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转载]郭齐勇《中华人文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已有 4106 次阅读 2010-4-16 08:16 |个人分类:鼓与呼|系统分类:人文社科|文章来源:转载

郭齐勇《中华人文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http://www.ricric.org/Web/ShowArticle.aspx?id=480

 

    今天,我们确实患有失语症。在文明对话中,我们拿什么对话?我们今天的文化中,缺失的是中国自家文化的主体性,因为我们很多文化人只是在重复、模仿、因袭西方的特别是美国的话语,其中有些知识人也并不理解西方,只是以他自认为的西方价值方式要求一切,以为只有他所抽象理解的西方价值才有普遍性,而非西方的特别是中国的价值都是所谓落后的保守的特殊的云云。他们并不认识自家文化的宝藏。五四以来,中国几代知识份子的文化主体意识日渐淡泊,对自身文化的理解越来越偏执。今天,我们确实要把这两件事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一是保卫中华人文精神,二是保卫汉语的纯洁性。这如同保卫我们的国防与国家安全一样重要。
      什么是现代化、现代性呢?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呢?东方的现代性与东方的传统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是人文精神?中西方人文精神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呢?什么是传统传统文化
      什么是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人文精神是怎么形成的呢?中华人文精神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中华人文精神不与自然相对立,不与宗教相对立,不与科学相对立?她与自然、宗教、科学有什么关系呢?中华人文精神死亡了吗?如果没有死亡,她在当代有什么价值?有什么现实意义?在现代化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应当如何重建中华人文精神
      中国人文精神就是仁爱的精神!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自觉,是人的道德的自主性。又是天、地、人、物、我之间的生命的感通,是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的价值理想。这种价值理想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之道作为主要内涵。这可以推广为人与人之间,乃至国家间、民族间、宗教间、文化间的相接相处之道,乃至人类与动植物、人类与自然的普遍的和谐之道,是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智慧。
      重人生、重道德的中华人文精神在几千年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涵盖并包融了自然、宗教与科学技术,并不与自然、宗教、科学技术相对立、相排斥。
      在物质主义、功利主义的今天出现了现代病症。中华人文精神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诚、恕等价值,在剔除其历史附着的负面性效应之后,完全可以提炼、转化、活化其合理因素,渗透到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去,进而作为正面、积极、健康的力量参与现代化建设,作为价值指导,治疗现代社会的病症,恢复人的尊严,重建人的意义世界,重建人与天、地、人、物、我的良性互动的关系。
     中华五千年文明孕育的人文精神,是我们走向现代化的21世纪的重要精神资源,是炎黄子孙精神生命的源头活水。弘扬中华人文精神,有助于克服当代社会生活的某些困境,尤其有利于当代伦理的重建。
    
