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成龙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gatcl 博客主题:超深盆地调水增雨,改变气候改善生态,造福中华造福全人类。

留言板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留言 登录 | 注册


IP: 119.2.248.*   [219]檀成龙   2025-7-3 22:04
在《中国陆地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的统计关系及跨流域调水能驱动降水量的显著增加》、《本地的水分蒸发对大南疆盆地地面水汽压的贡献和推论》、《“盆地干湿双稳态”与空中水汽的临界值》等3篇文章中,第1篇建立基础统计模型,发现了阈值效应;第2篇聚焦本地蒸发的贡献,雨后蒸发平均增加3.8hPa;第3篇提出"盆地干湿双稳态"理论,它是系列研究的 “理论巅峰”。

请关注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blog&id=1492111的文章。
IP: 119.2.248.*   [218]檀成龙   2025-5-28 20:37
我对前面6次综合评价做了一个概括总结,把它变成了一篇博客文章,标题是《对3篇重要论文的6份综合评价的汇总比较、感悟和思考》。自我感觉,这篇文章比较重要,请您关注,网址是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blog&id=1487184

DeepSeek 的这些评审意见(评审结果),可信吗?可信度有多少?
IP: 218.82.3.*   [217]蒋大和   2025-5-22 21:17
听到过一个工程吗:“红旗河工程”?
引喜马拉雅山水入新疆,渠长6188公里,改造2亿沙漠变良田.
我的回复(2025-6-21 11:00):我认为,整个社会包括“红旗河工程”的倡导者,都严重低估了该项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好处,都严重低估了沙漠变绿洲的面积,原因是他们(她们)根本没有考虑过以下问题:即 “特大规模的跨流域调水以后,西北受水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能从<100mm 跃升到≥400mm,这就是说,西北能从干旱地区变成半湿润地区” 。
我的回复(2025-5-23 10:21):我研究 “超深盆地调水增雨”,肯定会关注“红旗河工程”,不可能不关注“红旗河工程”。
我的回复(2025-5-23 07:05): 审核未通过
IP: 218.82.3.*   [216]蒋大和   2025-5-17 16:29
还有些想法,晚上再提
IP: 218.82.3.*   [215]蒋大和   2025-5-17 16:26
葛维亚老先生是水利专家,他最近的阐述水资源和水循环的博文中说到,说跨流域调水是一种重要的水资源管理手段。所以他大力支持你的研究和努力。但他的文章里,缺少了气象这一块。在调水的利弊分析中,没有调水工程需要气象论证这个内容。
有位是气象专业的博主,樊晓英(?名字可能记错),也写博文大力赞扬了你的工作。但请注意他说的“静态”水文气象学,就是一个大问题。调水涉及的是大规模动态水循环问题。
不要被几位赞成你工作的博友文章沾沾自喜。请不要拿他们的博文作为自己工作正确的证据,博文不是正式文章,不作数不负责任的。
倒是一些不同意见需要认真考虑。记得有一位研究统计的博主,谢钢(?名字可能错)他回复你说对你的工作没有兴趣,但又说无论怎样好的统计结果页不能看成是“因果关系”。但你在有些博文中说“世界上哪有无缘无故的相关”,就不大对了。
我的回复(2025-5-18 08:39):(接以上回复)
以上分析说明,降水的三个必要条件中,空中水汽最重要,气流上升降温冷凝次之,凝结核再次之。站在降水气候的角度,空中水汽与多年平均降水量之间是因果关系,并且是主要原因与结果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
