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kzbkd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kzbkde

博文

我的一孔之见

已有 3052 次阅读 2014-9-9 15:40 |个人分类:野外|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style, blog, 发展史

我的一孔之见 - 探矿者           - The Prospector blog 

地质科学博大精深。相对数千年的地质科学发展史和遍及全球的地质工作实践探索而言,任何对地质工作规律的解读都只能是局部的、片面的,甚至是暂时的。除了前述已知的地质工作规律以外,还存在一个矿产勘查属性渐变的规律,这是我的一孔之见。

一是从地质工作的定性变迁中获得启示

不知从上个世纪几十年代“地质工作有无工程性质”的大辩论,到了80年代地质工作是强体力与强脑力劳动相结合的工作的论断,再到今日“地质工作异同于建筑工程”的争执,整整半个多世纪对地质工作规律认识的演进,几乎是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这其中有对地质工作自身发展变化的反映,也有经济社会对地质工作需求变化的反衬问题。

一方面,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地质工作技术装备和工作手段在不断更新换代的同时,新的技术手段不断被发明创造。地质科学水平也进入了由“定性描述”向“定量分析”发展的快车道。反映到地质工作实务上,直接的野外观察和通过人脑思辨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数量和频率越来越小。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不断提升,对矿产资源需求程度呈刚性上升趋势,矿产勘查开发的强度与日俱增,相对基础地质工作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这两个方面的发展趋势给人们留下的表面现象是,在地质工作领域内,机器逐渐代替手工,电脑日益淘汰人脑,甚至产生“钻探进尺决定一切”的思潮。其实,上述观点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混淆了地质工作各阶段的区别;二是忽视了电脑是人脑的扩展,机器是人类肢体的延伸这一常识性问题。

 

二是不同矿产勘查阶段属性各异

地质工作从本质上说,不同阶段分属于不同性质。单就地质找矿而言,广义地质工作一般划分为基础地质调查矿产勘查矿产开发三个大的阶段。前者属研究性质,后者属工程性质,这是广泛的共识。而矿产勘查又细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四个阶段。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特征,各阶段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预查阶段的地质工作特征是面上定向研究性工作为主,辅以少量的浅表地质工程,为其研究工作提取信息和佐证,确定找矿方向;普查阶段的地质工作特征是面上求点研究性工作与工程性工作并重,施以少量的地质勘查工程,求证有矿无矿;详查阶段的地质工作特征是点上深化工程性工作为主,研究性工作为辅,重点是加密勘查工程,加深对矿体的认识;勘探阶段的地质工作特征是点上扩展属工程性工作,查明矿体的全部数据及其开发条件。总之,矿产勘查阶段具有研究和工程双重属性。具体到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四个阶段,则呈现研究性递减、工程性递增的属性渐变规律。这一变化过程与人们对地质工作属性认识的演变轨迹相类似,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建国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地质工作各阶段的关注度不断后移的变化。需要强调的是,地质找矿从研究起步到矿产开发阶段,地质工作的研究性质递减,但研究工作并未终止。伴随着矿产开发工作的发生发展直至终结,地质科学研究工作从指导矿山开采逐步转变为总结成矿规律、成矿类型,建立成矿模型,进而指导周边、深部及其它地区的新一轮地质找矿工作,更深入的研究又开始了。科学研究性贯穿于地质找矿始终、循环往复。

 

三是地质找矿与建筑工程有着本质的区别

风险勘查(通常指预查普查阶段)而言,当属于研究性质较强,工程性质较弱的阶段。其研究的目的是确定找矿方向和解决有矿、无矿的问题;涉及的工程主要有大比例尺物化探、浅表揭露工程及少量钻探工程等。其研究与工程之间的关系具有不同于建筑工程的鲜明特点:

首先,各类勘查工程在布设之前,已对区域成矿规律、找矿潜力及区域地质、物化探资料进行过较深入的研究,并在此研究基础上圈定出找矿靶区

其次,选定并布设的勘查工程及其施工次序的安排,都是为了提取找矿信息、加深研究程度,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第三,根据勘查工程持续获取的新信息,不断主动调整后续工程的设计及部署,直至取得致矿信息。这些特点都与建筑工程有着本质的区别。总之,地质找矿的实质在“”上,是一个从未知到已知,不断加深认识的寻找过程,其结果是不定的;建筑工程的实质在“”上,是一个从蓝图到现实,逐步实现工程设计的建造过程,其结果是肯定的

2013年01月11日 - 探矿者           - The Prospector blog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688056-826216.html

上一篇:世界第一特大型钨矿矿山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之我见
下一篇:教师节里热议“恢复高考”令人“泪奔”
收藏 IP: 59.59.232.*| 热度|

1 wangqinli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5: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