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sf6 生态管理缔造美丽海洋

博文

[转载]重读《寂静的春天》,第一本唤起了人们环境意识的书!

已有 2304 次阅读 2019-3-17 06:48 |个人分类:海洋生态|系统分类:观点评述|文章来源:转载

重读《寂静的春天》,第一本唤起了人们环境意识的书!

来源:刘戈 五道口读书 2015-03-05


浓缩观点

雷切尔·卡森这本书的巨大意义不仅引发了人们对农药危害的警醒,也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人们对野生动物的关注,唤起了人们的环境意识,将环境保护问题提到了各国政府面前。她的声音永远不会寂静。
卡森用感性、优美的语言唤起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然后将一幅正在发生的可怕图景展现在人们眼前。

在现代化之路上,我们一定要把别人犯过的错误重新来过一遍才能真正的觉醒吗?


在《寂静的春天》之前,人类从来没有讨论过“环境保护”的话题。在20世纪60年代,工业化高歌猛进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让人类的自信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征服大山、征服大河、征服太空——“征服大自然”跨越意识形态和发展水平,成为全世界的口号和奋斗目标。

在生产力水平和科技发展最先进的美国,一位女作家开始挑战这个几千年来从未被怀疑过的基本理念。

“资产高达3亿美元的农药制造商们近来被一位文静的女作家搞得焦头烂额,这位作家的科普作品因为其精致与简洁而受到高度赞扬。作家名叫雷切尔·卡森,其著作《我们周围的海洋》和《大海的边缘》是1951年和1953的畅销书。作为一名海洋生物学家,卡森女士的作品得体地描绘了大海及海边的生命世界。然而在她的新书中,更多的是尖锐而不是诗意,卡森女士不再那么温和了,她批评说,农药的广泛使用已经极大地危害了生态平衡。她说,农药不仅杀死害虫,而且杀死了人,并对野生生物、土壤与水产生危害。”在过去了几十年,农药制造商们一直被当作农业的天使,由于农药的大量使用,美国的粮食产量迅速增长、农业生产率水平快速提升、农业人口不断减少。他们从来没有想到过会有人抹杀他们的功绩。《纽约时报》的文章中重点阐述了来自农药制造商们的反映:

“一些农业化学品制造企业让他们的科研队伍逐字逐句分析卡森女士作品,另一些公司则准备‘辩诉状’去保护他们产品的应用。他们在华盛顿和纽约举行会议,起草声明,并策划反击。”

“制造商认为卡森女士提出的是一种单方面的情况,忽略了现代农药的发展与使用带来的许多益处,例如食品产量的提高,农作物发病率的减少。”

“一位化工公司的总裁在一次声明中说,卡森女士不是作为一个科学家,而是作为一个充满幻想的保卫生态平衡的狂热卫士进行写作。”

比起卡森后来遭遇到的攻击,1962年夏天遭遇到的批评仅仅是毛毛雨。

雷切尔·卡森1907527日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小镇上。她童年是在鸟语花香的乡下度过的。她开始想成为一个作家,在拿到文学硕士之后,她改变主意,开始学习生物学。在马萨诸塞州的伍兹霍尔海洋生物实验室攻读研究生。毕业后,在1935年至1952年间一直供职于美国联邦政府所属的鱼类及野生生物调查所。扎实的文字功底和生物学教育背景,让卡森迷上了科普写作。几本有关海洋生物的科普书,让卡森成为一名小有名气的科普作家。

1952年,卡森决定辞职,把时间全都用到她所喜爱的写作上去。

《寂静的春天》的写作缘起于一封友人的来信。19581月,卡森接到她的一位朋友的一封信,朋友在信中写道,1957年夏,州政府租用的一架飞机为消灭蚊子喷洒了大量的DDT(又叫滴滴涕,化学名为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飞机飞过她和她丈夫的农场,农场里有一块飞禽保护地。第二天,她的许多鸟儿都死了。她希望卡森利用她的影响力呼吁政府不要再进行这样的行动。

在当时,DDT是一种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杀虫剂。这种廉价的杀虫剂有很高的毒效,尤其适用于扑灭传播疟疾的蚊子。二战期间,仅仅在美国军队当中,疟疾病人就多达一百万,极大地削弱了美军的战斗力。后来,有赖于使用DDT消灭了蚊子,才使疟疾的流行逐步得到有效的控制。DDT的发明者瑞士化学家保罗·赫尔满·米勒因此获得194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之后DDT因其强力杀虫效果被引入到农业生产。人们在广泛使用DDT的同时,却忽略了这种农药产生的副作用。农药不但杀死了害虫,同时也杀灭了益虫。更可怕的是,由于DDT会积累于昆虫的体内,这些昆虫成为其他动物的食物后,那些动物,尤其是鱼类、鸟类,则会中毒而被危害。

