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可持续性的时间尺度

已有 4171 次阅读 2010-12-17 06:29 |个人分类:阅读笔记|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可持续性的时间尺度

武夷山

 

Futures杂志2010年第7期发表日本学者Itsuki C. HandohToshitaka Hidaka的文章On the timescales of sustainability and futurability(论可持续性与未来可实现性之时间尺度),文中一个表格概括了其主要观点:

 

人类圈(Anthroposphere)的革命阶段

H(人口,单位:109人)

F(个人的食物需求量,单位:每日1000千卡)

Q(年度食物能量需求量,单位:365HF

τ(可持续性的时间尺度,单位:年)

旧石器革命(n=0

0.0005

23

0.365-0.548

15.6-23.5M

新石器/农业革命(n=1

0.004

34

4.38-5.84

1.47-1.96M

工业革命(n=2

0.8

46

87-175

4890-9990

信息革命(n=3

6

10

2190-8000

107-391

 

表中, τ=B/P, B是生物圈的活体生物质总量,自古以来大致保持不变,P是生产率。如果用人类圈的能量需求Q来代替P,则τ相当于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寿数”。

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与信息革命三阶段与托夫勒的“三次浪潮”是对应的。

有意思的是,这三次革命阶段所对应的可持续性时间尺度,分别与三个地质年代的时间大致相当。农业革命时期的1.47-1.96百万年对应于第四纪的1.81百万年,工业革命时期的4890-9990年对应于全新世的11600年,信息革命时期的107-391年对应于Anthropocene(人类世?)的200年。

迄今,没有任何人种(Homo species)生存了有200万年以上,这与前农业革命的可持续时间尺度是对应的;已经消失的四大古文明从发源到衰亡都只有区区几千年时间,这与前工业革命(或后农业革命)的可持续时间尺度是一致的。这两位作者不是想预测:人类文明的寿数已经屈指可数,而只是想强调:人类圈的熵产物对生物圈的影响已经到了何种可怕的程度。技术革命的每一阶段都加速了生物圈的退化,改变了人与环境的互作用模式。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394386.html

上一篇:再谈数字偏好
下一篇:“在科学上,细枝末节至关重要”
收藏 IP: .*| 热度|

24 赵星 杨学祥 李小文 孟津 赫英 刘进平 王安邦 王号 吉宗祥 魏瑞斌 吕乃基 李学宽 陈辉 鲍海飞 李泳 许培扬 唐常杰 武京治 刘广明 亓季松 曾新林 small03 ffy xqhuang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20: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