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两位实业界老先生在40年代说的话

已有 4563 次阅读 2008-7-12 07:24 |个人分类:阅读笔记|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两位实业界老先生在40年代说的话

武夷山

 

徐盈撰写、1948年出版的《当代中国实业人物录》介绍了近30位实业家的生平与事迹。其中,钱昌照与胡厥文说的话耐人寻味。

 

钱昌照先生解放后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解放前曾办过实业。他在1942年发表的《重工业建设之现在与将来》一文中说:

在眼光与魄力方面,应学俄国。在彻底和认真方面,应学德国。在社会公道方面,学英国。在技术与经营及其他许多地方,应学美国。

 

 

以下是钱昌照的简介 (http://www.cs.js.cn/jn/lishi/qcz.htm

 

钱昌照(1899—1988)字乙藜。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江苏常熟鹿苑镇(现属张家港市)人。1922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经济学院,后在英国牛津大学研究经济。1923年参加北洋政府派出的考察团,到英国、美国、

察。回国后在工商界任职。1928年任国民政府外交部秘书。1929年任国民政府秘书。1930年任国民政府教育部常务次长。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32年至1947年任国民政府国防设计委员会代理秘书长,资源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委员长,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

委员。曾参与成立中国社会经济研究会,出版《新路》周刊。1948年秋赴英国、法国、比利时考察工业。后在香港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496月由香港到北平。同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建国后,任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兼计划局副局长,政协全国委员会财经组副组长,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委员,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中华诗词学会会长。是第一届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民革第三届中央委员,第四届中央常务委员、社会联系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对台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第五届、六届、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钱昌照于19881014在北京逝世,享年90 岁。。

 

胡厥文先生解放后曾任人大副委员长。大学毕业时他就抱定两个志愿:不做官,不摸粉条(博主:是指不嫖妓吗?请明白“摸粉条”含义的博友赐教)。毕业一年后,他就去汉阳铁厂做小工。后来创业。创业过程中,他经受了不知多少挫折与无奈。他对官府和百姓都不满意。抗战胜利后,他曾说:“我到今天都不明白,是鸡生蛋呢,还是蛋生鸡?这也就是说,这样的政府产生这样的人民,还是这样的人民产生这样的政府?”

他在解放前还说过这样的话:

“一二八”事变后,我到西北去,……(西北的)老百姓不肯相信我们是工业家,一口咬定我们是红军,不然,哪里会想起替老百姓谋利益。

 

胡厥文先生简介如下(http://baike.baidu.com/view/140860.htm):

 

胡厥文18951989)又名胡保祥江苏嘉定人。历任中华职业教育社上海分社主任,中华职业教育社第三届理事会理事,第四届理事会理事、代理事长,第五届理事会理事长。
    1918
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工业专门学校机械科。先后创办上海新民机器厂、合作五金公司、长城机制砖瓦公司、大中机器厂。1927年任上海市机器五金同业公会主任委员。1932一二八日寇侵沪,联合同业支援十九路军抗敌。抗日战争时期,带头拆厂内迁。在重庆桂林祁阳等地创办机器厂,任总经理,并任中南区机器工业协会理事长、迁川工厂联合会理事长。1945年后返回上海,任新民机器厂总经理,创办《中国工业》月刊社。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市政协副主席,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全国工商联第一、二、三、四届执委,第五届常委。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第四、五、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一、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45年发起组织民建,历任民建理事、常务理事,民建全国会务推进委员会委员、常委,民建总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第一、二届中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三届中央委员会主任委员,第四届中央委员会主席,第四、五届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31959.html

上一篇:“八面玲珑是科学之死兆”等警句三则
下一篇:回忆与心理学老前辈周先庚先生的一点交往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0: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