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闲话文章发表 精选

已有 5665 次阅读 2011-9-9 06:36 |个人分类:鼓与呼|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闲话文章发表

武夷山

(这是大约7年前拟的一份演讲提纲,给本所研究生讲过一次;201197日给本所研究生新生再讲一次。)

英语有句话是Publish or perish. 反正对于学生来说,发表是硬道理。对于宏观管理机构,对于高校或科研院所的科研处,过度重视论文或只重视论文不一定合适,对于个人而言,多发表论文或文章不会有坏处。

一.            题目从哪里来?

你们今后的硕士学位论文题,多半是导师出。下面主要谈谈自选研究或写作题目的来源。

1.“纸缝里找文章”。

“文革”当中,“洋人纸缝里找文章”是某些科研人员被批判的原因。我们换个角度看,“纸缝里找文章”并没有错。所谓“纸缝里找文章”,就是从文献中找到知识的空白点,并将填补空白点作为选题。

2.培养兴趣点。

培养一个和多个持久的、甚至终生不渝的兴趣点,长期关注相关论题的进展,自然会找到研究的切入点。

3.响应需求。

有些期刊、有些学术会议搞主题征文,我们就可以去投稿试试。我有一篇文章“文献计量学与科技期刊研究”是《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已故的许菊主编给我出的题目,这也是响应需求的一种方式。

 

二.怎么写综述文章?

研究生可以先学着写综述文章,只述而不评。对于我们情报学专业的学生,综述能力分外重要。

对于综述文章的写作,注意以下几点:

1.广泛占有资料。

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是个害人精。用任意检索词,都能在网上查到不少东西,有人误以为材料不少了,可以动手了。其实最关键的资料可能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呢,网上时常是看不到免费全文的。一定要勤跑大型图书馆(实体的图书馆)。

对于图书情报专业的学生,还要注意利用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Abstracts LISA)之类的检索工具,确保资料的完备性。

你们看过凤凰台的《李敖有话说》节目没有?你们看看他为了每一期的话题准备了多少资料!

2.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不展开说了,可以作为专题说。

3.文章写完后要好好修改润色。

有句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气自华”就是“色”很好,但不是化妆画出来的,是你的内在学养的外在表现。同理,作者若要把文章润色到一定水平,也是需要长期阅读、长期积累、长期练习的。

 

三、            怎么选择投稿对象

1.好货给好刊。

自己确信质量较好的文章,就尽量投给有名的刊物。我读研究生期间(1984年)写的综述文章《国外的技术转移研究》若不是发表在国内较优秀的刊物《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上,就不容易产生较好的反响。多年后,还有清华大学一位老师给我写信,表扬这篇文章。

2.能公开发表就好,别停留在内部报告阶段。

有些项目的委托单位只要求你提供研究报告,供其内部参考,并不要求发表论文。只要他们没有保密限制,我们自己还是要尽量将有意思的东西公开发表。即使发表在不出名的报刊上,但只要是公开发表了,就可能引起重视。比如,我的《政策制订中的学科冲突》(用“唐沈”笔名发表,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557&do=blog&id=15225)发表在一本名气不大的非学术类刊物上,但居然被《新华文摘》全文转发。

3.注意刊物档次与发表时滞之间的平衡。

高档刊物收到的稿件很多,审稿细致,就会导致发表时滞较长。有时为了尽快发表,不一定非得追求刊物的档次。

4.注意报刊的开放程度。

有时,我写一些比较犀利的文字(并不违背四项基本原则),某些报刊敢发表,另一些报刊就不敢发表。那我日后当然会青睐那些胆子大的、较开放的报刊。

 

四、            怎么对待退稿?

从未经历过退稿的人大概是没有的,直到今天,我仍有被退稿的情况。怎么正确对待呢?

1.天生佳稿必有用。

你确信是高质量的稿子被拒了,那可能是编辑部或审稿人没有眼光,你再接着投别的刊物呗。就我的个人经历而言,我自我评价较高的稿子遭遇退稿的几率也反而较高。屡败屡战,屡退屡投呗。你信不信最终能发表?反正我信了。

2.认真对待修改意见。

也许你能碰到很认真的审稿者(比如我前面提到的许菊先生),吸取其意见肯定有助于你的提高。即使审稿意见比较狠,你不服气,也还是采取“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比较好。

3.退稿进入库存。

反复投稿也没人接受,或者实在没时间修改,或者不愿意违心按照评审者的意见修改,就将其作为“库存”好了。库存量为零总归不安全,不方便。库里有粮,心中不慌。库里有货,假如某报刊紧急约稿,你就不用担心了。我曾经有一篇科普短文,写作20年后才得以发表,曾长期在“仓库”里存放着。这篇文章与科技史有关,并不因为搁置而影响其有效性,属于“保质期”超长的产品。

 

五、            写作态度最重要

1.写作不是单纯为了发表。

与研究同伴说话,聊天,对于研究者来说,往往是思路开放的过程,说和聊是为了让灵感如潮涌;写作,则需要条分缕析,是思路收敛的过程。一般来说,只有经过写作的过程,我们才能把思绪彻底理清楚,对问题的认识才能上一个台阶。

2.发表只是写作的副产品。

我们写作的一部分内容,适合与人共享,与人交流,那就去投稿;另一部份内容,言之成理,持之有故,但出于种种原因,现在无法发表,那就放着。

我有一位学者朋友说过:心里有了想法,如果不写出来,憋在心里是很难受的。我认为,不写就憋得难受了,这才是最佳的写作状态。有人说:我怎么从来没有这样的感受呢。那可能是,你目前的学养还不够。

3.机遇垂青有准备的头脑。

你写得越多,发表得越多,当媒体承认你的水平后,你就会接到很多约稿。这些约稿都是较好的发表机会。问题是:你准备好了吗?约稿其实可以看成是一种挑战,你敢应战吗?我已经发表的文章中,不少是应报刊编辑部约稿而写的。比如,《从另一种视角看知识》(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557&do=blog&id=1688),《谁来填补这个空白?》(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557&do=blog&id=1754),《技术素养也应提上议事日程》(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557&do=blog&id=6524),等等。

有准备,就是要有积累。积累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    平时是否思考问题?好比,你有没有练习厨艺的冲动?是否观察别人如何烹调?

(2)    平时是否积累素材(观点、事实、数据)?好比,你有没有做菜的原料与佐料?

(3)    是否有较快的写作速度?常写才能提高速度。好比,你能否在一定的时间内做出一桌菜来,别让人家饿肚子。

 

        总之,发表文章是个实践过程,甘苦自知。卑之无甚高论,谨供入门者参考。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484366.html

上一篇:怎样才能死而无憾?----德鲁克的回答
下一篇:波音公司的技术专员计划
收藏 IP: 219.142.143.*| 热度|

51 陈湘明 李宁 刘用生 胡俊平 吴飞鹏 黄晓磊 金小伟 郭向云 王晓峰 朱志敏 王安邦 许培扬 张学文 章成志 赵星 化柏林 刘钢 柳东阳 全嬿嬿 韩健 吴吉良 曹凯 王雷雷 孙高霞 徐耀 张焱 唐常杰 高建国 王桂颖 何应林 邹晓辉 俞立平 闫国进 柏舟 石磊 覃伟 施泽明 侯志军 钟炳 贾志业 吴明火 周春雷 武爱 阎建民 魏瑞斌 任胜利 王号 吴跃华 fishman936 chanzhangzzd liguoshua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 19: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