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转载]影响我学习过程的两个小机遇

已有 2108 次阅读 2015-7-23 07:41 |个人分类:换一个角度|系统分类:教学心得|文章来源:转载

影响我学习过程的两个小机遇

                                许翼云

(摘自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通讯》微信版半月刊18期(201571日)

   [本刊按]许翼云(1930--    ),1948届。南师附中美国校友分会会长。美国马里兰大学终身教授,吴锡同乡会荣誉会长,华府诗友社社长。曾任美国华府邮报发行人,台湾原子能委员会主任委员,台湾清华大学研究讲座。著名学者许倬云孪生胞弟。                        

   

   作者最近刚写完一本书的初稿其动机是想把作者一生对世间古今大小万事万物所观察学习与了解过程留下一点纪录这是作者在一生中发展出的一套对世间大小系统的分析综合是为了便於把各系统融为一体 在过程中曾有两个小机遇对作者後来的学习与思考方式有关键性的影响愿再此此与大家分享

   第一个小机遇发生在作者初中时代作者所就读的中学位於重庆沙坪埧是国立中央大学心理教育研究所附属 ”心理教育实验班”也就是中大心理教育研究实验所需用的白老鼠”为此.这个实验班学生的程度相当整齐老师的水准也很高他们的教法与课本也不平常学校很小但教室面有一个小山 由此向山後俯瞰嘉陵江风帆点点尽收眼底  的确幽美所以我常在小山上读书那年在大考前两天我在山上温习地理科时一不小心把那本由香港订购的教科书掉到山坑里了无法取回这下惨了我必须向几位同学情商在 每人不读地理书时借给我读一小时 如此好不容易安排到三小时的借用时间我也就必须充分把握机会,不能浪费但在这三小时内既不可能逐页读完就只能择要查阅但如何查阅?  我回想起老师在上课时常强调一地一城的发展决定於其地理环境( 如山脉, 河流, 气候, 交通, 及历史背景等),于是我就先把中国几条大山大水的分布情形在大地图上看清楚再把各区重要城市位置记住并由其地理环境推估其特色( 如 商业大城,必在水陆交通要道工业重镇多半在山上有矿产等)如此 则教科书只须供我作分析结论的核对求证之用三小时也就很够用了 後来大考结果老师对我重分析, 少细节的作法颇为鼓励此事对我一生有很大影响我从此养成习惯凡是遇到新功课或新问题我不去浪费时间追问或记忆细节而是先把其重要的环境及周边因素问清楚再 根据以前经验对此问题的因果关系试加分析。“为什?” 再进一步求证及修改 其後我又发现很多不同的系统其各因素的因果关系竟颇为相同。于是我就可以把不同系统而其因果关系颇为相似者放在脑中同一个 “档案”内後来各个档案愈积愈多, 就又不得不就其相似程度看作一棵大树依其相似程度而挂在不同的枝干上我脑中有了这棵因果大树”在以後遇到相关情形时参考 就可用以作 比较印证之用如在以後发现原来假定并不能推广到别处我就加以修改我发现这种学习方法颇有助於我对新事物的了解及过去经验的回忆可说是一生受用不浅 在本书中, 我就是此方式来求各系统的亲疏关系年轻学子如有兴趣不妨试试此法

   第二个小机遇是在60 年代当时我在美国太空署(NASA) 工作 有次到美国加州的 Santa Barbara去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会场设在一个海边树林中。客人散居在海滨的小木屋中。环境幽静我们由中西部去加州,因有时差清早很早就醒了,无事可作,就不免去海滩边走走,坐坐。我在海滩边观察良久, 眼看潮涨潮退。每次潮头将冲上沙滩之前, 其下面的水压, 已经把沙滩下层中的小动物及水泡压到沙滩表面,于是沙滩上的小鸟就忙碌地啄食这些小动物但等潮水真冲上来时这些小鸟却又必须匆匆往上坡逃避 另外一位年轻妈妈 却又忙着陪小女孩沿着水头戏水 同时潮头开始下退 海水又把岸边的海藻与小动物拖下海中另外不远处有个小渔港渔民们在潮涨潮退之间作出海准备他们与海陆两系统间又是另一种互动在反方向海陆交界并非沙滩而是一道岩岸在那里海陆间的互动,就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在短期内 岩岸似乎屹立不动但我们知道假以时日这岩岸终会为海浪打坍我在一边冷眼旁观观赏海陆两系统的各种互动以及两大系统内各支系统也在这大系统交往之中各取所需而同时海洋上空的大气也在用海风在驱赶海浪我开始了解各系统都一直在与相邻各系统互相交往以交换资源能量与物质地球上大小系统就靠这些大大小小不停的互动才能成长茁壮演化 造成我们这个多彩多姿万事万物的地球村所以那一个海滩上的清晨促使我对各系统的互动多加注意与思考所以对我而言 这个小小的清晨却也是一个重大的启示

以上两个小小的经历本来很易错过或遗忘但我却无意中为他们所吸引启发我对我们周边的大小系统 多加一点思考我发现这种观察与思考的思路 在我为学与处事上常常对我颇多帮助我在经过一辈子的观察与思考后,终於在老年时决定把我对系统的了解与分析写成此书供人参考

我只是一个工程师从未经过正规的人文训练书中所提各点虽然表面上看来跨涉物理生物社会等科但如细加比较分析天下一理 即使一个工程师也会发现各科的道理实在是一样的这种看法对博学宏儒而言可能并不值一谈 但对我而言 却是我一生所遇所知的一个

   综合报告我只希望在年轻学子中如能有一二有心人会在读过此文后,能对世上万事万物多一点观察与思考余愿足矣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907465.html

上一篇:有趣的“商务、生活、创新最佳城市”榜单
下一篇:年底前分外忙碌----日记摘抄(275)
收藏 IP: 219.142.241.*| 热度|

2 陆泽橼 陆绮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3: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