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sf6 生态管理缔造美丽海洋

博文

[转载]张文驹:自然资源一级分类

已有 3558 次阅读 2019-2-22 09:31 |个人分类:学术论文|系统分类:论文交流|文章来源:转载

张文驹:自然资源一级分类

来源: 张文驹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9-02-21


  导  读  




自然资源在人类发展前进的历史中有着重要地位。在自然资源认识和利用上的重大突破,多次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为在新时代里能更好地有所作为,需要认真地总结继承国内外的经验教训,建立起对自然资源认识和利用的科学知识体系。为此,需要先建立自然资源的科学分类。文章采取二维标准(来源和功能)建立自然资源的一级分类。在来源方面,以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版原著中的名言“地球是财富之母”为指导,将当代人类能够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分别划入地球外部的四层空间——自下而上为岩石圈、水圈、大气圈、近地太空。这一划分,有利于深入研究自然资源的不同来源,阐明其各自形成与分布的规律,有助于在体制改革中完善“体”的一面。在功能方面,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将开发利用的资源品种归并为四组——自然空间本身、自然物质、自然能、自然信息。这一划分,有利于深入研究自然资源的不同存在状态,正确判断其在开发利用中的技术、经济与法理关系,有助于在体制改革中完善“制”的一面。本分类中使用的专业名词,在尊重我国约定俗成的语言习惯基础上,也考虑到全球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研究及实践的进展,力求体现科学准确的概念内涵与外延。





 本文引用信息


张文驹, 自然资源一级分类[J].中国国土资源济,2019(01):04-14.




自然资源在人类发展史中的地位

任何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都是物质财富。物质财富从来源看,分为自然资源和人造财富两大类。在这里,没有用“自然财富”一词同“人造财富”并列。因为,两类事物的概念外延互相之间完全排斥,选用后面这一对词组似乎也无不可,修辞的对称性还显得顺眼;但是,两者的概念内涵却并不是简单对称,在这一具体语境下,并列使用“财富”一词,容易导致误读,理由见下段。

人造财富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产出品”,对人类而言,具有使用价值或曰效用。生产这些产出品的目的,是为了人类的最终消费需要。那些直接目的只能满足生产消费需要的产出品,会成为下游产业的“中间投入”,最终目的当然是为了满足人类的最终消费需要。而自然资源本身,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要素投入品”,是亚当·斯密笔下“生产投入三要素”之一,在人类开发利用之前,虽然也具有物质财富属性,绝大部分却无法直接消费。所以,不使用“自然财富”一词而使用“自然资源”一词,在这里的用意是突出其“经济资源”身份的一面。各种自然资源开发产业,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起点,都应划入“第一产业”(primary  industry)。第一产业的许多产品,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加工,才能进入最终消费环节。那些多次出现的中间投入,其实最初来源都是自然资源。马克思说:“种种商品体,是自然物质和劳动这两种要素的结合”,是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全程技术经济关系的高度概括,并不只是对第一产业说的。

全球经济发展阶段,今天处在工业文明时代的后期。许多发展中国家,还都在努力实现工业化。工业文明时代最重要的支柱产业群是制造业,它发展和进步的要求,是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这一思路,已是全球共识。在2018年下半年的中美贸易冲突和谈判中,知识产权的使用、交换及收益分配,成为核心争议之一,根源即在于此。

但是,附加值无论科技含量高低,都必须附加在与之相适应的实物载体上,而后者归根结底是来自于自然资源。这一点,常为不少专家学者所忽视。在自然资源领域工作的人们,就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定位和基本职责——为其他广大劳动者辛勤努力创造的附加值,提供实物载体可持续供给的自然资源保障。

如果放开眼界,观察人类这一物种生存和发展的全部历史,就更能进一步认识到自然资源的重要地位——自然资源认识和利用的水平,不但同人类发展的水平同步,而且也同人类发展的速度同步。在自然资源认识和利用上的重大突破,多次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

