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sf6 生态管理缔造美丽海洋

博文

[转载]【书评】|规模的硬规律(七)

已有 1445 次阅读 2019-2-6 21:05 |个人分类:海洋科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文章来源:转载



【书评】|规模的硬规律(七)

作者:万维纲 

科学作家  “得到”APP《精英日课》专栏作者

(续)


3. 血管是个分形结构


韦斯特的关键思想,就是生物体内的能量输送网络(对哺乳动物来说是血管,对植物来说是维管系统,等等)是个分形结构。


具体细节就不讲了,我大致总结一下韦斯特和合作者的思路。首先,不管是多大的哺乳动物,它的血管都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第一,血管要填充生物体内的每个地方。这是因为每个细胞都需要氧气和血液。从心脏出来是很粗的主动脉,终端则是遍布全身的毛细血管。


第二,不管是多大的动物,其终端毛细血管的直径都几乎是一样长的。这是因为不同生物体的细胞差不多是一样大的。这就好比不管城市多大,不管你家住的楼多高,进入你家的网络终端的电源插座都是一样大的。


第三,血管在生物体内的布局应该已经是最优化的。这是进化的功劳,每个动物的血管都既要给自己充分供血,又不能扭来扭去走很多弯路,得使心脏用最小的动能就能把血液输送到每个毛细血管终端。


这3个条件,表面上说的是血管,其实说的全都是数学,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任何一个遍布系统的管道,原理是通用的。


好,根据这3个条件,我们可以推导出血管的一些性质。


第一个性质是每当血管要分叉,也就是一分为二的时候,两根支线血管的横截面积之和要正好等于干线血管的横截面面积。这是因为如果两者不相等,血液流动就会有反弹力,就会有能量损失,就不是最优化的了。不仅仅是血管,植物的茎、树干也是这样,而且这个现象达.芬奇早就观察到了(见下页达.芬奇手稿)。


公式9.jpg

等面积分支结构


公式10.jpg

达.芬奇笔记中关于等面积分支的记载


如果每次分叉时两个支线血管都是一样大的,干线血管的半径应该就是支线血管的公式11.jpg次方倍。


不过,对毛细血管来说,因为已经感觉不到心脏跳动的波动,出于某个流体力学的原因,主干毛细血管的半径是分支毛细血管半径的公式12.jpg次方倍。


第二个性质是,为了让血管铺满整个身体,每次分叉的时候,支线的长度都会越来越短:干线的长度是支线长度的公式11.jpg倍,这也是数学优化的结果。


根据前面这两个性质,特别考虑毛细血管,再考虑到血液总量应该与体重成正比,整个标度律就可以推导出来了。具体的计算细节,韦斯特没在书中描述,咱们也不用过多思考,因为韦斯特还提供了一个更直观的解释。


考虑到前面两个性质,血管其实是一个分形结构。每一次分叉,干线血管看支线血管,就好像下一次分叉时这个支线血管看它的支线血管一样。


这么一直分形到终端,毛细血管要“布满”全身所有地方。这一布满,就意味着这个分形整整多出了一个维度——和前面我们说的那条布满平面的线一样。原本三维的血管,因为分形结构,实际上相当于是四维的了。


血管分形结构的维度是4。4就是这么来的。


如果忽略所有细节,这一节的内容你只需要记住两点:

(1)生物体内有各种标度律,而这些标度律的指数都有一个分母4;

(2)这些标度律,是因为生物体内输送能量的管道网络,如血管,是一个分形结构。


我们经常说,这个是分形,那个是分形,很少有人问自然界的分形结构都是怎么产生的,连分形理论的创始人  B. B. 曼德尔布罗(B. B. Mandelbrot)似乎都不关心,人们好像只是在欣赏分形图案。韦斯特这个理论,才算是找到了产生分形的一个机制,而且让分形数学有了具体的应用。


有了这些知识,我们就可以进一步了解人的生长和寿命限制了。

(待续)



来源:

万维纲。规模的硬规律。见:《规模》解读本。中信出版集团。2018.6


-----------------------------------------------------------------------

《海洋生态大讲堂》微信公众号

浙江省重点智库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合作微媒平台


海洋在说话,您我来代言!

《海洋生态大讲堂》欢迎您!

投稿邮箱:550931758@qq.com

请您在留言中标注为《海洋生态大讲堂》投稿,

并提供个人简历及联系方式。

我们筛选审核后,将以全文刊出!

热烈欢迎广大自愿者合伙参与公众号运营!


                附: 投稿类型与要求

                (1)主题一定是有关海洋生态学内容的稿件;

                (2)原创文章,请配必要的图表;

                (3)好文推荐,直接发来原文,或请注明出处;

                (4)重要会议报道或信息,请附必要图表及其标题说明;

                (5)重大项目科研进展,或重大会议学术报告PPT;

                (6)重点团队介绍,或重要人物专访。

您的赞赏是我们前行的最大动力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721-1160987.html

上一篇:[转载]【书评】|规模的硬规律(六)
下一篇:[转载]【书评】|规模的硬规律(八):寿命的定数
收藏 IP: 180.164.3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22: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