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xintie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gxintie1

博文

2022年度物理诺奖的意义及其对“光速极限论”冲击

已有 2309 次阅读 2022-10-24 14:16 |个人分类:超光速|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2022年度物理诺奖的意义及其对“光速极限论”冲击

 

郭衍莹

 

[摘要] 2022年度物理诺奖的颁发,实际上是否定了爱因斯坦当年对量子力学的否定。它预示量子信息科学时代的到来,并将对“光速极限论”进一步的冲击。受“光速极限论”影响较大的航天领域,也迫使对过去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进行重新认识。

 12022年度物理诺奖的颁发彻底否定了爱因斯坦对量子力学的否定

今年10 月 4 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2022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三位量子信息领域的科学家:法国阿兰·阿斯佩、美国约翰·克劳瑟教授、和奥地利塞林格(我国著名量子信息科学家潘建伟院士的导师),以表彰他们通过光子纠缠实验,确定贝尔不等式在量子世界中不成立,并开创了「量子信息科学」这一领域。这一宣布至少说明三件事:一是光子纠缠态的确存在,并且具有超光速性;二是贝尔不等式在量子世界中的确不成立(作者注:贝尔不等式是检验有无纠缠态存在的权威性数学工具,只有贝尔不等式不成立的情况下才存在量子纠缠态);三是“量子信息科学”将获得大发展。

众所周知,爱因斯坦于1905年提出狭义相对论;它的基础一是相对性,二是光速不变且不能超越。爱氏有句名言:“不可能存在超光速运动”(velocities greater than that of light have no possibility of existence)。这就是所谓的“光速极限轮”。爱因斯坦又于1916年提出广义相对论。它是研究物质间引力相互作用的理论。爱氏提出引力波,引力场等新概念。它是宇宙大爆炸和宇宙存在黑洞学说的理论基础。

1926年诞生的量子力学其实从一开始就在主要论点上和相对论针锋相对。量子力学中有二个重要概念,一是允许存在量子纠缠态,二是超距离,也就是超光速。这三位获诺奖的科学家都做了量子纠缠实验:两个粒子无论相距多远都相互联系在一起,也即二者间通讯时间为零,速度无穷大。这二个概念显然和相对论背道而驰。所以爱因斯坦在世时坚持认为:一,不存在量子纠缠和超光速;二,贝尔不等式成立;三,量子力学“不完善”。这就和今天诺奖委员会所公布的三点针锋相对。当今科学界有些人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并列为近代物理二大支柱,一起崇拜,在有些人看来实在有点“滑稽”。还有有趣的事,英国科学家贝尔,原先是爱因斯坦铁杆粉丝。他提出贝尔不等式本意是想帮助爱因斯坦;结果帮了倒忙。因为后来越来越多的试验陆续证明贝尔不等式在量子世界中不成立。贝尔晚年又成为相对论坚定的反对者。当然贝尔不等式大家还是公认具有历史意义的。

所以此次诺奖的颁发可说是彻底否定了爱因斯坦对量子力学的否定。

 22022年度物理诺奖的颁发预示将对“光速极限论”进一步冲击

我查阅了国内外一些媒体和一些专家学者对此次物理诺奖的反映,第一个印象是多数人认为此次诺奖的审查是严谨和慎重的。例如我国著名超光速物理学家黄志询老师(也是微波学专家)在他的“不算迟到的胜利”新作中提到,这三位科学家的工作,其实过去已经有很多科学家做过类似的试验和论证。尤其是贝尔不等式的证实,自1965年以来它就已经得到广泛验证,成为一种重要手段,用以通过离散测量来识别和验证有无纠缠的存在。三位科学家就是在半个多世纪以来众多科学家工作基础上做出的。很多人预言,2022年物理诺奖的颁发,将在世界范围内推动量子信息科学(量子通信,量子计算机,量子雷达等)的迅速发展。

不过也有专家提醒大家,当前国际学术界同样也猫腻多多。不排斥下一次或下下次物理诺奖授予拥护相对论的学者。譬如2017年度和2020年度二次诺奖,前者授予三位美国科学家,他们宣称利用LIGO(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探测到距离地球13亿光年的二个黑洞合并时产生引力波。后者授予研究黑洞理论和试验的三位科学家。因此受到国内外对相对论持不同意见的学者反对(他们质疑引力波和黑洞是否真的存在?)。并曾联名写信给诺奖评审委员会提出反对意见。因而轰动了国内外学术界!不过这也非坏事,谁是谁非将来自有公论。同时也说明自然科学的发展道路常常是既艰辛又曲折。只有艰苦奋斗和坚持信念,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我的第二个印象,是很多专家都提到,下一阶段可能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尤其是对“光速极限论”(光速固定且不能超越)进一步冲击。“光速极限论”在过去还只是高深莫测的理论,随着航天技术迅速发展,已经常成为航天工程设计中无法回避的实际问题,尤其是时间(频率)问题。因为爱因斯坦从“光速极限论”推断:当物体运动速度接近或等于光速时,物体长度会缩短至零,重量会加重直至无限大,时间会变慢直至停滞不前,时空会扭曲…等等;这些奇迹还可用数学式来描绘它的:        sqrt1-(v/c2 超光速后v>c,这个变换式变成虚数i;物体(或粒子,量子等)变成虚数后又是什么样?爱因斯坦老人家还没有想好就驾鹤西去了。但他留下的难题还需要我们来解决。