这里提到的“人类物种”,有一个限制条件,它是中国远古文献中就提到的、具有“万物之灵”素质的人类。用恩格斯的话说,是地球上唯一具有思维能力的高级动物物种。在史前时代的中国,依次有“元谋直立人”(170万年)、“蓝田直立人”(50~115万年)、“北京直立人”(70万年),生存时间大体上都没有超出地质年代的第四纪(165万年前至今)。从全球来看,也不会超过两百万年。

同地球的地质年龄(45亿年)和天文年龄(48亿年)比较,两百万年是一个很小的的数字(不到前者的千分之一)。但是,在这相对短促的两百万年里,我们先祖在99%时间内的生存方式,同陆上其他杂食动物无异,好像一样地都缺乏思维能力——只会采集野生植物、捕杀弱小的陆上野生动物、捕捞野生水生动物以谋生,同时,还得应付陆上肉食猛兽的攻击捕食。这一相对漫长的时代,被恩格斯和摩尔根(美国古代史学者)称为人类的“蒙昧时代”。相对漫长的蒙昧时代,在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资源方面,值得大书一笔的事只有一件——火的发现和利用,作者常将此事戏称为蒙昧时代的一次“能源革命”。人类是地球上唯一具有思维能力的高级动物物种,由此得到了有力的证明。除人类外,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另外哪一种高级动物是不怕火的。先祖在同肉食猛兽斗争的过程中,依靠智力,结成部落乃至部落联盟,运用火的威力转守为攻,制服了猛兽,成为陆上大地的主宰,为人类发展到野蛮时代创造了重要条件。

在相对短暂的野蛮时代里,人类开始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人造财富,逐步替代采集渔猎活动,成为解决自己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途径。恩格斯说:人类在野蛮时代学会了种地和放牧。这一伟大创举,使人类同其他高级动物彻底划清了界线,拉开了距离,加快了发展步伐。这一创举起步的时间,根据全球考古结果,在非洲最早——距今一万八千年。全球四大文明古国中,资历最老的古埃及也在非洲,立国之年距今六千年。非洲的野蛮时代,比起进入农业文明时代后的时间,只长了一倍。在中华大地,起步时间最早的是古华夏族5聚集的黄河中游——甘肃秦安县大地湾“前仰韶时期”遗址,距今八千年,出土文物中有最早种出的谷物——黍(古称“稷”,今称黏谷)。黄帝取代炎帝,在部落联盟基础上改制,建立了古华夏国,进入了农业文明时代,距今4500~4600年。中华大地的野蛮时代,比进入农业文明时代后的时间,还短了一千年。

黄帝即天子位前后,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实际上只有土地一种,而且重点是耕地。即便是农牧并举的部落,草地也只是土地的一个亚种,只不过生长于其上的牧草,在当年不是人类劳动的产品,而是一种野生的生物资源。

古华夏国建立时,版图估计达百万平方公里,超过在此前已经存在的其他三个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但却是一个内陆国家,同海洋不沾边,这一点同前三者之间有差距。距海最近的东部沿海地带,是以蚩尤为首的九黎族部落联盟聚集安身的地方。涿鹿之战,蚩尤兵败身亡,全军溃散。逃回本土的,由于群龙无首,后继者无人,联盟解体;投降和当了战俘的,被古华夏国安置在江淮地区(今日的安徽省江北)。蚩尤部落联盟聚集的原东部沿海地带,后来都和平并入了古华夏国。在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中,才有了黄帝即位后管辖边界“东至于海”的记载。

但东部沿海地带,从五帝时期到夏商两代,都没有重视海洋的开发利用。在殷商后期,还把都城从这里西迁到了太行山前的平原地区。具体原因难以深究,但舍弃旧都,不外是地理位置不好、发展得不够繁华等等。而朝歌新都,背靠中西部群山,面向黄淮海大平原,至少是“风水”好多了。山东沿海地区,“擅盐铁之利”,春秋时代以后,成为大家羡慕的地方,应该是西周以后的事了。

在中华远古文献里,用“社稷”一词作为国家的雅称,至今传承未绝。7其实,这也反映了中华民族远古时期自然资源开发的历史局限性。在尊重这一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作者也想赋予它在当代也能站住脚的一份科学内涵——就是本文开篇第一段说的自然资源和人造财富。表达准确的科学概念,应该使用准确严谨的专业名词,否则,文章怎么能写得通顺?孔子不是说过,“名不正则言不顺”吗?