另外,在降水的三个必要条件中,充足的水汽是内因,气流上升的降温冷凝和凝结核两个都是外因。按照唯物辩证法,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因此,空中水汽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关系是主要原因与结果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
我的回复(2025-5-18 08:36):在新版《中国陆地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的统计关系及跨流域调水能驱动降水量的显著增加》中,第5.3节的标题是《对降水的三个必要条件的外延分析》,以下是这一节的内容:
降水的三个必要条件(或称基本条件)是充足的水汽、气流上升的降温冷凝和凝结核。当这三个条件同时并且大量出现时,就会发生降水事件。因此,站在天气研究的角度,降水的三个必要条件与降水事件之间是三因一果的因果关系。水汽是其中的一个原因,水汽与降水之间不是一因一果类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多因一果类复杂的因果关系。
降水的三个必要条件属于降水天气的研究范畴,而多年平均降水量属于降水气候的研究范畴。降水天气与降水气候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在每一次降水事件中,空中水汽都是三个原因中的一个原因,降水事件都是结果,又因为年降水量是一年内若干次降水事件累积的降水量,所以,站在气候研究的角度,空中水汽与多年平均降水量之间也是因果关系,这就是说,空中水汽含量、地面水汽压等水汽参数与多年平均降水量之间是因果关系。
水汽是降水的物质基础,没有水汽就没有降水,因此,无论是降水天气的研究,还是降水气候的研究,空中水汽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降水的三个必要条件中,凝结核在大自然中广泛存在,不稀罕,只要前两个必要条件得到满足,第三个必要条件一般情况下都能得到满足,因此,凝结核是三个必要条件中最不稀缺的一个,它的影响权重最小。
降水气候与降水天气关注的问题不完全相同。在降水天气的研究中,充足的水汽和气流上升的降温冷凝都非常重要,它们两个缺一不可。在降水气候的研究中,在研究多年平均降水量的时候,只要关注一年内累积的降水量,不需要特别关注降水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年内分布。原因是在较长时间例如一年以内,总有气流上升降温冷却的时候,这时只要有充足的水汽就能发生降水。
我国雨日的分布是东南多西北少,大体秦岭——淮河以北地区,除了东北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区和西北的高山区以外,年雨日一般都少于100天,西北地区还少于60天;秦岭——淮河以南,年雨日都在150~200天以上[8]。我国东南部的年雨日较大,这说明发生气流上升的冷却降温事件的概率较大,气流上升的冷却降温不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可能是一个中概率的事件。因此,气流上升降温冷凝在降水气候研究中的地位低于在降水天气研究中的地位,与空中水汽相比处于次要的地位。
IP: 218.82.3.*   [214]蒋大和   2025-5-17 16:06
檀老师在向西北大规模调水的设想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但我说这句话并不是支持你的观点、方向和结论。
今年3月18日,我曾写了博文“请支持一下檀成龙”,没有通过审查。内容写在留言里了。那只是一个猜想:因为美国特朗普穷凶极恶,西方和发展中国家也都跟美国,我国经济将面临困难境地。一个解决办法是加强国内消费,国内旅游等。或者还有基建。高铁、桥梁、公路,国家做了很多了。如果有可能向改善西北地区生态,搞次大规模调水工程也许有可能?
但是,我并不接受你目前的研究结果。
我的回复(2025-5-17 22:40):我看到了留言,谢谢。
IP: 39.146.165.*   [212]檀成龙   2025-3-29 10:41
请关注以下文章:
《“盆地干湿双稳态”与空中水汽的临界值》,详见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blog&id=1478493 。     

