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那些年,我们听过的讲座 精选

已有 5657 次阅读 2014-1-7 06:23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那些年,我们听过的讲座

武夷山

 

我在本单位有组织学术报告会的责任。我总是精心挑选报告人,有时与拟邀请的报告人共同商讨讲什么题目为好,甚至对报告人准备好的PPT提意见。因此,我确信自己安排的报告会质量差不了。而且,我们每次报告会上发放的问卷也表明:听众对报告总体上相当满意。但遗憾的是,每次报告会之前,我都要为听众人数可能太少而担心。直到听众达到了我心目中的“临界规模”(并非总能达到),我才舒一口气。

想当年,我属于听讲座的疯狂族。大学期间的一个暑假,我碰到一位中学同班同学,他就读于南京大学。他绘声绘色地叙述了他在本校听的一个讲座,是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工作的一位华人学者做的----多年后,我与他所说的这位报告人居然成了好朋友,此是后话。当时,我对这位同学羡慕极了,因为我就读的这所工科院校没有什么文科讲座。

我们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曾与当时的北京化工学院(现在的北京化工大学)共用一个校园很多年。从读研开始一直到1987年初,我一直学习、工作、生活在化工大学校园内。因此,有时能听到化工学院组织的讲座。有一个晚上,化工学院学生会请来了著名的卞祖善指挥来普及交响乐知识,我闻讯赶去,大教室早已满满当当。没有座位,我就站在教室最后,贴着墙,听完了精彩报告,畅快无比。

我们读研期间的一部分课程(如西方经济学)是在中科院研究生院上的。我们所的位置(即化院的位置)在和平街北口,中科院研究生院在玉泉路,路途遥远,但我们从不缺课。上课期间,时而能看到中科院研究生院那边的讲座消息,于是,我和研究生同学又会专程赶去听讲座。我们曾经骑自行车去过,但实在太累了,只好乘公交,路上需要很长时间。所以,我经常会感慨:我们那时为了听一个讲座而长途跋涉,我现在把高水平的报告人都请到家门口了,居然没有多少人响应。

后来,我所搬到了现在的位置----北京复兴路15号。80年代有一阵子,我国科学学研究的两位先驱者赵红州老师(已故)和蒋国华老师每个星期天在玉渊潭公园内的望海楼宾馆搞学术沙龙,我也是常客之一。听两位老师高谈阔论,是无比美好的享受。

中科院政策所成立后的头几年,其临时办公地点不在中关村,离我们单位相对较近。该所时不时有讲座,我也去听过。有一回,听一位老外(科学哲学家)的报告,配有翻译。那位翻译与我素不相识,他发现我是懂英语的,在报告休息期间对我说:“我要去美国大使馆办签证去,很急,要不,剩下来的时间你帮我做口译?求求你了!”于是,我就糊里糊涂地答应了,在人家的地盘上做了一会儿口译。

那些年,到底听了多少讲座,我也记不清了。我听讲座必做记录,便于后来消化、思考。报告人的精彩思想,都部分转化成了被我吸收的营养,永远积淀在我的精神血液里。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756626.html

上一篇:学术报告预报--开放获取:图书馆、作者、资助者的不同视角
下一篇:[转载]这一回话题仍是鲁迅
收藏 IP: 1.202.73.*| 热度|

36 钟炳 王春艳 李宁 姜春林 许培扬 尤明庆 刘旭霞 杜建 魏瑞斌 曹建军 王贤文 刘庆宽 朱艳芳 赵美娣 刘伟 李泳 胡方云 强涛 王静 边媛媛 彭思龙 俞立平 章成志 吕乃基 闫钟峰 李宇斌 史晓雷 罗帆 李璐 惠小强 赵凤光 张焱 何宏 贡金涛 aliala lilojoa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0: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