全球人类在农业文明时代缓慢前行了五六千年。在大多数时间内,中华民族都走在前列。即便多次遭逢衰世、乱世,发展停滞乃至倒退,也是亚欧同病,中华民族无需过分自责。

全球发展急剧加速,而中华民族相对落后以至挨打,是在最近两百多年内的事。从十八世纪七十年代英国领头的第一次产业革命开始,全球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共产党宣言》中说的“不到一百年”,实际上是七十年。从《共产党宣言》公开发表到现在,也只过去了一百七十一年。全球人类在这二百四十年里创造的生产力,比延续五六千年的农业文明时代大了多少倍,要计算清楚,怕是要很费一番功夫的吧!在此期间,自然资源开发领域扩大和利用程度提高的影响,虽然难以用数字表达,但却是震动全球的。

第一次产业革命的第一推动力,世人公认是蒸汽机的发明,这是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的第一次能源革命。这一事件,把木柴(早期的蒸汽机烧过木柴)和煤炭中的化学能,不但通过燃烧转换成了热能,而且进一步转换成了机械能,包括位能(高压蒸汽)到动能(直线运动到旋转运动)。蒸汽机本身并未扩大能源的开发领域,却大大提高了传统能源的利用水平,在很大程度上用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业工场和农业中的体力劳动。比劳动者体能强大得多的蒸汽机,推动一大批新兴产业拔地而起,同时也使人们利用自然空间的范围,从陆地扩大到了海洋。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发达国家,凭借蒸汽轮船发明带来的海上优势,横行全球海洋(包括许多国家的领海),到处侵略扩张,占领殖民地。其中英国收获最大,赢得了“日不落帝国”的称号。首次用舰炮打开中华国门的,也是英国。

第二次产业革命,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到二十世纪零零年代,涉及欧美两洲,其第一推动力是大体同时发生的两项能源革命——内燃机发明和发电输电技术发明。只是领头的国家,不是英国而是德国和美国了。

同蒸汽机比较,内燃机功率巨大而结构轻巧,特别适合于装备移动设备(主要是交通运输设备)。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德国先后造出了第一台内燃机和第一辆汽车。操作简便、单价低廉的汽车,同建设容易的公路网结合,很快就改变了发达国家的陆上交通面貌,以致许多发达国家都称自己是“装在汽车轮子上的民族”。公元1903年,美国造出了第一架飞机。航空业的发展,使人类利用自然空间的领域,从陆地、海洋进一步扩大到了大气圈。空军的出现,使已经进入火器时代的作战形式,从平面作战前进到立体作战。

石油在全球能源体系里,从此成了位居第一的战略资源。

发电和输电技术发明,有互相关联的两种意义。能够使用的电能,不可能是自然资源(雷电倒是自然能,人类至今还掌控不了),只能是能源产业(energy  industry)的产品。发电技术发明的意义,就是把其他存在形态的自然能(水能、风能、太阳能,等等)和能源物质(煤炭、石油、铀矿石,等等),通过能量转换的途径,转换为各行各业乃至广大居民都便于利用的电能;各种用电设施(电灯、电动机,等等)的发明,则引导着电能的消费方向。

输电技术的发明,造成能量传输同物质传输分离——物质(包括能源物质)传输依靠交通网;能量(这只能是电能了)传输依靠输电网,在能源余缺地区之间进行调节,比修铁路造火车拉煤省事多了。

电能从此成了使用面最广的终端消费能源。它不能完全替代的,只有以石油为原料生产出的燃油。

从1945年美国造成第一台以电子管为基础元件的电子计算机(供个人使用的微型机问世后改称“电脑”),第三次产业革命兴起并延续至今。与前两次不同,第三次产业革命的第一推动力,不是能源革命而是信息技术革命(包括信息的生产、处理和传输)。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起步不久,这一系列新事物从国外传入时,中国人对之的称呼是“以电子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

