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导师
热度 1 詹红兵 2018-1-12 07:06
2017-1-20 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一个或几个好的导师,我也不例外。在我事业刚起步的时候,曾经得到过几个优秀导师的鼓励和指导。其中一个就是Philip Rabinowitz 教授。我简称他为R教授。 R教授的父母亲是东欧的犹太人,后来因为犹太人在东欧受到排挤,他们逃难到了美国纽约。他们是穷苦而且没有受过教育 ...
个人分类: 散文随笔|10163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今日痛饮庆功酒
热度 7 詹红兵 2017-4-17 00:17
2016-10-22 今天下午的研究室报告会非常成功。讲座题目也各不相同,大家受益匪浅。董贵明博士讲的是区间地下水模拟的问题。曹喆讲的是石油地质和成油盆地的问题。刘明明讲的是水利工程中裂隙岩非线性渗流问题。程一本讲的是沙漠中植物的蒸腾机制和沙漠地区地下水补给新测量方法。 不同的研究问题和视角,精 ...
个人分类: 散文随笔|8493 次阅读|11 个评论 热度 7
光荣
热度 10 詹红兵 2017-3-3 12:39
2016-9-19 大约从2007年开始,每当有一个硕士,博士生从我的研究室毕业,或者一个访问学者或访问学生成功完成访学,我都会为他们颁发一块特殊的奖牌以作纪念。 这块奖牌以上好的木料为底,上面贴有一块长方形的金属牌,牌上印有德州农工大学的校徽。同时印有学生或学者的名字,毕业或访问时间,地质和地球物 ...
个人分类: 散文随笔|9436 次阅读|12 个评论 热度 10
任理教授(3)
热度 4 詹红兵 2017-1-17 10:18
2016-7-14 说起任理教授的奇,那得从他的思维方式和做事风格说起。他的身上有许多看似矛盾的东西,但确都能和谐共处。他有极强的自尊心,也有同样强的自信心。他身上奇特的地方,至少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任理教授酷爱数学,他身上数学家的气质显而易见。但如果你据此而推断他是一个生活在数学的象牙塔里 ...
个人分类: 散文随笔|10943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4
感恩之夜
热度 5 詹红兵 2016-2-20 09:22
詹红兵 ( 2015-11-26-1) 今晚的感恩节大餐是在一个朋友 /学生小赵家里度过的。小赵和他太太小张俩口子厨艺极好,而且非常注重菜的搭配和摆盘,是地道的色香味俱全。 他们俩都是湖南常德人,继承了湖南人爽朗好客的传统,今天晚上他们邀请了不少朋友和老乡到他位于Katy 的家里聚会。我虽然和今天来 ...
个人分类: 散文随笔|6899 次阅读|5 个评论 热度 5
微若尘埃
热度 6 詹红兵 2015-11-24 04:40
詹红兵 (2015-10-3) 最近由于为一个出版社写书评的缘由,借机看了一些有关表面张力和毛细管力的经典文献,有的经典文献可以追溯到 1921年。每次看这些文献时,一方面佩服前辈们精湛的学术思想,一方面深感自身的不足和缺陷。 每一个研究者无不都是希望对本领域的知识结构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而一个好 ...
个人分类: 散文随笔|6922 次阅读|7 个评论 热度 6
中国式评审
热度 52 詹红兵 2015-11-16 22:51
詹红兵 (2015-9-29) 每年我都会收到邀请评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杰青,小杰青申请书和教育部的长江特聘教授和长江讲座教授的申请书,这样的邀请都充满独特的中国特色,让我哭笑不得。 每次这样的评审都会先给我发送一个登陆密码,一旦登陆以后,毫无例外地要求在7-10天以内提交评审意见,否则就自动关 ...
个人分类: 散文随笔|38041 次阅读|59 个评论 热度 52
椅子的故事
热度 14 詹红兵 2015-10-20 06:25
詹红兵 (2015-8-29) 在我的办公室有一把极为普通的座椅,棕色的布面,底下装有 4 个滑轮。它的年龄比我现在所有的学生的岁数都大。因为,自从 1982 年,它就来到我现在所用的办公室。从 1982 年到 1999 年的 18 年里,它的主人是多米尼哥教授,而从 2000 年一直到现在的 15 年里,我一直坐在它上 ...
个人分类: 散文随笔|8609 次阅读|14 个评论 热度 14
野兔,野鹿与野猪 (2)
热度 11 詹红兵 2015-5-1 12:51
詹红兵 ( 2014-1-24) 野鹿在美国并不稀罕, 人们也常常能在公路上见到野鹿穿越的警示牌。但是真的能够天天和野鹿为伍,那还是我搬家到休斯顿以后的事。记得刚搬到休斯顿新家的第一天早晨, 大概是因为过于兴奋的原因, 我醒得比较早。早上 5点多钟的时候起来后,打开后面院子门上到大堤, 因为是春天 ...
个人分类: 散文随笔|5374 次阅读|11 个评论 热度 11
热度 6 詹红兵 2015-4-16 06:27
詹红兵 ( 2015-1-26) 每一个在上世纪 60年代出生的中国人估计都和我一样,不会忘记少年时代看过的那部著名的南斯拉夫译制片《桥》。影片中游击队为了阻止德军撤退而被迫去炸毁的那座雄伟壮丽的公路大桥,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是的,桥在人类的整个发展史上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就拿中国文学 ...
个人分类: 散文随笔|5452 次阅读|11 个评论 热度 6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6: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