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物语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吉德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

博文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已有 2408 次阅读 2023-2-3 17:04 |个人分类:大学教育|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寒假期间,我潜心阅读齐泽克的名著《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该书新版前言所述的一个实验让我非常感慨。该书说:

 

在20世纪60年代,一位崇尚“进步”的教育理论家拨动了众人的心弦。他那时发表了一篇论文,公布了一个简单实验结果:他让一群五岁的孩子画出他们在家玩耍时的情形,两年之后,这群孩子已经读了一年半的小学,他让他们再次画出同样的场景。两者间的差距令人震惊:五岁时,他们的自画像生气勃勃、充满活力、色彩丰富,充满了超现实主义的顽皮情趣;两年后,他们变得僵硬死板、低眉顺目,而且绝大多数孩子自然地选择了灰色,尽管他们可以随意选择其他颜色。

 

这个实验试图证明,学校作为一种国家机器具有压制性,会通过训练和纪律毁灭掉儿童天生的创造力。不过齐泽克认为,如果从黑格尔的视角来看,儿童的这种变化是一种重要的精神进步,因为他们把生气勃勃的五颜六色化约为灰色的规训,这让他们受益匪浅。

我们教育的最终是让学生保持纯粹的、活跃的、可爱的天性,还是让学生变得更加理性?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我看来,前者可能是最主要的。人活着理应是快乐的、幸福的、富有创造力的。我们的教育如果渐渐抹去学生脸上的笑容,在不知不觉中毁掉学生的创造力,这样的教育还有什么意义?明代学者李贽在《焚书》一书中提出了“童心说”,认为,“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此言有理!

教育不同于管制,学校也不是岗前培训。看看我们的校园,有多少孩子整天笑容满面的?有多少孩子是高分低能的?有多少孩子会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有多少孩子将来会变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这个话题太大,就此打住!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678-1374711.html

上一篇:建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公告每年春节后发布
下一篇:论文质量与导师的关系
收藏 IP: 121.229.219.*| 热度|

2 王凌峰 孙志鸿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1: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