DeepSeeK对这篇文章的评价很高。DeepSeeK评价的最后总结是: “该研究在理论创新与应用潜力上均表现出色,……若未来能克服现有局限,或将成为气候主动调控领域的里程碑成果。”

对DeepSeeK的以上评价,您有什么观点看法吗?
请直截了当,不要拐弯抹角。
IP: 119.2.244.*   [211]檀成龙   2025-3-17 09:16
跨流域调水致使降水量阶跃式增长的逻辑关系是:
跨流域调水沙漠变绿洲→→年实际蒸发量成倍增加→→地面水汽压增加并超过阈值(e↑)→→露点温度大幅增加(T_d↑)→→水汽的抬升凝结高度大幅下降(LCL↓)→→气团湿绝热抬升的几率和强度大幅增加→→降水频率和年降水量增加(P↑)→→反过来促使绿洲面积扩大,正反馈致使年降水量阶跃式增长。该逻辑链条的关键是抬升凝结高度LCL 的大幅下降。
以上逻辑关系详见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blog&id=1477628

您赞成以上逻辑关系吗?
如果您不赞成,那么,您不赞成的理由是什么?
对于附件中 DeepSeek 的评价,您有什么观点看法吗?要直截了当,不要拐弯抹角。
IP: 119.2.244.*   [210]檀成龙   2025-3-15 09:59
请把以下五篇文章对照起来审查,请提宝贵意见:
1、《南疆大规模调水对水汽压及气候影响分析(ΔT=3℃)》,
网址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blog&id=1475623
2、《南疆大规模调水对水汽压及气候影响分析(ΔT=2℃)》,
网址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blog&id=1475967
3、《南疆大规模调水对水汽压及气候影响分析(ΔT=1℃)》,
网址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blog&id=1476630
4、《南疆大规模调水对水汽压及气候影响分析(ΔT=0℃)》,
网址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blog&id=1477026
★ ★  5、《南疆调水工程气候效应4次假设估算的总结报告》,
网址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blog&id=1477628
IP: 39.144.191.*   [209]向开南   2025-3-7 08:35
檀工的研究内容不在我的专业范围内,不敢作评论;但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令人敬佩。
IP: 119.2.244.*   [208]檀成龙   2025-3-6 08:48
请把以下四篇文章结合起来,一起审查。请您客观评价,请提宝贵意见。
1、著名水利专家葛维亚教授对檀成龙研究成果的综合评价,详见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52130-1473298.html
2、著名气象专家张学文研究员对檀成龙研究成果的综合评价,详见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1473792
3、水土保持专家樊晓英高级工程师对檀成龙研究成果的高度评价,详见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7615-1203420.html。请特别关注引言部分的综合评价,和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概括总结。
4、 “扫地僧” 李小文院士生前回应匿名博友(檀成龙)的博客文章,详见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84-705923.html
IP: 119.2.241.*   [207]檀成龙   2025-2-19 13:28
请关注著名气象专家张学文研究员对檀成龙研究成果的综合评价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1473792
IP: 119.2.241.*   [206]檀成龙   2025-2-17 12:06
请关注著名水利专家葛维亚教授对檀成龙研究成果的综合评价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352130&do=blog&id=1473298
IP: 73.50.229.*   [205]檀成龙   2025-1-1 00:04
王亚非研究员对大气环流与降水关系的认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89443-1432673.html
IP: 67.184.77.*   [204]檀成龙   2024-10-7 08:44
在《局部最优解与全局最优解》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99-1453869.html 的第3条,我发表了以下评论:

推荐可能的颠覆性的原始创新,看走眼的可能性很大,存在很大、很大的风险,致使很多、很多专家都不愿意充当这个伯乐(更愿意充当旁观者),致使部分颠覆性原始创新很难出头,致使部分颠覆性原始创新胎死腹中或中途夭折(这样的比例可能很大,但没有办法统计)。这样的结果就是 “所有个体的理性最优决策导致整体的灾难性结果”。

您赞成以上观点看法吗?
IP: 67.184.77.*   [203]檀成龙   2024-10-4 07:40
显著性水平 Significance F 越小越好,一般要求小于 0.05。据 Excel 的计算,以上统计资料的 Significance F=2.05×10∧
-69(即2.05乘以10的负69次方),远远小于 0.05,高水平地通过了显著性验证。
请问:以上描述有没有明显的错误?是不是外行话?如果是的话,应该怎样修改?
IP: 67.184.77.*   [202]檀成龙   2024-9-26 15:41
很多时候,“一根筋”都是贬义词。
但在文章《一根筋的科研人员,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中,它变成了褒义词。
请关注我转载的以上文章,网址是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blog&id=1452670
IP: 110.152.161.*   [201]张学文   2024-9-17 10:05
我无力寻找你的“所谓的颠覆性认识就是颠覆常识。虽然颠覆性认识成立的概率极低,但它的概率不是零,具有客观必然性。真正的科学研究,就是要发现那些颠覆常识并且确实成立的颠覆性认识。您赞成这样的认识吗?”的出处。
我觉得一些真理是万岁的。而不是迟早被推翻的。
另外颠覆性的新认识中,有一些是错误的。有一些是正确的。不能因为它是新理论就必然是对的。
我的回复(2024-9-20 06:27):多谢您在此留言。
IP: 114.93.248.*   [200]伍赛特   2024-9-17 01:25
伍赛特祝您和家人2024中秋快乐,阖家美满,幸福团圆!
我的回复(2024-9-20 06:28):今天才看到,多谢您!祝您万事如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4 16: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