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关于《幽梦影》就像微信朋友圈的发现,谁是原创?

已有 2863 次阅读 2018-3-29 06:43 |个人分类:阅读笔记|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关于《幽梦影》就像微信朋友圈的发现,谁是原创?

武夷山

2018328日出版的《中华读书报》第15版有阮国华写的《三百年前的“微信朋友圈”》一文,很有意思。文章说,涨潮的《幽梦影》中,除涨潮有220则原创外,另有112人参与发表了512条评论,共形成220组纯文字型的微信朋友圈!

然后,我想在网上找该文的电子版,没有找到,却找到附在下面的陈晓辉的文章。那么,我想知道,关于《幽梦影》就像微信朋友圈的发现,谁是原创呢?陈晓辉还是阮国华?还是另有他人?或者是英雄所见略同?

我在2008年的一篇博文“四大雅(外二则)”中提到过《幽梦影》,见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30256.html

三百多年前的朋友圈

陈晓辉

2015-06-07 01:14:00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太原)

现在网络的发展速度令人惊叹,就拿个人发布平台来说,从十几年前的QQ空间、人人网、博客、微博,到现在刷屏的微信君,真是日新月异。

但我发现,在三百多年前,已经有人开始发布微博微信了。而且这些微博微信极其优秀,语言精确意境优美,思想高度更是令人惊叹。绝不像现在的朋友圈,吃顿饭发些食物图片,感冒吃药也被点赞。

只是当时传播技术有限,它们只能以纸质书的形式流传下来,那就是明清时期的《幽梦影》《小窗幽记》《菜根谭》等一些小品。

拿《幽梦影》一书来说,实际就是210多条优秀的微博微信。里面的句子都很短,即使翻译成白话文,也很少超过140个字。而且其中文字清新隽永情致盎然,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下面还有当时不少文人的评论,不仅确定了它微博微信的属性,也确立了作者张潮V”的地位。《幽梦影》第一篇是这样写的: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经传宜独坐读;史鉴宜与友共读。短短几十个字,下面朋友评论:读《幽梦影》,春夏秋冬都很适宜。这难道不是微博微信吗?

说到朋友,张潮有这样的句子:上元须酌豪友;端午须酌丽友;七夕须酌韵友;中秋须酌淡友;重九须酌逸友。其实朋友的分类又岂止这么几种?他的朋友朱菊山就这样评论:我在这些朋友里,属于哪一种呢?(我于诸友中,当何所属耶?)另一位朋友王武征回复说:你应该在豪友与韵友之间(君当在豪与韵之间耳。)

关于欣赏,张潮有自己的见解:楼上看山,城头看雪,灯前看月,舟中看霞,月下看美人,别是一番情境。像其他的微博一样,他的粉丝少不了纷纷回复:

黄山看云,更佳。

予每于雨后看柳,觉尘襟俱涤。

山上看雪,雪中看花,花中看美人,亦可。

……

这些微博和回复,都很有些诗意的文艺范儿小清新,比现在有些V”的微博好多了。

但这些微博也不是一味地小清新高大上,还有一部分具有世俗趣味令人捧腹。比如春雨如恩诏,夏雨如敕书,秋雨如挽歌。想来是下雨时无聊随手发的一条微信。

朋友圈纷纷回复。张谐石说:我常年吃不饱肚子,但愿夏雨像馒头(我辈居恒苦饥,但愿夏雨如馒头耳)。另一位朋友张竹坡则回复:要是敕书太多,夏雨成了水灾,也不好(敕书太多,亦不甚妙。)

看这些三百多年前的微博微信评论,极有意思,感觉比现在的朋友圈精彩多了。

但遗憾的是,也许是技术的原因吧,那时候没有手机电脑,这些评论都没有得到他的回复,很可惜。有时候我会想,如果他回复,会说些什么有趣的话呢?说不定比我们现在的回复还好玩。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106211.html

上一篇:[转载]季红真丨汪曾祺文学风俗画中市井风情的初始场景
下一篇:[转载]春暖花开忆海子
收藏 IP: 219.142.237.*| 热度|

4 徐令予 刘钢 李毅伟 蔡宁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15 03: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