                   
一、中华人文精神的产生及其内核

    我们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精神信念和价值意识。其中,尤以对天、地、人、物、我及其关系的反思,特别是对自身的反思最具特色。在中华民族长期融和的历史过程中,儒、释、道三教,特别是儒教,在政教礼俗的各方面影响甚巨。中华各民族及各种思想流派在历史上关于人与天道(天神)、人与自然、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身之关系的讨论,可以说汗牛充栋,人言言殊,今天我们很难以偏概全。但大体上,我们仍然可以把三千年来,在社会上层与下层中逐渐形成共识的、围绕的若干思考略加总结与概括。
      与世界上其它民族一样,中华先民在原始宗教的氛围中,的地位暗而不彰,或者说,人总是与,特别是与自然神灵的,或有意志的人格神的相联系、相纠缠的。甲骨卜辞和《尚书》中的上帝,就是殷代人的至上神。甲骨卜辞中帝其令风帝其令雨帝其降馑帝降食受(授)又(佑)”[1],多半指自然神灵。而《尚书》、《诗经》中的,则是自然神灵与祖先神灵崇拜的合一。上帝是人类群体及其生活的主宰。周代钟鼎铭文中,字出现的频率很多。”“两个字的字形十分相近,形上加一圆点即是字。在周代,至上神的称谓由”“混用,逐渐变为了的独用。成为了创造生命、万物,并福佑人间的人格神。如:惟天阴骘下民天乃佑命成汤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天休于宁王,兴我小邦周天生烝民,其命匪谌?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等等。[2]的人格神权威逐渐下落,变成非人格的最高主宰,甚至变成人们咒骂的对象,这在《诗经》中可以找到很多例证。
      周代的礼乐教化,集宗教、伦理、政治于一身,其中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意识、人文的意识的凸显。礼治显然是人的积极有为之治,但从本源上讲,礼的源头是天地先祖君师。天地是生命的本元,先祖是族类的本元,君长是政治的本源。所以,礼文,在上方事奉天,在下方事奉地,尊敬先祖,尊重君长。这是安定人民之本。而礼、乐之教,当然还有诗教、易教、书教等等,是用来对统治阶层、知识阶层的人,陶冶身心,端正品行的,继而用来提升百姓的文化素养、人格境界,调节、满足人们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所谓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3],以礼节民,以乐和民,就是这个道理。
      孔子的时代是中国人人文意识觉醒的时代。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4] 孔子把继承了夏商两代文明而又有所创新的丰富繁盛的周文,作为我们民族深厚的大传统。周文源于且不脱离原始宗教而又强调了礼乐教化。礼使社会秩序化,乐使社会和谐化。孔子点醒了、拯救了周代礼乐文明的活的精神,并把它提扬了起来,这就是的精神!是礼乐的内核,没有的礼乐,只是形式躯壳、虚伪的仪节。
      中国人文精神其实不是别的,就是孔子仁学的精神!是什么呢?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自觉,是人的本质规定性,即孟子所说的人异于禽兽的那么一点点差别。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5],突显的是人的主体性,特别是道德的自主性。又是天、地、人、物、我之间的生命的感通,又是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的价值理想。这种价值理想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6]忠恕之道作为主要内涵。这可以推广为人与人之间,乃至国家间、民族间、宗教间、文化间的相接相处之道,乃至人类与动植物、人类与自然的普遍的和谐之道。孔子的仁学是中华人文精神的内核,是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此不仅是协和万邦、民族共存、文化交流的指导原则,而且也是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智慧。无怪乎《全球伦理宣言》的起草者孔汉斯先生,把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全球伦理的黄金规则,这是很有见地的。[7]
     
孔子和儒家极大地张扬了人的自强不息、积极有为的创造精神,特别是人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诸层面的积极建构,促进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肯定道德、知识、智慧、文采、典章制度、礼乐教化等等。但孔子和儒家在极大地肯定人的文化创造的同时,并没有陷于人类中心主义和人文至上主义的立场,反而谨慎地处理了人文与自然、人文与宗教、人文与科学的关系。