这一次革命对自然资源事业的具体影响,将另文讨论。在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下,获得巨大发展的产业,自然首先是信息设备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结合,加快了传统设备制造业自动化的步伐,中国为此在2008年国务院第六次机构改革中新建了“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传输业的发展,需要更为广阔的空间,地面和大气圈都已不够用,从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始,在应用天文学引导下,人类开始向地球最外层空间——近地太空前进,航天业迅速发展。2018年末,中国发射了风云4号卫星群,标志着中国在这一领域赶上了全球先进水平。

全球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覆盖领域和利用水平,相应达到了两百多年来的高峰。在这一大背景下,2012年中共十八大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发展为五位一体——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这项基本任务;2017年中共十九大后,在次年国务院第八次机构改革中新建了自然资源部,实现了自然资源的全国统一管理。这表明,在当代中国,自然资源开发、保护与管理的事业,同全党全国一起进入了新时代。

为在新时代里能更好地有所作为,需要认真地总结继承国内外的经验教训,建立起对自然资源认识和利用的科学知识体系。这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为此,需要先建立自然资源的科学分类。


自然资源一级分类框架的形成


一、从没有分类到有了实用分类

在传统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自然资源不算物质财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只是个跑龙套的角色,到不了舞台中心。除了第一产业的生产单位需要依靠它(一般是无偿使用的)完成任务,取得收益,没人有兴趣去研究这些没要紧的事。

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在中国起步较晚。1982年3月,国务院第一次机构改革中,各部委的《职责范围》(从1988年第二次改革起改称《“三定”方案》)中,没有一家列有自然资源管理职责,包括地质部这一以地下资源(矿产资源及地下水)勘查为主业的部门。只有煤炭工业部一家,在司局一级设计了“煤炭资源管理”的职责,而煤炭部是采煤业的主管部门,恰恰不应该是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并且在四年后的第二次机构改革时就被撤销了。

这样,在1988年国务院第二次机构改革到来、自然资源管理被全面提上日程时,知识准备就显得有点仓促。

国家编委在各方面专家的分类主张中,采纳了“七分”的主张。也即在国务院现有的部委和直属局中,选定七个同主要自然资源关系密切的单位,赋予七类自然资源的社会行政管理职责。分别是:

地质矿产部——地质矿产资源(包括矿产资源、地下水)

水利部——水利资源(包括水域空间、地表水、江河水能)

林业部——森林

农业部——草原

国家土地局——土地

国家海洋局——海洋

国家气象局——气象资源

“实用分类”,是本文作者的用词,毫无褒贬之意。它当然难免历史局限性,未能全面覆盖全部自然资源。但却符合当年全面推进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需要,第一次由国务院明文确认,使主要资源品种从此有了法定主管部门(据国家编委办公室口头告知:各部委《“三定”方案》的法律地位,相当于行政法规)。


二、实用分类为科学分类打下了基础

1. 1988年机构改革后,地质矿产部(原地质部在1982年5月改名)是唯一一个以自然资源管理为主要职责的部门,这是国家编委的意见,国务院的决定。在此之前,地质矿产部曾参与了自然资源管理机构设立调整的研究论证,形成了大、中、小方案。最后决策时,国家编委觉得大、中方案(建立国家自然资源委员会,建立自然资源部)的可操作性都不强,碰到的难题太多,最后采用了小方案——先把地质矿产部改造成以自然资源管理为主要职责的部门,以后再议发展。

此后的地矿部,既要认真研究自己职责范围内的自然资源,以正确履行职责;还需要了解同自己职责有关的其他自然资源,以加强互相配合。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自然资源存在状态为基础,以自然空间、自然物质、自然能为一级分类标准的思路。

2. 林业部长期坚持对森林性质和功能的研究。1998年国务院第四次机构改革中,林业部降格为国家局,这一研究也未受影响,终于在世纪之交,形成了思路清晰的建议方案。上报党中央和国务院后,得到采纳。2003年7月8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名发出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决定》中明确提出了林业发展战略的转变,“从以木材生产为主,转向以生态建设为主”。

