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没有压力是不行的,压力过大是万万不行的 精选

已有 9062 次阅读 2010-1-13 07:49 |个人分类:鼓与呼|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没有压力是不行的,压力过大是万万不行的

武夷山

 

Minerva季刊的主编Peter Weingart在该刊2009年第3期发表的《主编寄语》说(我的粗线条摘译):

 

发表于本刊的一篇文章与同一作者几周前发表于Scientometrics(科学计量学)的一篇文章实质上是同一篇文章。两篇文章的文本重合率高达29%,两张表、四幅图内的数字都是一样的,只是图表的外观改变了一下。

我与同事们讨论了此事,并咨询了科研诚信全国委员会的主席。我获得的反应是很不一样的。有一位同事认为,这算不了什么,“谁都这么做”。那位主席则不是无动于衷的态度,主张撤销这篇论文。我同意后者的意见。有关规则是很清楚、很简单且毫不含糊的,吃学术饭的人都明白这些规则。于是我们要问两个问题:为什么要违规呢?为什么对违规的反应如此不同呢?

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直截了当的:年轻研究人员受到的在同行评审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压力之大,几近荒唐。施加这些压力的是政府科技部门、大学和研究理事会的管理者,他们自己不读论文,也不考虑有关政策的严重后果。

第二个问题不好回答。学术工作、学术气氛、研究人员与同事的关系等都发生了巨变,人们用各种方式来适应变化。生存越来越难的时候,人们就会看重成功之“机巧”。机巧的反面是天真幼稚。遵守规则被视作幼稚。虚张声势,哪怕迹近撒谎,却被看成是合法的策略。(博主:我想起某杂志为了拉广告,宣称自己发行量不到1万,给人造成的印象是其发行量有九千多,其实发行量还不到2000。这就是典型的虚张声势。)比如,某作者在投稿时列出自己的工作单位之一是一家著名科研机构,其实此人只是几年前曾去那里做过访问学者,根本没有花过那家单位一分钱的科研预算。这么标注合适吗?完全不合适!

如果此类行为在学术界成为普遍现象,如果虚张声势者飞黄腾达而受到艳羡,如果遵守规则者因其“幼稚”而被认为可怜可悲,那学术界问题就大了!科学是基于信任的,信任的部分来源,在于科学家的动机中是把献身知识生产看得比收获好处更重的。科学这一社会设制的独特之处,在于信任与竞争的结合。我奉劝所有读者和投稿者恪守规则,至少您得考虑这一点:如果热衷于玩虚张声势那一套,您完全可能败在更老到的虚张声势者手上。

 

博主:读此文后我想到的几点:

1、  尽管我国的学术不端行为似乎更加严重,但问题的本质,在不同国家都差不多。

2、  学术研究是个特殊的行当。你入了行,就得认这个行当的规矩。若是哪位觉得,其他行当有更“严重”的行为(比如,达官要人的演讲稿是别人起草的,署的却是他们的名;好多名人出的书是捉刀代笔者写的,但只署这些名人的名字,等等),学术界的规矩太严了,搞学术太吃亏了,那劝您趁早转行。

3、  对于多数人来说,没有压力是不行的(正如铁人王进喜所说,“人无压力轻飘飘,井无压力不喷油”);但是,对于所有人来说,压力过大是万万不行的。各级领导者,尤其是大学和科研院所的领导,一定要根据本单位的情况找到合适的压力值。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286693.html

上一篇:最怪的人
下一篇:信息:“四两拨千斤”的关键
收藏 IP: .*| 热度|

46 赵星 王铮 王进 王晓峰 鲍得海 刘耀 章成志 祖乃甡 郭向云 梁进 陈儒军 刘进平 胡业生 王涛 罗帆 俞立平 王号 曹聪 吴飞鹏 钟炳 戴小华 周春雷 刘立 杨正瓴 吕喆 盖鑫磊 魏瑞斌 迟菲 苏红 王启云 苗元华 柳东阳 陈伟 曲津华 李学宽 鲍海飞 葛素红 李泳 柏舟 武爱 丛远新 yinglu djiang pkuzeal niechao handsome02

发表评论 评论 (2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20: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