-216480.html

上一篇:紫坪铺水库可能诱发汶川地震的报道缺少依据和价值
下一篇:Shit relly happens!
收藏 IP: 71.94.219.*| 热度|

15 翟保平 武夷山 王桂颖 任胜利 吴雄斌 孙学军 黄安贻 曹聪 陈国文 李宁 杨正瓴 童毅华 迟菲 hypersurface kexuetansuo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1 13: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