二、中华人文精神的特点

    中国的人文精神,不与自然对立,不与宗教对立,不与科学对立。这是中国的,特别是孔子、儒家的人文精神的特点。
      特点之一:中华人文精神不与宗教相对立。
      孔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8],即对民间小传统的信仰,对鬼神迷信不轻易表态,或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但这并不表示他对当时精英文化大传统的信仰有丝毫的动摇。孔子也运用占卜,强调祭祀的重要和态度的虔诚。孔子特别反复申言对的信仰和对天命的敬畏。孔子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唯天为大”[9]。孔子保留了对天命的信仰与敬畏,肯定了的超越性、神秘性。孔子赞美《诗经·大雅·烝民》篇的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知道之诗[10],肯定天生育了众民,是人的源泉,认为人所秉执的常道是趋向美好的道德,即天赋予了人以善良的天性。孔子肯定个人所具有的宗教性的要求,又进一步把宗教与道德结合起来。孔子和儒家的积极有为的弘道精神、当担意识,超越生死的洒脱态度,朝闻夕死,救民于水火,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品德,均源于这种信仰、信念。或者我们可以说,儒家人文的背后,恰恰是宗教精神信念在支撑着!孔子说:天生德于予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11]儒者的理想能否实现,听之于命运,因为这里有历史条件、客观环境的限制,不必强求,但也不必逃避,主体生命仍然要自觉承担。儒家把这种宗教精神转化为道德精神,儒学即是一种道德的宗教。儒家的,是形而上的,是道德法则的,这个天命转化为人的内在本质,在人的生命内部发出命令。如此,才有千百年来刚健自强的志士仁人们以天下为己任的行为和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气概,乃至社会文化各层面的创造。足见儒家人文精神不仅不排斥宗教,反而涵盖了宗教,可以与宗教相融通。这也是我国历史上很少有像西方那样的惨烈的宗教战争的原因。
      特点之二:中华人文精神不与自然相对立。
      儒家的确把人作为天下最贵者。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12] 周秦之际的儒家认为:人者,天地之心也…”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13]但人并不与自然天地、草木鸟兽相对立。人在天地宇宙间的地位十分重要,但人只是和谐的宇宙的一部分。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14] 这是讲至诚的圣人,能够极尽天赋的本性,继而通过他的影响与教化,启发众人也发挥自己的本性,并且进一步让天地万物都能够尽量发挥自己的本性,各安其位,各遂其性,这也就可以赞助天地生成万物了。既然如此,至诚的圣人及其功用,则可以与天地相媲美,与天地并立为三。人与天地并立为三的思想,是在这种语境中表达出来的。
      中国人文精神强调天地人三材之道并行不悖,并育而不相害,且成就了一个人与宇宙的大系统。《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15]《周易》称天、地、人或天道、地道、人道为三材,其三材共建三材之道,就是把宇宙万物归纳成不同层次而互相制约的三大系统,三大系统构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也就是说,天、地、人不是各自独立、相互对峙的,它们彼此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同处于一个生生不息的变化之流中。中华人文的精神是一种创造的精神——“天地之大德曰生”[16]——这种精神来自天地。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17] 天地之道,阴阳大化的作用,即生成长养万物。生长万物的富有叫做大业,每天都有新的变化叫做盛德,生生不停叫做变易。人效法宇宙的生生之德而不断创进。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8] 物相杂之谓,阴阳刚柔的交错是天文,或曰自然条理。自然条理是多样性的统合。依据自然天地之道,在社会人事中采取非武力的形式,叫做文明以止。人事条理即是人文。人文应效法天文。我们观察天文来考察四时的变化,观察人文来感化天下的人。足见人事法则应与自然法则相匹配,相照应。
     宋代儒者讲人与天地万物一体不剪窗前草,讲仁爱之心遍及鸟兽、草木、瓦石,讲民吾同胞,物吾与也,都是十分鲜明的例证。这表明,中国的人文精神不与自然相对立,不会导致一种人类中心主义以及对自然的宰制、占有或无视动物、植物的存在;相反,它讲求的是与自然的协调。生生之德恰恰是自然宇宙的精神给人之社会文化活动的示范与渗透。
     特点之三:中华人文精神不与科学相对立。
     中华人文精神与价值理念非但不排斥科学,反而包容、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近百年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人们普遍有两种误解。第一种误解,即是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泯灭人的创造性的,是束缚人的自主性和创新精神的。第二种误解,就是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反科学的,至少是阻碍科学技术之发展的。这两种误解都需要予以澄清。当然,具体地辨析中国文化在不同时空的发展过程中的正负面的价值,不是本文的任务,这也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楚的。我在上面阐述中华人文精神特点之二时,正面地回应了第一种误解。这里,我们借助于正面的阐述来回应第二种误解。
      中国人文精神并不轻视自然,亦不排斥技艺。对于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及其独特的范式的研究,我们应当有独特的视域,而不宜以西方近代科学作为唯一的参照。李约瑟的研究尽管还有不少可以商榷之处,但他的慧识是摆脱了西方中心论,正确估价了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念、思维方式的特异之处,以及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实际上做出的绝不亚于西方的贡献。中国人取得了那么多令世人瞩目的发明创造,闪烁着惊人的智慧。在希腊人和印度人发展机械原子论的时候,中国人则发展了有机宇宙哲学。”[19] 普里高津也曾引用李约瑟的观点,指出与西方向来强调实体的看法不同,中国的自然观则以关系为基础,因而是以关于物理世界的更为有组织的观点为基础的。”“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是首重于研究整体性和自然性,研究协调与协和中国思想对于西方科学家来说始终是个启迪的源泉我相信我们已经走向一个新的综合,一个新的归纳,它将把强调实验及定量表述的西方传统和以自发的自组织世界这一观点为中心的中国传统结合起来。”[20] 重整体、重系统、重关系的思维范式,重实用、重国计民生的行为方式,给我国古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成功的一面,我们应当有清醒而充分的认识。当然,我们也不讳言其局限性。
     有一种看法,以为重人生、重道德的中华人文精神就一定会轻视自然、排斥科学,这也是需要辨析的。以中国宋代最著名的人文学者,也是最遭今人误会与咒骂的朱熹为例。朱子的格物致知中的,既包含了伦常之事,又包含了自然之物。其理一分殊的命题,既重视宇宙统一的,又重视部分的和各种具体的及其相互间的关联。其前提是在物物上穷其至理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须着逐一件与他理会过。”[21] 朱子的理学既重人伦,又重天道,肯定自然,肯定科技的价值,他自己在天文、地质、农学上都有贡献,甚至对浑天仪、水力驱动装置等有浓厚的兴趣。[22]
   
