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论文评审意见汇总(66) 精选

已有 6667 次阅读 2021-10-19 07:35 |个人分类:图书情报学研究|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论文评审意见汇总(66)

武夷山

 

第一则

 

1.      作者说“如果某篇学术论文的研究主题和当前的科学研究前沿主题相切合,同时发表在声望较高的期刊上,这篇论文具有较高的创新力”。这个基本假定有问题,研究主题与前沿主题吻合,更可能是追热点的文章,创新力反而不够,真正创新力强的内容不会与前沿主题吻合。比如,DNA双螺旋文章问世的时候,哪里存在这样的研究前沿呢?同样,文章的创新力与期刊的声望也没有多少联系,日本一位诺奖得主的代表性文章甚至只是发在会议文集上。

2.      文章还说,“论文的被引量越高,创新力越大”,这个假定也不对。真正创新的东西,很多人看不懂,曲高和寡,反而不易被引用。所以,诺奖得主的睡美人论文占其论文总数的比例,要比其他群体的对应比例更高。

3.      “本文选取发文量前10名的机构发表的共408篇论文全文进行后续实验”,这个做法也不合适。在广泛的论文中将创新力较高的单篇论文选出来,才算本事。发文前10 的机构已经是很厉害的,在他们的论文中选优,本来就是较容易的事。打个比方,郎平若在国家二队中挑选进入国家一队的人,很容易,也显示不出她的眼光。但她从省队中直接挑出了朱婷,立刻让朱婷进入国家一队,才显示出她眼光不凡。

 

第二则

 

1.  敢于写这么个大题目,勇气可嘉,值得肯定。

2.  希望作者回答“情报学基础理论”与“情报学理论”的差异何在?“基础理论”是与什么相对而言的?“应用理论”?“顶层理论”?应该明确标示出本文所涵盖的理论或基础理论的范围是什么,然后在限定范围内讨论,不要跑得太远。

3.  为什么以1987年为起点?需要论证。文中不少内容都是1987年之前的。

4.  作者没有交代文献调研过程是什么样的。是系统的文献检索?还是圈定一些核心期刊,浏览阅读其所有文章?现在看来,似乎是作者根据自己碰巧读过的东西而写作,但是,自己读过的东西完整吗?有没有重要遗漏?尤其是,国内外学者有没有就情报学理论或基础理论写过不错的文献综述?作者读过这些综述没有?把握其观点没有?哪些地方超越了它们?这一条最为重要。如果没读过,自己“独立”地谈论,则一是可能重复别人观点而不自知,二是思路、视角、分析框架不如人而不自知。

5.  希望作者明确,本文是谈中国的情报学基础理论还是谈世界的?还是二者都谈?如果谈世界的,信息与情报概念之争就不值一提,因为此争论未能影响世界情报学发展格局;如果谈世界的,作者目前的文献阅读面明显不够,除了英语文献,法国、日本、德国、俄罗斯哪些学者的观点值得关注?如果谈中国的,就不能仅限于情报学学者的观点,比如,中科院计算所王飞跃的情报学观就不可忽视。如果谈中国的,2017年情报学“南京共识”怎可不提?如果二者都谈,如何将其揉在一起?因为双方关注点不一致。

6.  本题目(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本文总得交代一下。

 

第三则

 

本文像是研讨会上的随意发言,不像认真撰写的文章。存在几个问题:

1.  题目是大数据,文中涉及大数据的内容很少。

2.  思路不是很清楚,表述不严谨之处甚多,文字拖沓、重复之处甚多,还有一些相互矛盾的判断。

3.  如果将文中涉及的那么多个点当中选择一个点,论述得透彻一些,也许还具有价值。否则,目前这样的泛泛而谈对读者帮助不大。比如,课程体系的转变,现在的体系是什么样?作者建议改成什么样?

 

     其他质疑见我在原稿上的批注。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308465.html

上一篇:美国加州一名音响工程师的哲思(29)
下一篇: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情报方法研究中心2009年工作总结会上的讲话
收藏 IP: 1.203.173.*| 热度|

13 杨正瓴 黄永义 李毅伟 李宏翰 张江敏 孙颉 王启云 姚伟 刘炜 刘旭霞 刘秀梅 闻宝联 梁国强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6: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