3. 1988年机构改革中,在历史上曾经两撤两建的水利电力部改组为水利部。在电力部分和同时撤销的石油部、煤炭部基础上,组建了能源部。这本应该是一步好棋,体现了物质同能量的管理分工。只是能源部只存在了一个任期,1993年机构改革时就撤消了,其间得失,没见有人讨论过。但水利部却得以集中力量,加强了水这一最重要的通用物质资源的管理。

1998年国务院第四次机构改革后,新任水利部部长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署名文章。文章明确提出,水利部的工作,将从以水利工程为中心,转向以水资源为中心。

4. 2005年到2007年,中国科学院组织编写《中国可持续发展总纲》丛书《国家卷》。除组织院内研究骨干外,由于内容涉及面广,还约请了一些院外人员参加。整个课题共二十卷,正好有一半(十卷)是研究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第三卷(能源)和第九卷(矿产资源)两个编写组的人员,意识到此两卷的研究对象重叠部分大——能源供给的90%来自矿物能源,国内矿业产值70%是能源矿产品,商定在编写中加强合作——交换资料数据,重要政策建议互相商量,避免由于疏忽,在编写内容中出现不该有的矛盾。两卷编写任务圆满完成,都被评为优秀成果,而且在自然资源开发中如何认识和处理物质与能量关系上,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认识。 


三、本文分类思路及其最后确立

2018年上半年,在同友人合写文章时重读《资本论》,接触到了马克思德文原著和英译本。这时才知道,马克思在《资本论》里引用威廉·配第《赋税论》里的两句话“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时,并没有原文照录,而是把后一句改成了“地球是财富之母”;经恩格斯校订后出版的英译本,继承了德文原著的改动。

马克思的这一改动,实在是“点石成金”之笔!准确点明了“财富之母”的身份。相形之下,“土地是财富之母”的说法,就显得有点“隔靴搔痒”了。当然,威廉·配第的原话,受制于历史局限性,后人不应苛求,但也无需照抄呀!后文的论述,将会向读者进一步证明这一点。

“地球是财富之母”是马克思的金石之言,我辈后人不敢漠视。它对本文作者最重要的指导,就是在它的启发下,把自然资源的来源加入分类依据,形成来源和功能并重的“二维分类标准”,而来源更重于功能。有充分科学依据的自然空间,居于来源和功能的衔接部,其地位最为重要。按此标准建立的“自然资源一级分类”,不但科学依据更为充分,实用价值也更大。

把来源列入一级分类标准,有利于在体制改革中先解决“体”的统一问题。因为区别来源的第一步,就是先做到科学划分自然空间。不同空间的形成历史和条件不同,在其中形成或蕴藏的物质和能量资源,也与前者密切有关。进行自然资源调查研究时,以自然空间为基础,开展综合性的调查研究,就抓住了“来源”和“功能”两面,有利于防止在同一空间内出现各行其是的杂乱无章。同理,管理机构的建立,也以按自然空间分工为好。即便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交叉分工,在同一自然空间履行不同职责的单位,也要建立合作协调的制度。

把功能(自然资源不同品种的存在状态)列入一级分类标准,有利于在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的调查、开发、消耗、补偿中,区别对待建“制”一事。其中的技术、经济、法理关系的研究和制度建设,要有具备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机构办理,还需要有综合性机构从中协调。

按照形式逻辑要求,同一级分类只应有一个标准,否则就容易出现混乱。本文不按此常规行事,具体类别无法在正文中一一列出,只能制成网式表格,二维标准分别控制表格的纵横方向,在表式处理上,体现出来源重于功能,在来源中又以地球为中心。下面,通过填写表1的模拟方式,简要阐明这一分类思路的要点及其效果。

表1最上的第一行,把整个宇宙空间由远到近划分为五个等级:宇宙、银河星系、太阳系、地月系统、地球。按照系统科学的思路,地球是中心,但只是个单一星球,比它等级高的系统则都是星系。