在联邦政府鱼类和野生生物署工作时,卡森就了解有关DDT对环境产生长期危害的研究情况。她自己在1945年也给《读者文摘》寄过一篇关于DDT的危险性的文章,但文章被拒绝发表。朋友的来信使她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她做出了一个影响人类历史的决定,深入地研究农药的危害,并让公众了解。

在之后5年时间里,卡森投入到《寂静的春天》一书的写作。在此期间,卡森的人生经历了巨大的打击,先是母亲去世,接着被诊断患了乳腺癌,进行乳房切除的手术和放疗。带着病痛,卡森顽强地完成了写作。

《寂静的春天》的第一章名为“明天的寓言”。文章是从田园诗般的场景描述开始的:“从前,在美国中部有一个城镇,这里的一切生物看来与其周围环境生活得很和谐。这个城镇坐落在象棋盘般排列整齐的繁荣的农场中央,其周围是庄稼地,小山下果树成林。春天,繁花像白色的云朵点缀在绿色的原野上……”文中描写的正是卡森童年记忆中的家乡。

“……不祥的预兆降临到村落里:神秘莫测的疾病袭击了成群的小鸟;牛羊病倒和死亡,到处是死神的幽灵。农夫们述说着他们家庭的多病。城里的医生也愈来愈为他们病人中出现的新病感到困惑不解。不仅在成人,在孩子中亦出现了一些突然的、不可解释的死亡现象,这些孩子在玩耍时突然倒下了,并在几小时内死去。”

“一种奇怪的寂静笼罩了这个地方。比如说,鸟儿都到哪儿去了呢?许多人谈论着它们,感到迷惑和不安。园后鸟儿寻食的地方冷落了。在一些地方仅能见到的几只鸟儿也气息奄奄,它们战栗得很厉害,飞不起来。这是一个没有声息的春天……”

卡森用感性、优美的语言唤起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然后将一幅正在发生的可怕图景展现在人们眼前。

在《寂静的春天》正式出版之后,支持和批评的声音演化成一场全民大讨论。到后来,反击的声浪甚至演化成对卡森的人身攻击。尽管,反击的声音异常的强大,但更多的人们开始觉醒。《寂静的春天》的魅力绝不仅仅来自作家优美的文字和煽情,而同时来自一位生物学研究者的翔实论据。《寂静的春天》仅文献来源就多达54页。40多年后,在《寂静的春天》再版序言中,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写下了这样的评价:“《寂静的春天》播下了新行动主义的种子,并且已经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中。1964年春天,雷切尔·卡森逝世后,一切都很清楚了,她的声音永远不会寂静。她警醒的不但是我们国家,甚至是整个世界。”

几周后,肯尼迪总统在对政府农药规划进行回顾的时候提到这本《寂静的春天》。仅仅在这本书问世的当年,美国各州就通过了40多个法案以限制杀虫剂的使用。1967年,美国建立了环境防御基金,1969年美国国会通过《联邦环境政策法案》,1970年美国环保局成立。

50年前,雷切尔·卡森的畅销书《寂静的春天》引发人们关注肆意使用杀虫剂对环境的危害。

两年后DDT被宣布禁用。

这书的巨大意义不仅引发了人们对农药危害的警醒,也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人们对野生动物的关注,唤起了人们的环境意识,将环境保护问题提到了各国政府面前。联合国于1972612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签署了“人类环境宣言”。人类开始全面反思延续了几千年“征服大自然”的豪情壮志。

在中国,日渐产业化、规模化的农业正在经历50年前美国曾经经历过的悲剧。田野的春天正在变得寂静。在现代化之路上,我们一定要把别人犯过的错误重新来过一遍才能真正的觉醒吗?

(来源:商业价值杂志)


-----------------------------------------------------------------------

《海洋生态大讲堂》微信公众号

浙江省重点智库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合作微媒平台


海洋在说话,您我来代言!

《海洋生态大讲堂》欢迎您!

投稿邮箱:550931758@qq.com

请您在留言中标注为《海洋生态大讲堂》投稿,

并提供个人简历及联系方式。

我们筛选审核后,将以全文刊出!

热烈欢迎广大自愿者合伙参与公众号运营!


                附: 投稿类型与要求

                (1)主题一定是有关海洋生态学内容的稿件;

                (2)原创文章,请配必要的图表;

                (3)好文推荐,直接发来原文,或请注明出处;

                (4)重要会议报道或信息,请附必要图表及其标题说明;

                (5)重大项目科研进展,或重大会议学术报告PPT;

                (6)重点团队介绍,或重要人物专访。

您的赞赏是我们前行的最大动力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721-1167987.html

上一篇:[转载]中国一道禁令, 遭全世界围攻! 韩国烧山3个月、澳洲人苦不堪言! 但这一次,我们决不让步
下一篇:[转载]通知 | 关于调整省科学技术奖奖金标准的通知
收藏 IP: 115.236.5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5: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