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关于XXX研究员在全国政协科技界联组会议上提出问题的回复(2006)

已有 891 次阅读 2023-6-22 07:04 |个人分类:鼓与呼|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博主按:以下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针对一位政协委员2006年间对该所科技论文统计工作的批评,提供给科技部基础研究司的回复,我参与了回复意见的修改定稿。回复意见中提到的“附件”是我的一篇文章,见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254291.html

 

关于XXX研究员在全国政协科技界联组会议上提出问题的回复

 

基础研究司:

 

近日收到你司转交的XXX研究员在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科技界联组会议上提出的问题。我所根据业务工作的实际情况,就“科技论文统计”相关问题回复如下意见:

 

“论文数量”与“论文质量”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

我所开展的科技论文统计工作,是基于情报学和文献计量学的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的,统计过程公开、公平, 统计结果公正、客观。所有作为数据来源的期刊(无论是国内期刊还是国外期刊)都具备严格的同行评议审稿机制,是从各个学科领域中遴选出的,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影响力的优秀期刊。因此,能在这些期刊上发表论文,本身就部分地反映了作者科研成果的质量。一定的数量反映了一定的质量,这是辩证法告诉我们的。如果完全不看数量,某一年世界上篇均被引次数最高的国家(地区)是百慕大群岛,难道它的科研实力最强吗?这显然是荒唐的。

 

科技论文统计工作是科研管理的重要工具。

科研工作特别是基础研究工作的成果,主要以发表论文的形式体现,因此科技论文统计分析工作成为了解科研产出状况、进而开展管理工作的重要工具。我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展论文统计工作以来,通过量化指标数据,逐步认清了我国科研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地位,了解了国内科研产能的效率和分布,为我国制定科学、有效的科技政策和中长期规划提供了重要支持。多年来,科技论文统计已经成为我国科技统计的常规项目,相关数据列入历年《中国科学技术指标(科学技术黄皮书)》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同时,科技论文统计对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也是世界各国广泛认同的。无论是美国、英国、日本等传统科技强国,还是韩国、印度、巴西等科技实力快速进步的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视科技论文的定量数据,尤其是SCI数据,以之作为科技决策的重要依据。附件是世界各国将SCI数据用作评估工具的有关情况。

 

我所论文统计工作的“导向”,是强调研发质量和效率的。

我所每年度的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的内容,不仅仅包括研究机构“论文数量”的排序,同时还发布反映论文质量和影响的“被引用数量”的排序。并且在发布顺序上,首先给出“被引用数量”排序,其次才是“论文数量”的排序,以此来体现科技部注重论文质量的“导向”作用。在以往的发布内容中,还包括各省区科技产出(论文与专利)与其研发经费投入之比的统计、科技产出与研发人员数量之比的统计,以提醒科技界在科研评价中要注意产出效率。

 

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是参考数据和工具,各个机构应根据自身情况合理使用。

不同机构的科研管理工作不应该采用同一模式,有关科研管理部门应该根据本单位的规模、学科背景、科研基础能力等特点和发展目标,合理使用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制定有针对性地科研评价和科技管理政策。例如,论文数量较少的研究机构往往重视鼓励科研人员发表论文,这是无可厚非的;而论文数量达到一定规模的机构,自然而然更加重视论文的质量和影响。论文统计结果自身只是一些客观的数据,它们没有导向作用。目前在科研评价与管理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往往是由于一些管理者没有科学有效地利用统计数据,没有在充分切合自身实际情况前提下合理使用定量分析成果,制定了一些简单化的管理激励措施。但不应把这些问题归结于论文统计工作。这就好比,尽管有个别运动员使用兴奋剂,但不能因此取消体育赛事。

 

综上所述,我所认为,科技论文统计作为国家科技管理的重要工具,应该一如既往地坚持进行。同时,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进一步加强交流沟通和宣传推广,使广大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从了解到理解,进而合理使用科技论文统计数据。同时,我们还将一如既往地进行深入的数据分析,提供更多个性化产品和服务,为各级各类科研管理和科研绩效评价工作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支持,为提高我国研发效率与水平,加强整体科技实力提供数据支撑。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006年6月26日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392550.html

上一篇:美国加州一名音响工程师的哲思(190)
下一篇:关于知识中介组织的一项研究
收藏 IP: 219.143.174.*| 热度|

2 郑永军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23: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