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诺奖的土壤 (外二则)
武夷山
诺奖的土壤
Tim Hunt(1943- ),英国生物化学家,200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他回忆说:
我小时候是在牛津长大的,那儿的科普环境非常好,各系经常搞科普讲座,谁都可以去听,我常常是第一个到场。
出处:《北京青年报社》、《发现 图形科普》杂志社 主编,与诺贝尔大师面对面,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269页
博主:按人口平均,英国获得诺贝尔奖人数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怎么来的?来自优良的学术环境,来自像牛津大学科普讲座这样的平凡工作。我国有很多人热衷于讨论中国为什么迄今未能获得诺贝尔奖,但是有多少人在科普领域扎扎实实地做事呢?你的每一桩科普工作,可能正在为培育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做贡献。
囚犯搞研究
20世纪初,塞尔维亚土木工程师和地球物理学家米兰科维奇(Milutin Milankovitch,1879-1958)首先提出,黄道与赤道交角的轻微变化,会造成气候巨变的灾难性后果。提出这一被称为“米兰科维奇周期”的理论时,他是奥匈帝国的一名囚犯,但是,匈牙利科学院仍同意他在布达佩斯从事研究。
出处:约翰. 巴罗, 《艺术与宇宙》,舒运祥译,上海科技出版社,2001,205页
博主:我曾写过《杰出的匈牙利科学家群》(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06),简单论述了小小的匈牙利为何能够向世界贡献了那么多科学大师。“尊重科学”四个字,挂在嘴上没有用,需要一点一点落实。在当年的匈牙利,一个懂科学的囚犯都受到了尊重。
关于米兰科维奇周期,可参见(http://baike.baidu.com/view/1839272.html?fromTaglist)和(http://140.112.56.1/joomla/images/Milankovitch%20Cycles.pdf)。
需要非科学性来产生科学性
埃德加. 莫兰在《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陈一壮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的40页说:
寻求纯粹科学的清晰和明确的界限,澄清何谓科学的事物和何谓非科学的事物的意愿,是一种错误的想法,我甚至说它归根结底是一种古怪的想法。值得注意的是,不仅科学包含着公设、非科学的“主题”,而且这些东西对科学知识本身的构成也是必要的。这就是说需要非科学性来产生科学性,如同我们不停地利用非生命物质来产生生命。
博主:说得太好了!无需点评。
Edgar Morin(埃德加. 莫兰)是法国著名哲学家和社会学家,1921年生,他长期致力于跨学科的思考与研究。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3 19: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