第二行列出了五级系统内能够为当代人类提供自然资源的部分。从这一行起,银河星系外的宇宙空间就缺席了。这说明,遥远的宇宙空间,当前还不是应用天文学的用武之地,而只是基础天文学或曰理论天文学的用武之地。也是从这一行起,地球这一最低级的自然系统,演变得空前丰满,其外部表层,分出了六个子系统空间。

第三行到第六行则按照自然空间、物质、自然能、自然信息四类功能(也就是存在状态)的顺序,分别填入后面四级空间提供的自然资源品种。在三四两行中,银河星系、太阳系、地月系统中的月球也缺席了。

表1填好了,形势也明朗了,大自然提供给当代人类的自然资源,密密麻麻地排在表1的右上角。地球这位“财富之母”,确实名副其实!

不过,还是有两件事,在表1上没法表示得很清楚,作者想力争用文字把它们解释明白。

第一,毕竟还有一份自然能和三份自然信息来自地球外星球,这些星球的作用和身份是什么?

地球是一个半开放的自然系统,系统内外的物质交流可以说已经近于零,而能量和自然信息交流则一直在正常进行。

这是一个自然过程,当然只服从自然规律。能量和自然信息的流动,都是流出方启动的。太阳光热能从6000℃高温的太阳表面向四面八方辐射,遵循的是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只能从高能位流向低能位,当然也就因此保持了自身的物理化学平衡。辐射到地球上的能量,在太阳辐射出的总能量中,只占极小的份额,按照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本就应该计入地球的总能量增加。这部分能量又是在同地球上的自然资源(耕地、光伏发电场占地)结合以后才发挥了作用的,将之认定为是在地球上产出的,也合乎情理。

信息交流遵循信息不守恒原理。地球人类取得这些自然信息,自然对自己有利,但三个外星球上的自然信息资源,并未因此而损失半分。其实,这三份自然信息,不是单纯的外星球自然信息,而是地球上自然资源与外星球自然资源相结合的产物。外星球的自然信息,不是按照自然规律,像太阳辐射出光热能那样,来自外星球的主动发出。观测对象是由地球上的观测者精心选定给自己当配角的,有的还会“与时俱进”,一旦发现不合适,配角就会被换掉。别的国家不敢说,北极星这个角色,从古至今,在中国至少被换过三次了。一般读者只要明白,这一部分自然信息,只有从地球上观测外星球才能取得,直接目的是精确测定星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和方向,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利用地球自己的自然空间资源,就可以了。

马克思在一个半世纪之前写下“地球是财富之母”这句话时,概念内涵和外延都十分精准。一个半世纪之后,这句话依然没有过时。

第二,表1右下角为什么全是空白?外星球的自然信息,有用的虽然不多,也都要取来为我所用。在自己栖身的地球上,怎么连个位置都没有,是填漏了吧?

是漏填了!但不是疏漏,而是有意漏掉不填的。因为无论怎么填,都会让读者糊涂,还是不填为好。

凡属有价值的自然资源品种,在进行开发利用之前,总得把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开发条件弄明白,也就是要进行一番自然资源调查或勘查。这种调查或勘查报告是什么性质的产品?三十五年前,张炳熹先生(中科院地学部院士)在一篇文章中作了回答:是一种自然信息产品。

炳熹先生当年的文章,从地质工作和信息革命角度讨论问题,对于地质报告这一产品性质的认定,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但是,他没有来得及对自然信息本身的不同属性作进一步分析研究。

先生已仙逝多年。本文作者在今天,只能不避浅陋,狗尾续貂,先简单地回答这一问题。

大范围的区域地质调查(如1∶25万区调),收集的是独立自然信息——并不依附于任何一处特定的自然资源产地。最后形成的调查报告,属于独立信息产品。

针对特定矿产地(有开发价值)的矿产勘查活动,收集的信息,从总体上说属于非独立自然信息——依附于特定矿产地。最后形成的勘查报告,属于非独立信息产品。这类报告,如果离开了它所依附的特定矿产地,在矿业开发上一点用处都没有。

