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转载]“失败”的医学教育与成功的作家

已有 2121 次阅读 2014-7-3 11:08 |个人分类:科文交汇|系统分类:观点评述|文章来源:转载

“失败”的医学教育与成功的作家

 

■卢晓东

因材施教是一条古老的教学原则。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成为为拔尖学生开小灶的理论依据,成为中小学中建立重点学校的理论依据,成为某些中小学及早开始所谓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的理论依据。在以上这些教育实践中,学生属于何种类型、是否优秀、是否是所谓早期的超常儿童,是由教师来判断的;学生应当接受何种教育,也由教师来实施。但是,学生作为一个生机勃勃的人,哪里去了?教师(和父母)对学生之材的判断错了怎么办?教师对学生之材有所判断,必然划分等级,在对拔尖人才关注的同时,谁被忽视了?会是我吗?会是我的孩子吗?

人才成长规律并不如此简单,“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目标并不那么容易做到。今天我们尝试从几名创造性人才的成长个案中寻找线索。

冯唐是我们要研究的第一个人物,他是当代中国一名作家,其身份显得有些复杂。在百度百科中,冯唐的介绍如下:冯唐,原名张海鹏,1971年生于北京,金牛座。诗人、作家、医生、商人、古器物爱好者,2013第八届中国作家富豪榜上榜作家。1990~1998年就读于协和医科大学,获临床医学博士,妇科肿瘤专业,美国埃默里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现居香港,曾就职于麦肯锡公司。曾为华润集团战略管理部总经理。2011年10月,当选为华润医疗集团有限公司CEO。已出版长篇小说《万物生长》《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北京北京》《欢喜》《不二》,散文集《猪和蝴蝶》《活着活着就老了》《如何成为一个怪物》《三十六大》,诗集《冯唐诗百首》。2013年12月5日,“2013第八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发布,冯唐以295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第八届作家富豪榜”第39位。

1990~1998年间,协和医科大学的8年制医学教育仍是中国大陆医学教育皇冠上的明珠,是当时大陆唯一一所8年一贯制开展医学教育的高校,毕业生直接授予博士学位。学生前两年半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习医学预科,主要课程就是生物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后学生返回协和学习医学课程,核心课程大约就是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在理论学习之外在医院各科室轮转,在观察和参与诊疗的过程中使得书本所学逐渐生发出意义。在那时,直接考入协和8年制的学生是当时高考中的佼佼者,他们于高考之前应当发现自己与医学的某种渊源,于是一口气决定了8年不变的医学学习,以实现成为良医的人生愿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教师们知道协和的培养目标以及学生大致的期望,在教学过程中大约因材施教了;协和医科大学的教师们当然也如此因材施教了。但是,冯唐在获得一个临床医学博士学位后又去攻读MBA了,在从事咨询业和实际的商务工作之余,坚持写作,成为当代中国一个知名的作家了!

医学教育职业感很强,培养目标十分清楚,就是培养出一名良医,其全部教育成本其实很高。以这样的目标衡量对于冯唐的医学教育,我们大致可以发现其课程教师以医生为目标的因材施教是失败的,以医生为目标的教育投资是无效的,但是“失败”的医学教育却培养出一名成功的作家。以冯唐成为一名有影响的作家这一结果本身衡量,我们发现这样的医学教育又是成功的,但其成功显然不是因为医学教育的因材施教,因为冯唐的医学教育中几乎没有什么课程尝试为写作而设置,也没有什么课程意图培养学生的商业潜能。但是冯唐的教育中一定有一些东西,激发起他自我探索和持续的学习动力;有着某种宽容;也许有着一些类似药引子一样的教育元素使其生发出对写作和商业的兴趣和追求。

2014年春夏之际,冯唐受邀回到协和为同学们演讲,讲到“我在协和学到的十件事”,其中提到许多对于他而言重要的东西,包括系统的关于天、地、人的知识,包括“协和八年,尽管功课很忙,又忍不住看小说,我还是做了北大生物系的学生会副主席和协和的学生会主席。寒暑假基本没闲着,看小说之外,都用来完成一个个项目”。仅仅就冯唐而言,他之所以成为冯唐,显然不是医学教育因材施教的结果,而在于其教育之中和之后的持续学习和探索。

“失败”的医学教育培养出成功的作家,冯唐并不是第一位,也不会是最后一位。历史上另外还有三位,一位是英国著名作家毛姆,他曾经在伦敦圣托马斯医学院学医五年,基本上是完整的医学教育,之后很快即弃医从文,并写出《人性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刀锋》等经典小说以及多部戏剧。第二位是郭沫若,他1914年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除去是作家和诗人之外,他还是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和历史学家。另外一位就是我们熟知的鲁迅,1904年他入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学医,肄业,并于1906年弃医从文,其个人的思想历程通过《藤野先生》一文让我们都非常熟悉。我们往往视之为个案和例外,少有研究其中的教育因果。

如果冯唐在接受医学教育时,每个教师都极其严酷地抱定因材施教的原则并且在实践中不折不扣地践行,冯唐会有机会成为一名作家吗?或者即使冯唐仍有可能在这样严酷的因材施教环境中逐渐发展出未来作家的愿景,老师们不折不扣地以医生为目标的因材施教是否会成为一种对冯唐成为作家的极为强大的阻力呢?是否可能将冯唐要成为一名作家的愿景扼杀掉呢?

目前,教育部正在推行各类“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例如在工程领域有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医学领域有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等等。冯唐1990年在协和医科大学的8年制学习就非常类似现在的所谓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我们是否会想到,现在的卓越医生培养计划中也有着冯唐、郭沫若、鲁迅和毛姆呢?是否意识到在这样的计划中,因材施教会成为扼杀作家的教育活动呢?如何“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呢?是否意识到谛听和宽容有时甚至比单纯的目标培养更为重要?

当然,可能有人质疑这样的讨论仍是个案。于是我们需要看看其他领域。杭州师范学院英语系的毕业生马云,成为了电子商务领域的伟大创新者;1908年进入英国曼彻斯特维多利亚大学攻读航空工程空气动力学学位的维特根斯坦,成为人类著名的哲学家。有兴趣的我们如果把注意力调整一下,会发现更多这样的“个案”。这些诸多“个案”所要告诉我们的,也许是超越因材施教的教学和成长规律,是我们改进人才培养机制所要依从的逻辑。

《中国科学报》 (2014-07-03 第5版    大学周刊)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808652.html

上一篇:科幻作家夏笳今天下午的报告会,再通知一次
下一篇:创意作品的超越时代的特征
收藏 IP: 168.160.20.*| 热度|

3 鲍海飞 印大中 xwzcghappy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6: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