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pqqbk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pqqbk

博文

立、拓、补、破:学术发展中常常经历的四个阶段

已有 3077 次阅读 2014-8-6 10:07 |个人分类:科研方法论|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学者的主要使命就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一个学者的学术生命往往也就是一个寻觅、进入、扎根、收获及至转移或退出学术领域研究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并不完全像是一条简单的直线,期间免不了有曲折、停顿、往复、断裂,或多条线并行、交叉、缠绕、发散等各种情况。但就大略而言,大多数文科学者对于某个问题或领域的学术研究历程一般都会经过“立、拓、补、破”四个阶段,而整个人生的学术生命则由一个或数个这样的研究历程组成。有意识地检查、反思乃至提前设计这四个阶段,有利于学者更清晰地对自己的学术发展做出评价。

所谓“立”的阶段,即学术进入阶段。当今的学术领域,普遍都已成为一个专门的职业领域,因此,非经专门、系统的训练,一般人很难进入学术的殿堂,而只能始终在门外徘徊。刚毕业的年轻学者大多会经历这个阶段,此时他往往不知道自己的学术方向在哪里。既不知道哪些领域值得进入,也不知道自己可能擅长于进入什么领域,因此一般都采取大量阅读逐步积累或是向人请教的方式。因为此时学习目标并不明确,因此积累的效率往往也不很高。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个前期阶段可能还很长,乃至一生的学术生涯就往复地停滞于此也不奇怪。当然,也有一些人比较“幸运”些,因为在这个积累阶段的某几天,有些人可能突然会有很多“醒悟”,感觉到“他在阅读的一些文章,他自己好像也能写得出”,从而逐渐发现了自己的长处和天赋,确立起了进入某领域的信心,从而顺利地进入到了“立”阶段的后期。此时,他的学术心态同时也就从原先的“感觉到无知、无能”逐渐转变成了“好像有能力、初觉有信心”,学术领域上则由原先的“泛而不定”逐渐转变成了“有取有舍”,学术能力上则由原先的“低效模仿”逐渐转变成了“有技巧地模仿”,从而基本完成了由“感觉到不会”到“感觉到也会”,由“门外”到“门内”的“立”的阶段。从此,他也就像一只长期在苹果表层游逛的蚂蚁因为猛咬了几口后终于进入了苹果内部一样,自此有了学术“根据地”。

所谓“拓”的阶段,即学术深入阶段。在此阶段,因为短期内的基本目标已经明确,基本的学术技能也已初备,因此感觉到要学习的知识不少,任务很多,同时又感到每天都有收获:或看到了新的文章,或发现了新的作者,或掌握了新的技巧,或产生了新的灵感,或完成了新的作品。因此他尽管也可能时常会碰到些障碍,但好像也并不太灰心,因为要学的东西、可做的事情还很多,绕一绕也就可以暂时不去理会,颇有点像“路远无须愁日暮”的豪情。因此,总的来说,他的每天大多是忙碌着、喜悦着、兴奋着,沉浸在“学习、掌握、领悟、突破、生产”的创造性过程中。此时,他的学术心态同时也开始从“立”阶段的“好像有能力、初觉有信心” 逐渐转变成了“有能力、有信心”,学术领域上则由原先的“有取有舍”逐渐转变成了“立定青山不放松”,学术能力上则由原先的“有技巧地模仿”逐渐转变成了“能自主性地生产”的新境地,从而完成了由“立”阶段的“感觉到我会”到现在的“感觉到我能”,由 “迈入门内”到“登堂入室”的“拓”阶段的转变。从此,他的学术“根据地”同时也基本巩固。

所谓“补”的阶段,即学术完善阶段。它是指,经过“立”和“拓”的阶段,他在学术上已有不少资料、经验和业绩上的积累和呈现,原来的计划大都也已完成,因此就工作量和进步速度而言都已进入慢慢饱和甚至是收尾阶段,眼前只剩下一些要么小要么难的事情。如一些以前一直想做而又来不及做的事情需要完工,一些困难需要克服或是一些新的知识需要补充等,从而使自己的学术能力更全面、学术积累更系统、学术产出更丰硕。但由于此时的基本形态已经固定,因此,一个学者也就进入到了学术的完善阶段。此时,他的学术心态也已颇有些微妙:一方面是达到了“收获期”,即不仅能收获本问题领域的主产品,不经意间甚至还可能同时会收到很多顺手牵羊式的副产品。比如,原来为A目标准备的资料、方法和工具,突然发现也可用来解决B目标,而对于数据累积型的科研来说,就更是可以收到“滚雪球”的成效;但在另一方面,他同时又会隐约地感觉到自己即将或已进入“满则亏”的时期,学术领域上的“矿藏将尽”和学术能力上的“江郎才尽”风险都随时可能呈现在眼前,这样也就迫使他必须继续开启寻求“破”局的第四阶段。

所谓“破”的阶段,即学术转进阶段。显然,学术研究的规律是不进则退,而且学术之路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他会碰到各种情况的变化和各种困难的限制。比如,有些领域由于时代变迁、技术进步等,其重要性已经发生重大转变;有些领域其学术矿藏已经基本开发完毕;有些领域中碰到的困难自己确实已很难突破;或是已有很多学者在该领域上的学术水平已远远超越了自己等等。因此,即使是在整体上还处在前进的过程中,“一山放出一山拦,赚得行人空喜欢”也是学术研究者碰到的常态。此时,一个学者如果要继续有所作为,也就必须要对自己的学术进程进行检查、反思和寻求转进方向。因为此时他就像一个已经登上一座高峰的探险者一样,如果要继续领略未知风光,那就必须继续向前。但如果他没有“短期内要准备下山”的打算,那又如何才能到达另一座高峰呢?因此,在此阶段,主动的退出或暂时的放弃有时就很必要。当然,这里的退出和放弃并不意味着他要将以前的领域和优势全部或永远丢弃,除非是碰到非常特殊情况下的迫不得已。因为大多数情况下的转进总是一种“留一半,撇一半,各自灵妙各自探”的螺旋式推进,最后的真正目的还是为了收到“退出原来是向前”的成效, 从而力争在新领域再一次开启“立、拓、补、破”的学术征程。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625820-817458.html


下一篇:人文社科领域最常用的研究方法
收藏 IP: 111.0.21.*| 热度|

4 周健 曹聪 霍艾伦 贡金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0: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