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转载]2025年起,日本研究论文的即时公开将义务化

已有 1202 次阅读 2023-6-27 08:33 |个人分类:图书情报学研究|系统分类:博客资讯|文章来源:转载

2025年起,研究论文的即时公开将义务化

https://keguanjp.com/kgjp_zhengc/kgjp_zhengc/pt20230623000002.html


2023年06月23日 政策

日本综合科学技术与创新会议(CSTI)的专家委员会决定,自2025年起,新公开征集的研究论文需即时公开。在G7峰会和科技部长会议成果文件中,鉴于G7就共同致力于开放科学(Open Science)达成的结果,日本政府计划在本年度内明确国家的开放获取(OA, Open Access)政策,并准备开始与出版商谈判。此次专家委员会的决定将被纳入综合创新战略等政策中,并在明年预算申请中予以体现。日本科学技术政策主管大臣高市早苗表示:“今后将与文部科学省合作,努力确保必要的预算,同时向相关机构和大学等进行详尽的说明。”

title

推动研究论文即时公开的综合科学技术与创新会议(CSTI)的专家委员会

作为全球流行趋势,正在从订阅费获利模式向发表费(APC)获利的金色开放获取(Gold Open Access)模式迈进。为此,国内外已经开始签订将订阅费和APC整合在一起的转型合同。例如,东北大学、东京大学、东京工业大学、横滨国立大学、福井大学、大阪大学、神户大学、冈山大学、早稻田大学和东京理科大学等十所大学已经从2023年1月开始与Springer Nature签订了转型合同,允许所属研究人员不用支付APC就可投稿论文。

本次决议中,从2025年公共研究经费的新一轮公开招标开始,为实现学术论文等的即时开放获取,将推进具体的措施和环境建设。

目前,爱思唯尔(Elsevier)、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和约翰威立(John Wiley & Sons, Inc.,简称威立、Wiley)三家公司约占据了日本大学等机构海外期刊订阅支出的约一半份额。在这种寡头化趋势下,电子期刊订阅费在8年间增长了1.6倍,APC甚至增长了5.6倍。迄今为止,日本的订阅费合同是由各个大学单独进行的,因此谈判力较弱。当然,提供资金支持的机构对金色开放获取的支持虽然也在增强,但仍然不够。

为此,大规模的研究大学应联合起来进行集体谈判,利用规模优势来强化价格谈判能力,并力争以签订有利条件的合同。通过拥有自己的平台,可以更有利地进行谈判。政府将支持这种不同于以往的大学间合作,进行强有力的谈判。同时,作为可以阅读使用频率较低的杂志或不被所属机构覆盖的内容的安全网,力争创建“数字U图书馆”(暂定名)。这样可以确保不在研究型大学任职的研究人员出现信息落后。

另外,作为即时公开的方法,首要考虑的是在公共平台(绿色开放获取,Green OA)上发布研究成果。尽管“学术机构典藏库”(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的绿色开放获取在数年前就开始实施了,但在许多大学中并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这是因为将作者最后校对版登记到库中的程序繁琐,而且即使上传,也不会提高多少国际知名度。

除了在论文发表后刊登作者最后的校对版,还要鼓励活用预印本。活用由JST运营的J-STAGE(电子期刊平台和数据库)和Jxiv(预印本服务器),以及由NII运营的研究数据基础系统(CiNii,GakuNin RDM,JAIRO等)和各大学等机构的学术机构典藏资料库。通过连接并升级之外,还要与欧洲开放科学云(EOSC,European Open Science Cloud)等进行合作,强化面向全球公开的绿色开放获取的基础设施。

为了推进这些举措,需要重新审视评价研究的方式。尽管影响因子(IF)不是评价论文的指标,但至今仍被用于各种评价中。如果过于重视IF高的杂志,将很难与出版社进行有力的谈判。

东北大学副校长兼图书馆长大隅典子表示,“到目前为止,我全程参与了此次的讨论,(这次的决议)正朝着我们的目标方向前进。实际一线的研究人员如何接受这一点将非常重要。”

迎头赶上的契机

如今,全球正在积极地推进公共资金支持研究成果的开放获取。如欧盟的ERC、英国的UKRI、荷兰的NWO已经要求即时公开,瑞士的SNSF要求部分即时公开,其余部分在6个月后公开,美国的NIH、NSF、DOE、德国的DFG、中国的CAS、CSFC等要求在12个月后公开。此外,美国已经宣布转向即时开放获取。在这种情况下,尽管目前日本仍落后一大截,但期望以这次的决议作为契机,大幅推进日本的开放获取。

原文:《科学新闻》
翻译:JST客观日本编辑部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393137.html

    上一篇:中 国 科 学 技 术 信 息 研 究 所 “十一五”发展计划(草案),2006
    下一篇:给吕鸣亚老师写信——日记摘抄1046
    收藏 IP: 219.142.146.*| 热度|

    7 刘炜 尤明庆 杨正瓴 胡泽春 崔锦华 张忆文 邵宇飞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03: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