这一问题牵涉甚广,不能多谈,今天只说说表1该怎么填。

独立自然信息找不着填的地方。这很好,找不着地方就是用不着填,说明表1的设计没错。反正这也不会影响调查活动的开展。

非独立自然信息倒是找到了两个地方,但是无论填到哪里都觉得别扭。填到第六行吧,这里是“自然信息”的正宗领地。但立刻就会觉得不对——非独立信息同它所依附的自然资源实体分处两地,这不成独立信息了吗?填到第四行,同它所依附的自然资源实体放在一起如何?更不靠谱。这不是把表1的体系全打乱了吗——在“提供物质”一行里塞进了“自然信息”。

说到底,表1的设计,就没有打算给地球上的自然信息留位置。这件事没有必要,是因为这些自然信息本身不用去找,它们充斥在地球外层空间人们能够到达的地方。所谓自然资源调查,就是通过对这些自然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反复研究,找到或深入认识那些发出这些信息的自然资源实体,哪能颠倒顺序去办事呢?这是从系统科学理论中领悟出来的治学方法。

如此说来,表1中设计第六行的目的,还真是为地外星球保留的了。因为在外星球上拿到有用的自然信息太不容易,而少了它还不行。在解释第一件事的时候写了一句话,“这一部分自然信息,只有从地球上观测外星球才能取得。”愿读者能记住。在表1第六行头上,填写本行的要求,也因此而多写了几个字:“提供自然信息及其主要实际用途”。

最后,本文前面已经说过,建立自然资源的科学分类,只是深入研究自然资源的起步,何况还只是其一级分类。依靠表1,不可能解决太多问题,主要是想依靠它,帮助读者掌握科学方法,在前进探索中少走弯路。

为此,在后面一节里,将选择容易令人误解的事物作专题讨论;最后一节《结语》中,想提出几条建议供读者参考。


容易被误解事物的专题讨论


一、近地太空纳入地球外层空间引发的新问题

人类活动进入这一空间,始于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到现在为止,只有六十二年,还没有中国人的平均寿命长。现在,在近地太空中绕地飞行的各种航天飞行器,多得数不过来了,可谓是一派繁荣气象。中国也急起直追,赶上了全球先进水平。

人们欢呼航天产业的蓬勃发展,赞扬航天技术的快速进步,歌颂在这一过程中做出过重要贡献的杰出人物,这都是应该的。

但是,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有着密切关系的人们,在参与公众欢呼之余,也该冷静下来,先思考一下:在这一空间领域出现了一批新兴产业,其直接推动力当然是科技进步,但一定还有一个自然基础——这一空间本来就具有保障这些产业存在并发展的自然资源条件,那是什么?这一问题是天文学家回答的——是万有引力场。

要感谢哥白尼,是他用日心学说取代了地心学说;要感谢牛顿,是他创立了万有引力理论,推导出了万有引力计算公式;要感谢中国的天文学家,是他们引进并使用了这些科学知识。这些努力的结果是,在二十世纪后半叶,全球和中国的自然资源体系里,增加了一位新成员——近地太空。

1.“近地太空”是一圈客观存在的自然空间。人们认识并开发利用它虽然最晚,但它的资历却比离地心近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都老:后三者都是在地球进入地质时代以后才逐渐形成,它却是在地球的天文时代里就存在了。

2. 近地太空同下面三层自然空间之间,一个明显的区别是,下面三层,各有自己特有的基本物质填充其中,而近地太空中却是真空状态。下面三层,除空间本身就是三种各具特色的自然资源外,还能够提供各具特色的物质和自然能。近地太空当然做不到,只能以自身这一自然空间为人类服务。

3. 从表1在近地太空名下列出的三项实用功能看,其实都是为在下面三层中活动的人们服务的:“调查地面资源”是为地面自然资源开发服务的,“洲际通讯”的终端大多在岩石圈上层和水圈,“航天交通”尚未进入市场。自然资源系统虽不是这些活动的主管部门,却是其重要用户的代表。

