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粉笔与风弦琴中的科学与人文 精选

已有 5446 次阅读 2015-6-2 06:42 |个人分类:科文交汇|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粉笔与风弦琴中的科学与人文

武夷山

 

我以前写过“粉笔(白垩)――大师们喜欢的小例子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8204.html),重录如下:

在科普实践中,如何做到深入浅出、言近旨远是不容易的。在科普史和学术史中,粉笔(白垩)这个不起眼的物品或材料曾经受到许多大师的青睐。
   1868年, 英国生物学家、科普作家、因不遗余力捍卫达尔文的进化论而名垂青史的托玛斯.亨利.赫胥黎做了一次题为“论白垩”的科普演讲,这篇演讲被世人牢记心头。他从白垩的化学性质说起,叙述了人们发现深海海底的表面沉积物主要是白垩(抱球虫软泥)的激动人心的认识历程,并结合古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的证据,进一步阐发了进化论的思想。他在演讲词的结尾处写道:“在不紧不慢但永不停歇的沧海桑田的变化中,一如在生命所取的千变万化的形态中,我们所观察到的不是别的,而是宇宙原本具有的力量之自然产物”。
   后来,英国文豪切斯特顿 (1874-1936) 于1905年发表了题为“一支粉笔”的散文, 该文成为英国文学史上的名篇。
   1919年,世界著名的英国物理学家奥利佛.洛奇爵士(1851-1940)在英国皇家艺术学会的一次讲演中也提到粉笔。他说,根据爱因斯坦提出的质能关系公式E=MC2,他手中拿的这支粉笔所贮藏的能量,可以把10万吨的重物提升3000英尺高。
   量子力学先驱之一、物理学家狄拉克一次在讲授量子力学的叠加原理时,顺手将手中的粉笔掰成两半,让每半支粉笔各表示一种有待叠加的状态。
   作家乔治.斯坦纳曾以粉笔为例来解释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存在”概念。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物理学家斯蒂芬.温伯格著有《最终理论之梦想》一书,其中一章的标题为“论粉笔”。
   只要开动脑筋,区区粉笔(白垩)就有那么多文章可做。
―――――――――――――――――――――――――――
*在英语中,粉笔和白垩是同一个词(chalk)。

(据英国《交叉科学评论》杂志1998年2期上的文章“一支粉笔”的素材,并补充其他资料,编译而成)

 

美国英语教授Timothy Morton女士在“从现代性到人类纪:不对称时代的生态学与艺术”(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1412月号)中,则介绍了几位文豪或学者分别提出的风弦琴意象(博主对原文进行了缩写和改写):

英国诗人佩西.雪莱在《诗辩》中想到了风弦琴,风弦琴是一种在18世纪家庭中十分常见的风琴。风弦琴隐喻让Timothy Morton女士去想象简.奥斯汀书中的人物,他们和着头顶上吹过的风,躺在夏日午后的窗台上,倾听风弦琴的声音。雪莱的意思是,每一种有感知的存在物都像一部风弦琴。我们与环境合拍,那么我们也就与我们的音调合拍----思维便是我们的音调。于是,雪莱创造了一种物理学家的思维模式。

英国诗人柯勒律治写了一首叫《风弦琴》的诗,在诗中,他将所有具有生命力的自然事物都想象成一系列弦风琴。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更进一步,提出宇宙中的每一实体都是一部风弦琴,每一实体都在“调节”(博主:估计原文是tune,调节、调音都是这个词)其他实体,比如,温度计中的水银告诉我体温是多少;刺激我的视觉神经的光子告诉我温度计的水银柱有多高;耳中的传感器告诉我有关压力波的信息,将其转化为声音信号;泥浆化石里面有个恐龙外形的空洞,告诉我们远古时期恐龙在泥淖中行走的信息;计算机模型提示我们,已经发生了全球变暖,等等。

 

以上两种意象的故事告诉我们,科学与人文可以多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894860.html

上一篇:大学同学到大连来看我----日记摘抄(232)
下一篇:在中学开展数学建模教学的5条理由
收藏 IP: 168.160.158.*| 热度|

12 陈小润 钟炳 王桂颖 郭战胜 赵美娣 刘钢 黄永义 赵凤光 陈晨星 鲍海飞 吴跃华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9: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