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转载]针灸靠什么循经感传

已有 3049 次阅读 2014-5-12 20:44 |个人分类:中医国粹|系统分类:论文交流|文章来源:转载

针灸靠什么循经感传

光明日报 2014-02-27 

  治胃病,却在腿上扎针;扎手部的虎口穴却能治疗牙疼或者缓解晕车……中医的针灸方法往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身体部位,却有某种不为我们所知的牵连。中医认为,连接身体部位的路线叫作经脉,针灸就是刺激穴位后沿经脉路线出现酸、麻、胀、热等针感的移动,而这种现象就被叫作“循经感传”现象,在中医经典里被称为“针游于巷”。那么,人体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其中的科学原理又是什么?中瑞科学家联手,试图运用现代医学理论解释这一神奇的现象。

真实存在的循经感传

  上世纪50年代,日本学者长滨善夫首次对一例针灸门诊病人的循经感传现象进行了描述,并出版了《经络的研究》一书,虽然该现象用当时的生理学知识难以解释,但它说明中医所讲的经络并非是空穴来风。

  上世纪70年代,我国的科学家开始对循经感传现象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发现出现循经感传的人的数量大致为18%,这些人因此被称为“经络敏感人”,通常他们接受针灸治疗的效果会更好一些,这个特点在中医经典里叫作“气至而有效”,也就是说当针感(中医的“气”)沿着经脉到达患病的部位时,治疗就有效了。进一步研究发现,当电刺激一条经脉的端点,中医称为“井穴”的部位,再用小锤叩击这条经脉,93%以上的人都会感到敲到经脉线时有麻、串等感觉,这种现象叫作“隐性循经感传”现象,另外,经脉路线上还有低电阻和声音振动传导较好等物理特性,说明经络现象在人群中是普遍存在的,只不过有人敏感一些,有人迟钝一点。

  50多年来,中外学者对循经感传现象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循经感传的运动可以跨越躯体上横向分布的多个神经节段,进行长途奔袭,更奇怪的是,它的移动速度比神经和血流的要慢得多,每秒才移动几厘米甚至几毫米;最不可思议的是,只要在经脉路线上稍微用力按压,感觉就停在按压的地方了,而且在感觉过来的路线上,通道变粗了,这种感觉就好像水被水坝拦住后向两边漫出。当某处有病时,感觉还会偏离原来的传导部位,改向病灶的方向移动。上述这些特性被称为循经感传的循经性、慢速性、可阻断性和趋病性,但这些特性很难用现有的生物学知识进行解释。

关于循经感传的几种假说

  围绕着循经感传现象的产生机制,我国学者提出了多种假说,其中西安医学院的张保真教授在1984年提出了轴突反射接力说。简单地说,他认为针刺可通过神经反射在末梢释放P物质,它在组织中移动一段距离后,可作用于附近的肥大细胞,使之释放组织胺,组织胺进一步扩散后可作用于下一个神经末梢,形成新的神经兴奋和轴突反射,再释放新的P物质和组织胺并进一步扩散,从而构成刺激信号的接力性传递,将刺激后的感觉和针刺效应传向循经的远隔部位,产生循经感传和循经的针刺效应。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交大医学院的赵晏教授等人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沿着该思路对外周神经末梢之间传递的递质和受体类型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入研究,证明除了P物质和组织胺之外,还有多种递质参与了针刺信号的循经传递,这种传递发生在突触之外,可跨越多个神经节段。

  然而,为什么化学信号会沿着经脉的路线移动,这其中难道有一个管道?或者有其他传播的方式?科学家们一直没找到一种合理的解释。

容积传输,中瑞科学家携手攻关

  容积传输理论的提出,让循经感传现象的解释,多了一种可能——循经感传的机理或许类似海洋的流动。

  容积传输是发生在细胞外液和脑脊液中的广泛传播的细胞通讯方式,是意大利的Agnati和瑞典的Fuxe两位教授在1986年正式提出来的。Fuxe等人发现,脑内一些单胺类神经元的递质可从突触和非突触部位漏到细胞外,在细胞外液或脑脊液中传输,进而对远隔部位的神经元活动产生调节作用,这种与神经纤维和突触传输不同的神经细胞通讯方式被命名为容积传输。与经典的神经纤维和突触传输相比较,容积传输的速度较慢,作用范围大,专一性低,容积传输的这些特性与循经感传现象非常接近。由于容积传输的信号是通过细胞外液传导的,细胞外液的流动方式,温度、化学浓度、电场和压力等物理因素都将影响这一传输,而这些因子正是针灸临床最常用的针、灸、电针、拔罐等形成的物理学作用,难道容积传输跟中医的针灸经络有什么关系吗?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张维波教授早年学习流体力学,1983年开始从事经络研究。他通过阅读大量的循经感传研究文献,敏锐地意识到要解释这一现象首先要搞清楚经络是什么。由于以往的形态学研究没有在经脉线上发现过任何管道性的组织,到底是什么约束着物质的流动?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一次,他偶然想起了海流的运动,它不正是一种不需要管道的流动吗?在这一思路的启发下,他深入学习了《黄帝内经》,发现中医所说的“若雾露之溉”的营卫之气非常类似于人体的组织液,而组织液的流动是在组织的间隙中进行的,类似于没有固定边界的海流和地下水的流动形式,《内经》形象地比喻为“地有泉脉,人有卫气”。组织液从毛细血管渗透到组织间隙中,在经脉低流阻(即对液体流动的阻力较低)的条件下,可形成向经脉的运动和沿经脉的流动,这两种流动可对经脉中的化学物质构成约束和运输。他进一步通过多种实验证明了该通道的存在,又对其生理功能和病理特性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张维波教授的经络研究引起了时任针灸经络评奖委员会主席的瑞典科学家Fuxe教授的高度关注,经过多次反复的交流与讨论,他们终于完成了东西方科学研究的对接:循经感传现象是针刺神经反射产生的化学物质沿循经低流阻组织液通道进行容积传输后,再刺激沿经的其他神经末梢,进一步产生新的反射和容积传输的接力传递结果。

  在中瑞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一个困扰了学术界40多年的中医经络现象得到了进一步合理的解释。更为重要的是,容积传输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递模式,有助于理解针灸临床和经络研究中发现的各种现象和规律,并能够协调神经和体液、体液和结缔组织之间的复杂相互关系,为研究中医气血经络的实质和针灸的治疗原理开辟了新天地。

  (荣培晶作者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针灸机能研究室主任)http://img.gmw.cn/pic/content_logo.png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793822.html

上一篇:华裔建筑师Tonkin Liu设计的“彩虹门”
下一篇:参加“未来事务管理局”第一次活动
收藏 IP: 219.142.247.*| 热度|

2 印大中 王号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4 05: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