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建立起同近地太空主管部门的联系合作制度,十分必要。

二、岩石圈在垂直方向上分层管理的思路和用语

在地球的四层外部层圈中,岩石圈地位最为重要。全球各国基本上都分两层管理,我国也如此,但管理思路和用语不尽相同。现将用语对照列出(表2),以供参考:

不同的用语,隐含着不同的思路。左面三列,都是法律用语。本文用语是个人见解,只能视为学术用语。“表土”“底土”两词的中译,是中国在联合国工作专家的意见,经联合国同意的。“土地”一词,在国外立法时似在淘汰中。中国《矿产资源法》中,对作为矿产资源蕴藏空间的岩石圈下层,没有作为一个整体明确其法律地位,因而没有专名。

三、怎么样才能把“物质”同“能量”19清晰地区别开来

在这件事上发生误解误读,根源在于,中文中“物质”一词使用频率偏高,在不同学科(哲学、经济学、产业工程学、物理学)中,其概念内涵外延又并不相同,一旦同自然资源分类扯到一起,很容易出现混乱和误读。在编制表1时,处理办法如下:

1. 严格按物理学思路划分“物质”和“能”,以自然资源在开发时的存在状态为唯一依据,不论它开发后的用途。例如,煤、石油含有化学能,铀矿石含有核能,都一律划为物质资源。采出的煤炭用于火力发电,火电厂划入二次能源业,采煤业也不能因此就划入一次能源业。否则,煤炭如果用于发展煤化工,采煤业该算哪一行呢?

2. 在自然资源分类中不用“能量”“能源”两词。分类是定性不定量的工作,“量”字纯属多余。“能源”一词,概念内涵外延都不清晰,宜于增加定语后,用于有限领域。如嫌“能”字这一单音词音形欠佳,可增加定性定语后使用,表1中使用的词是“自然能”。


结    语

一、“一级分类”的意义和作用

所谓“一级分类”,就是在自然资源这一大类之下,概念外延最宽的分类。只要是人类能够开发利用的自然物,哪怕目前还没有开发,哪怕是作者行文中漏掉了,都应该能够从表中找到位置,而且是只能够找到一个位置。

与此相对应,表中任何一个类别的概念内涵,自然就不可能十分丰满。如果需要深入了解某个类别的全部自然、技术和经济属性,或是需要深入研究两个类别之间的联系或差异,都需要缩小外延进行专题研究。涉及面更宽的,可以在表1中圈出一块矩形面积建立二级分类。

二、利用表1,开展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部分立项建议

1. 参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20把中国的海洋立法成果综合成一部大法。理由:1)《公约》已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虽有四点声明作为保留条件,仍是分歧较少的国际协议之一。以此为扩大对外开放的前沿,向着良好的国际规则前进。2)《公约》立法眼界开阔,甚至都涉及到其他领域的立法思路,可供整个自然资源系统参考借鉴。

2. 以生物资源(主要是植物)为主题,建立二级分类。理由:1)这是本文一级分类的薄弱环节,需要补课,要点是先研究清楚生物资源同无机资源属性的异同。2)天然林保护,生态林营造,可能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



-----------------------------------------------------------------------

《海洋生态大讲堂》微信公众号

浙江省重点智库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合作微媒平台


海洋在说话,您我来代言!

《海洋生态大讲堂》欢迎您!

投稿邮箱:550931758@qq.com

请您在留言中标注为《海洋生态大讲堂》投稿,

并提供个人简历及联系方式。

我们筛选审核后,将以全文刊出!

热烈欢迎广大自愿者合伙参与公众号运营!


                附: 投稿类型与要求

                (1)主题一定是有关海洋生态学内容的稿件;

                (2)原创文章,请配必要的图表;

                (3)好文推荐,直接发来原文,或请注明出处;

                (4)重要会议报道或信息,请附必要图表及其标题说明;

                (5)重大项目科研进展,或重大会议学术报告PPT;

                (6)重点团队介绍,或重要人物专访。

您的赞赏是我们前行的最大动力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721-1163523.html

上一篇:[转载]现实建构主义视角下的海洋保护区建设
下一篇:【推荐】《河口生态学》(第二版)
收藏 IP: 180.168.15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22: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