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鲁索教授介绍科学学先驱者之一纳利莫夫对科学计量学的贡献 精选

已有 4353 次阅读 2021-7-20 05:45 |个人分类:科学计量学研究|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鲁索教授介绍科学学先驱者之一纳利莫夫对科学计量学的贡献

武夷山

 

比利时科学计量学家、国际科学计量学与信息计量学学会(ISSI)前会长鲁索教授在20216月出版的COLLNET Journal of Scientometrics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杂志发表文章,Naukometriya, Nalimov and Mul’chenko(科学计量学、纳利莫夫和穆尔钦科) 。下面简介此文内容。

 

在本文中,我们向读者介绍了瓦西里.瓦西列维奇.纳利莫夫(博主补充:苏联哲学家,1910-1997)和季纳伊达.马克西莫夫娜.穆尔钦科在其1969年出版的俄文名著Наукометрия中到底说了些什么。该书标题的英译为Naukometriya, the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s an Information Process(科学计量学:作为信息过程的科学发展之研究)。后来,西方国家将Наукометрия译为scientometrics(科学计量学)。

人们常说,纳利莫夫发明了科学计量学这个词。可是,那本书有两名作者啊,为什么不说纳利莫夫和穆尔钦科发明了这个词呢?我们将表明,这是错引参考文献造成的问题。其实纳利莫夫在1966年就引入了科学计量学这个术语。

我们还要讨论,纳利莫夫是如何看待科学计量学、科学学与科学元勘之间的关系的。俄语Наукометрия1971年被译为英语和波兰语,1980年被译为匈牙利语。美国空军外国技术处最早将Наукометрия译为Measurement of science(科学之测度)。

 

纳利莫夫和穆尔钦科在其著作的“引言”部分说,科学自身已经成为研究对象。他们提到苏联和波兰的科学家们就此开了一个研讨会。然后,他俩说,他们将Derek J. de Solla Price(普赖斯)视为科学元勘的奠基人。他俩也提到,普赖斯使用了加菲尔德开发的SCI。他俩区分出开展科学元勘的9种模型,这些模型至今仍是开展科学计量学(至少是科学计量学的某些侧面)研究的有效进路。

 9个模型是:

1.     信息模型。科学被视为由其自身的信息流所驱动的自组织系统。按照这个模型,科学发展便是对这些信息流的演化之研究。鲁索认为,当今的Noyons, van Raan and Leydesdorff(博主:都是荷兰的科学计量学家)是在此模型的范围内研究科学的。

2.     逻辑模型。将科学作为观念之逻辑发展来研究。两位作者说,在此模型内,分类问题至关重要。他俩认为,凯德洛夫就是这种立场。

3.     The gnoseological model(知识论模型)。关注的是科学探究的方法论。该模型要处理的基本问题包括:数学之基础,假说与实验,实验之数学理论,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等等。gnoseology的意思是“知识论”,现在很少用这个词了。

4.     经济模型。研究科学与国家的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该模型研究的是科学研究之经济效率。开展这类研究,可采用三螺旋模型或数据包络分析。

5.     政治模型。在此模型框架内,科学家们研究科学与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科学发展与国家威望之间的关系

6.     社会学模型。按此模型,学者们是区分为社会性群体的。一个群体与其他群之间及群体之内都有互作用。形成群体的基础可以是国家特征、年龄特征、教育程度、学术地位,等等。

7.     人口模型。从人口学视角来研究一个国家的科学潜力,例如,学术社区的年龄结构。

8.     科学与心理学模型。此模型将学者看成富有创意的、活跃的个体,尤其是要研究科学创造心理学。

9.     与技术、系统相关联的模型。按照这个模型,科学是一个必须加以引导的系统。例如,通过将运筹学方法应用到科学系统,试图发现科学活动的最优组织方式是什么样的。

 

(待续)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296181.html

上一篇:我对北京市“十二.五科普规划”稿的意见(2001)
下一篇:论文评审意见汇总(36)
收藏 IP: 219.142.145.*| 热度|

8 许培扬 郑永军 曾杰 李宏翰 杨正瓴 朱豫才 姜春林 王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20: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