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打破文理藩篱的意义与路径

已有 6713 次阅读 2007-4-27 08:24 |个人分类:科文交汇|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打破文理藩篱的意义与路径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 (北京 100038 ) 武夷山

(发表于<自然杂志>2005年第一期)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专业化导致经济效率的迅速提高,于是,各个领域的专业化都呈现出不可阻挡之势。“两种文化”的隔绝其实是专业化带来的后果之一。近年来,国人关于打破文理藩篱的呼声越来越高,因为人们认识到了这一行动的重要意义。首先,打破文理藩篱有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从而增进其幸福。科学和人文各有其美轮美奂的侧面,二者构成了层次清晰的立体。而文理分家会使我们成为“独眼龙”,再也感受不到立体之美。其次,现代社会在继续开展专业化分工的同时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整合过程。因此,具备良好文理素养的个人和组织在竞争中具有更大的优势。第三,科学和人文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都需要从对方身上汲取养分,二者将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

可是,世界在“分”的道路上已经走了那么多年,再“合”颇为不易。不过,我们注意到,在某些大师身上,文理素养是浑然一体的。这些人之所以在多个领域卓然有成,往往与其家庭成员(父母、兄弟姐妹、配偶等)的影响密不可分。学识渊博、横跨多个学科领域的钱学森先生,他的夫人蒋英是音乐专业人才。钱先生多次提到蒋英对自己的艺术熏陶作用。被誉为“文理融通一奇人”的顾毓琇老先生,世代书香,他的祖母是宋朝词人秦观的后裔。他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先驱者之一,还拥有“国际桂冠诗人”称号,共创作了几千首新旧体诗词。他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也是著名工程学专家。笔者曾在“从三类人物看科学和文学的联姻”一文[1]中介绍了美国斯坦福大学化学家卡尔. 杰拉西的科学与文学两栖生涯,他与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兼诗人霍夫曼共同创作的剧本《氧:关于“追认诺贝尔奖的二幕话剧》已译为中文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他的妻子就是斯坦福大学的一名文学教授。

美国鲁特格斯大学理论物理学家皮尔斯. 科尔曼与其音乐家弟弟贾斯. 科尔曼共同举办“量子音乐会”的故事,是说明家庭影响的又一极好例证。

    这兄弟俩的父亲是英国人,母亲身上有一半孟加拉人血统。父母一直鼓励两个孩子走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达. 芬奇的道路, 即在科学、艺术、人文等各个领域全面发展。后来,哥哥主攻物理学,弟弟踏上了音乐之旅。在音乐生涯中,弟弟也没有“本分”地恪守自己的领地。他原先喜欢滚石乐,最终做了古典音乐风格的作曲家。哥哥曾经给弟弟寄过一本名为《舞蹈的物理学大师》的科普著作,此书激起了弟弟对物理学的兴趣。二人合计,是否可用音乐来表现量子力学的思想。于是,弟弟创作了一部交响乐,它分为三个乐章,试图分别表现:对称的突现与对称的破缺;相变与临界性;量子世界的二象性。2004年,兄弟俩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办了一场“量子音乐会”。音乐会的开场是哥哥做科普报告,然后再演奏。在每一乐章演奏之前,哥哥还要再讲解一下量子力学的机制。这一新颖的音乐会很受欢迎。[2]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没有如此明智的父母,就不会培养出如此兴趣广泛的后代。而如果弟兄俩都搞物理学或都搞音乐,也肯定诞生不了这场音乐会。至于这场音乐会能否使一位原来对物理学一窍不通的乐迷去找些物理学普及著作来读,或是使一位酷爱量子力学的乐盲从此开始接触音乐作品,则需要再过一段时间才能见分晓。

    要使我们的社会诞生更多的文理交汇人才,家庭的作用确实无比重要。首先,家长们自己的兴趣面越宽,求知欲越旺盛,越有可能培养出打破文理藩篱的人。其次,家长们不必一定要求孩子“子承父业”,而是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或特长去自由探索,自由发展,这样应当有利于诞生文理交汇的通才。第三,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能切实认清“应试教育”的祸害,有时必须顶住来自学校和老师方面的压力。比如,老师可能对孩子们说:“好好复习主课(语文、数学、外语等)啊!争取考出好成绩。副课嘛,及格就成了。”假定一个孩子最感兴趣的就是某门副课,他(她)在这门功课上多花了时间,家长反而呵斥孩子不听老师的话,那么,也许从此就毁了一棵文理交汇型人才的好苗子。

要想打破文理藩篱,家庭、科技界、教育界、社会科学界、文学艺术界等方面需要携起手来,共同努力。我们应该知道,打破文理藩篱,并不是要使每个人的文理能力都齐头并进,这既没有必要,也不太可能。因此,在学校课程中增加通识教育的内容应该是很有效的。最近,清华大学刘兵教授等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科学读本》就可以充任这样一种通识教材。科技界的人士如果有打破文理藩篱的意识和意愿,那么很多事情的做法就会不一样了。例如,北京大学图书馆编写的《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是个很好的工具书。美中不足的是,该书一直是按不同学科来遴选核心期刊的,没有为跨学科,尤其是跨文理的期刊留下地盘。举例来说,笔者一直认为《医学与哲学》是本高水平的学术期刊,可是按照现在的分类遴选做法,它既不可能成为医学类的核心期刊,又不可能成为哲学类的核心期刊,似乎永无出头之日。社会其他各界也都能为打破文理藩篱有所贡献。打破藩篱,人人有责。

 

    

参考文献

1]从三类人物看科学和文学的联姻,科普研究,2002,(5

2Sarah Tomlin, Brothers in Art, Nature, 2004, 431 (7004): 14-16

 

英文标题:Significance and Approach for Breaking Barriers between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单位: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China

职务:Chief Engineer

职称:Senior research fellow

作者简介:武夷山,男,回族,1958年生于南京,现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总工程师,研究员。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683.html

上一篇:作家安徒生与科学家奥斯特的友谊
下一篇:从传统文化扬弃看中医药发展
收藏 IP: .*| 热度|

2 吴跃华 杨正瓴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16: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