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陈兴安
阅读提示 ◎因保罗·费耶阿本德观点趋于极端,维护和论证相对主义、非理性主义、反科学主义,提倡认识论无政府主义,所以被认为是当代科学哲学中的最大异端,得名“科学最坏的敌人”。 ◎本书辑录了费氏一生讲课的精华,探讨了“科学是什么”和“知识是什么”等问题,紧紧围绕西方理性主义和科学世界观兴起这条主线来讲授哲学内容,强调科学家的伦理责任,批判科学成见。
《科学的专横》,[美]保罗·费耶阿本德著,[德] 埃里克·奥博海姆编著,郭元林译,韩永进校,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11月出版
在我们的日常话语体系中,“科学”无疑是个高大上的概念,因为一提到它,人们总是会联想到“正确”“理性”“客观”“精确”“规律性”“完美”等。
通常的描述给人的印象是,科学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人类认识的理想型态和文明智慧的化身;科学是人类理性认识的结晶,是对外在客观规律的反映,是人们正确行为的指针。
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家保罗·费耶阿本德则从专业的视角,提出了与众不同的独到理解和看法。
保罗·费耶阿本德(1924—1994,以下简称费氏)是20世纪最知名的科学哲学家之一,是科学历史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反对方法——无政府主义认识论纲要》《自由社会中的科学》,以及《告别理性》等。
《科学的专横》根据费氏1992年在意大利特伦特大学向普通听众所作的系列讲座,经作者本人编辑整理而成,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他基本的学术观点。
由于是学术讲演,且听众多为非专业人士,所以该书异于一般的学术著作,在组织结构、表述形式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就不显得那么严整、刻板和冗长,而是让人有某些轻松、直观和诙谐的感觉。
作者就像一位年长的智者,以讲故事的方式娓娓地谈论科学发现和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仿佛在引导读者穿越时空,与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下的圣哲进行交流,感悟和了解不同文明传统的思维和智慧的丰富多样性。
诚如本书的英文编者奥博海姆所言,科学对世界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科学是什么?它如何运动?它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
对于这些问题的理解是关乎我们每个人的事情。
作为一位科学哲学家和西方社会的公共知识分子,费氏毕生致力于探讨这些问题,并且给出了自己的解答。
可以说,《科学的专横》是费氏科学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浓缩。在发表这次演讲大约两年后,他便因病逝世。因此,也可以说这部作品反映了费氏对于科学的最后思考。
在本书中,他引用法国著名生物学家莫诺的话来评述西方现代文明:“冷酷而严格,没有提出说明,但禁绝其他精神食粮,这没有缓解而是加重了焦虑。它一下子声称横扫几十万年的传统,但这种传统与人性自身合为一体。它撕毁了古代人与自然间的泛灵论契约,但对这种珍贵的联系没有提供任何替代品,结果使得人类在孤独冻结的宇宙中焦虑地探寻。”(《科学的专横》第4页)
费氏在本书中指出,西方文明中的科学理论和科学知识,因为过分强调客观和价值中立的原则,导致人们在精神生活中驱逐了作为心灵依托的神,造成了西方文明的“断离”。
他举例说,把具有宗教信仰的科学家人为地分割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充当科学家,另一部分充当基督教徒。作为科学家的人拒斥信仰启示,远离意义;作为基督教徒的人信赖上帝,遵循圣训。
无法使科学家自身充满宗教精神。科学所要求和代表的冷酷、冷静和客观与宗教唤醒人们爱的目的之间,存在难以协调的矛盾。
作者在书中还批判了科学的“客观性”,感叹“在客观论证中所具有的客观性是多么少”。在他看来,所谓的“科学无涉价值”不过是一种武断的谬见。
“但绝对不是这样。只有当一个实验结果(或一个观察结果)明确不包含任何‘主观’因素时——只有当它能从产生研究结果的研究过程分离出来时,它才会成为科学事实。这意味着:在科学事实的构成中,价值起了重要作用。”(《科学的专横》第87页)
他认为科学的系统描述或许就是一种错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混沌无序的世界,将系统引入其中意味着引入假象。(《科学的专横》第46—47页)
他强调开放的世界观、多元方法论和多样性文化对于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认为科学不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唯一方式,也不见得全部正确,反对“科学之外无知识”的偏见,提倡各种思想的平等和互补。
此外,他从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立场原则出发,认为科学家的成就、贡献似乎与其崇高的社会地位不相匹配,提出和倡导科学家应当承担其应尽的社会责任。
指出科学研究中理论家与实验家的人为划分,而理论玄想受到不适当的推崇,工程教育中偏重理论原理而忽视实践知识等问题,以及强调科学家从事研究事业时应当具有信仰和耐心等。诸如此类的观点论述,都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科学的专横》中译本由天津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教授郭元林翻译,该书依据1996年最新英文版翻译而成,文笔流畅、简洁,准确、明晰,在表述风格上也保持了与原文的一致。
为方便读者查阅和进一步研究,译者精心编制了中英术语对照表,作为附录放在中译本正文后。另外,将英译本的书后注释,全部转换成页下注。凡此种种,也都可见译者的用心和细心。
笔者在通读该书中有一点体会,因受东西方文化以及各人专业背景差异的局限,国内普通读者可能会对其中一些术语或概念不甚了解,比如“诺斯替教”“超弦”等,如果在文中加上一些简要的译注,应该会有助于读者的理解。
但瑕不掩瑜,该书确是值得仔细研读的一本好书,无论是对理工科还是文科出身的人。
相信大家在看过此书后,一定会对近现代科学的发生、发展和深远影响,有更深入而全面的理解。
我国正处在社会文化转型的现代化过程中,如何面对西方现代化后的尴尬境地,如何避免西方科学的负面影响,如何更好地发扬中华优秀文化,在中西文化交流与对话中发展自己的文化等,都是我们必须面对和研究的课题。
了解和研究费耶阿本德哲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无论是专业的研究者还是普通读者,读了这本书,都会启发我们作出自己的思考。
(作者系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中国科学报》 (2019-02-22 第7版 书评)
-----------------------------------------------------------------------
《海洋生态大讲堂》微信公众号
浙江省重点智库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合作微媒平台
海洋在说话,您我来代言!
《海洋生态大讲堂》欢迎您!
投稿邮箱:550931758@qq.com
请您在留言中标注为《海洋生态大讲堂》投稿,
并提供个人简历及联系方式。
我们筛选审核后,将以全文刊出!
热烈欢迎广大自愿者合伙参与公众号运营!
附: 投稿类型与要求
(1)主题一定是有关海洋生态学内容的稿件;
(2)原创文章,请配必要的图表;
(3)好文推荐,直接发来原文,或请注明出处;
(4)重要会议报道或信息,请附必要图表及其标题说明;
(5)重大项目科研进展,或重大会议学术报告PPT;
(6)重点团队介绍,或重要人物专访。
您的赞赏是我们前行的最大动力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3-21 12: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