以上概述的中华人文精神的三个特点又是相辅相成的。

                        三、中华人文精神的当代价值

   如前所述,中国经典如六经,是在天、地、人相互贯通的背景下,重天、重地又特重人道的,与西方思想家所说人类思想的发展,首先重,其次重自然,最后才注重的理路并不相一致。西方人文精神的远源是希腊、罗马,但真正形成一整套的人文主义,则是在文艺复兴时代。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主要是针对中世纪宗教的。人文主义确实把人的肉体与精神从宗教权威下解放出来,人们谓之为人性的复苏与人的自觉。欧洲早期的人文主义摆脱了神性的宰制,肯定世俗功利的追求,肯定人的情欲、情感,肯定物质的自然界。经过十八世纪德国的新人文主义、二十世纪的科学的人文主义、宗教的人文主义、存在主义的人文主义诸思潮的发展[23],目前西方人文学界的主潮不再是针对神性,而是针对物性,即针对着科技和商业高度发展所导致的的泛滥和的异化。近代西方思想的发展,从讲神而讲人,讲人而只讲纯粹理性,讲意识、经验,再以下就讲生物本能、生命冲动。人认识到的重要,思想也外化到了极至,物质讲到极至,思想和精神要不再堕落,就必须回过头去找宗教、找神。例如宗教人文主义认为,近代以来的文明社会,带来了人的精神的世俗化与物化,使人的高级的精神生活、灵性生活的品质日益下降。马利坦(Maritain)批判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人类中心主义,使人逐渐离开了神与神圣性,这是人自身的堕落的开始。存在主义反对人类科学(包括社会科学)把人自身客观化、外在化,反对人们在与物、商品、理性机器等的关系中,在生产物质财富的活动中,丧失了真正的内在的主体性。现代社会视人如物,以驾驭机械的态度对待人。手段变成了目的,而作为目的的人变成了工具,变成了符号、号码。人被他人和自己抽象化为一个非真实的存在。因此,当代西方的人文学者所讲的人性,已不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所讲的异于神性的人性,而是异于物性的人性。甚至他们中的一些人主张回到人与神的合作,以拯救人的堕落。这就包含了西方宗教精神的再生。这当然不是回到中世纪的宗教的负面,这些负面已经过近代文化的洗礼,这是要借助宗教精神来避免人的再度沦落(即功利化、工具化、异己化、物化)。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思潮所批评的,正是科技至上导致的工具理性的过渡膨胀或理性的暴虐对人的奴役。
     唐君毅先生曾经指出,现代人所而临的荒谬处境是上不在天,下不在地,外不在人,内不在己。中华人文精神,特别是儒家的人文精神,可以救治现代人的危机。如前所述,它强调用物以利用厚生,但不可能导致一种对自然的宰制、控御、破坏;它强调人文建构,批评迷信,但决不消解对于的敬畏和人所具有的宗教精神、终极的信念与信仰。儒家甚至主张人性、物性中均有神性,人必须尊重人、物(乃至草木、鸟兽、瓦石),乃至尽心——知性——知天,存心——养性——事天。至诚如神,体悟此心即天心,即可以达到一种精神的境界。儒家并不脱离生活世界、日用伦常,相反,恰恰在庸常的俗世生活中追寻精神的超越。外王事功,社会政事,科技发展,恰恰是人之精神生命的开展。因此,中华人文精神完全可以与西学、与现代文明相配合,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它不反对宗教,不反对自然,也不反对科技,它可以弥补宗教、科技的偏弊,与自然相和谐,因而求得人文与宗教、与科技、与自然调适上遂地健康发展。
      当前的科技革命、电子网络等各方面的发展,使我们面临着伦理的重建。就生命科学的发展而言,基因工程、复制生命、复制人、代理孕母、安乐死、动物权等等问题迫切地要求我们建设基因伦理、生命伦理。就环境科学和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言,面对人口爆炸、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危机,人与自然之间需要有新的环境伦理。面对目前的现实社会,就社会关系而言,不少层面的人与人的关系被物质至上主义所侵蚀,转化为赤裸裸的物与物的关系,经济利害的关系,钱与权的关系,钱、权与色的关系,欲望满足与否的关系,一切都是可计算的,现实功利的。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亦面临着危机。家庭裂解、离婚率增长、单亲家庭增多,重婚或所谓包二奶现象,性产业的火爆,日趋严重且腐蚀着整个社会。早恋与堕胎问题,爱滋病、吸毒等,亦非常严重。此外,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带来的老人赡养问题,由于社会保障体系和福利制度不够健全,已经是老龄的人对超龄老人的赡养问题,已屡见不鲜。的问题需要重新引起社会的重视并重新加以界定。此外还有同性恋问题等等,均需要我们建设健康的现代的家庭伦理与社群伦理。公司、企业内外的激烈竞争,尔虞我诈,坑蒙拐骗,信用危机,童工问题,打工者的权益问题等等,需要有新的企业伦理。商品经济尤其需要信誉,因此的问题又被提出来了。由于网络化、电子邮件、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又带来网络伦理的问题。国家、民族、种族、宗教间的矛盾冲突,亟需要有新的全球伦理。乃至空间技术的发展,尚需要考虑空间伦理的建构。
     中华人文精神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诚、恕等价值,在剔除其历史附着的负面性效应之后,完全可以提炼、转化、活化其合理因素,渗透到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去,进而作为正面、积极、健康的力量参与现代化建设,作为价值指导,治疗现代社会的病症,恢复人的尊严,重建人的意义世界,重建人与天、地、人、物、我的良性互动的关系。
    “五四以降,我们中国的知识分子,大多数是戴着西方中心论的眼镜来看待自己的文明的。我们对于自己的历史文化精神其实还相当陌生,基本上处于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托钵效贫儿的状态。所谓全球化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西方的,特别是美国的话语霸权进一步扩张,乃至于成为宰制全世界的枷琐。我们东方人、中国人不能失掉本己性,这决不是煸动民族主义,而是要在精神上站立起来,积极参与文明对话。中华人文精神正是我们进行广泛的文明对话的精神依据。健康的全球化,决不是以一种语言,一个地域的习惯、一种思考方式,甚至一个国家、一个阶层的利益来宰制一切。各种文明,各种精神资源,各种宗教,各种语言,各种知识都可能成为具有全球意义的成素。我们尤其要了解东亚地区的内在的能力,没有必要把西方的,特别是美国的特殊的东西奉为圭臬,奉为必须效法的普遍的、绝对的标准。
     我们有自己的人文传统和人文精神,而且非常了不起。只是由于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自己的践踏,使之暗而不彰。我想,今天中国的知识分子需要重新认识并拥抱自己的文明传统,从而积极地回应、参与广泛的文明交流与对话。


注释:
[1]分别见《殷虚文字乙编》和《卜辞通纂》。
[2]分别见《尚书》中的《洪范》、《泰誓》、《康诰》、《大诰》和《诗经·大雅》中的《荡》篇、《烝民》篇。
[3]《礼记·乐记》。
[4]《论语·八佾》。
[5]《论语》中的《颜渊》、《述而》篇。
[6]《论语》中的《雍也》、《卫灵公》篇。
[7]参见孔汉思等:《全球伦理》,台北:雅歌出版社,199611月。
[8]《论语》中的《述而》、《雍也》篇。
[9]《论语》中的《八佾》、《季氏》、《泰伯》篇。
[10]《孟子·告子上》。
[11]《论语》中的《述而》、《子罕》、《宪问》篇。
[12]《荀子·王制》。
[13]《礼记·礼运》。
[14]《礼记·中庸》。
[15][16]《周易·系辞下传》。
[17]《周易·系辞上传》。
[18]《周易··彖辞》。
[19]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3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337页。
[20]转引自颜泽贤:《耗散结构与系统演化》,第107-108页。
[21]《朱子语类》,卷十五。
[22]朱亚宗、王新荣:《中国古代科学与文化》,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本书作者提出了很多与是似而非的时论颇不相同的观点,是一部充满独到见解的专著。
[23]参见唐君毅:《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下),《唐君毅全集》卷八,台北:学生书局,1988年,第44-51页。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312550.html

上一篇:科学家小故事: 布洛卡戏警察
下一篇:达尔文的论证方式
收藏 IP: .*| 热度|

2 阎建民 许文婕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 00: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