不过也有同志指出,要否定相对论谈何容易,其难度不见得比“否定爱因斯坦对量子力学的否定”更容易些。因为“科学实验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航天领域中要进行一次大型科学实验是有很大难度的,所以我要特别珍惜过去做过的大型试验。下面我们结合二个实例(均已在媒体上公开发表过),稍为深入地展开讨论。

 3,重新认识“光速极限论”对航天领域的一些影响

重新认识“林金试验”

关于“林金试验”,我已在“中国航天”杂志20206p.25上发表“林金的双程光信号传递试验及其对航天的意义”一文中作了介绍。大意是中国航天部门一位超光速物理学家,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林金生前做过一项大型航天试验,值得记载在中国航天史上。2008年林金带领团队进行一项实验,正式名称为“爱因斯坦光速不变假设的判决性实验检验”。可见林金原意是向爱因斯坦光速不变的假设发起冲击。实验利用国家授时中心的“双向卫星时间传递设备”(TWSTT。其不确定度为±0.01纳秒),在西安站、乌鲁木齐站,以及空间的鑫诺同步卫星三者间进行“双程光信号传递试验”。实验结果发现,信号从西安经同步卫星到乌鲁木齐的时间(往程),比起信号从乌鲁木齐经同步卫星回到西安的时间(返程),相差约0.8-1.5纳秒。实验结束后,航天部门曾举行以已故梁思礼院士为主席的技术鉴定会。鉴定结论是,该项目理论研究成果的技术水平处世界领先地位。因为直至当前,美俄二个航天大国都没有做过类似实验。

这是否说明往程和返程的光速不同呢?遗憾的是至今仍众说纷纭。从林金论文来看,他本人比较谨慎,并没有下结论;只说测试结果和洛伦茨公式相符。多数专家认为,这一时差主要还是由于鑫诺卫星有随机漂移(约1米/秒)引起的,而非光速不等引起的;少数超光速物理学者认为,系光速不等引起的。例如马青平教授(文献[17]最紧)就认为,爱因斯坦认为光速是极限,不能与其它速度叠加。现在如果没有这个限制,那么林金试验中电磁波“往程”的速度应为299792458-1(前一数字为光速,后一数字为鑫诺卫星漂移速度);而“返程”速度为299792458+1;再经仔细运算,可得往返程时间差1.6ns;和林金试验数据处理结果的1.5ns非常接近。我认为马教授的这一见解值得我们重视。

本文初稿曾送请高校几位老师审阅。有几位老师不约而同地发表意见,认为林金试验完全达到国际物理诺奖的水平。可惜天妒英才,林金同志已于2016年2月因病逝世。所以我们对他生前的工作,论文,(尤其是林金试验),应认真学习,倍加珍惜。在这里我代表他的生前好友,战友衷心祝愿他安息!

 ,重新认识“对GPS卫星种是否存在“相对论效应”的争论”

前一阵在国内互联网上曾热烈争论GPS星载原子钟是否作过相对论修正?主流派认为:GPS卫星的飞行速度约为4km/s;按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说法,物体速度接近光速或不可忽略时它的时钟会变慢,变慢的公式为

dt   =dt/sqrt1-(v/c2 dt/[1-(v/c2/2 

即误差约为(v/c2/2;式中v为卫星相对地面用户的速度。经计算一天约慢7微妙。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又说,地球是个重力场,地球引力会使时钟变化,称引力频移。而卫星和地面用户离地心距离不同,所受引力不同,会使二者的引力频移有差别,使卫星钟走快,误差约为GM/Rc2,此处G为引力常数;M为地球质量;R为卫星至地球地心的距离。经计算此项效应可使星载原子钟每天约快45μs。将二者合起来,每天应快45-7=38μs。因此他们说幸亏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GPS系统知道如何修正时钟,否则38μs的时间误差将造成距离误差10km。因此,他们说“没有相对论就没有GPS”。

而超光速派则认为,爱因斯坦的 变换因子sqrt1-(v/c2只是爱氏的假想,不能把它当做科学定律,更不能当作航天工程的计算公式。

最近文献[5]上提出一个重要见解,大意是:GPS号称适用于从地面到太空所有用户。但从公式看,修正量只对地面用户有效。对飞船、火箭、导弹、低轨卫星等相对于地面作高速飞行的用户,其修正值必然是另一组数据,且差别很大,需重新计算后重新对星钟进行修正。这当然有悖事实!目前世界上新武器用GPS来制导的很多(如导弹、炸弹、炮弹,洲际导弹…)。难道这些弹每发射一次都要请求GPS当局重新对星钟进行修正一次?所以有些专家认为,要对GPS进行相对论修正很可能是个伪命题。或者说并无其事。所谓“没有相对论就没有GPS”就和当年“没有相对论就没有原子弹”一样不靠谱。

我国航天专家,前中国工程院院长宋健曾在2004年香山科学会议上曾发言:“从技术科学的角度讲,爱因斯坦的名言“不可能存在超光速运动”是设想了一个光障。但这只是猜测,不能把这句话当做科学定律;当然更不能当作计算公式,因为它没有实验根据。超光速运动我们看不见它,但不能成为“不存在”的证据”[16]。所以他建议:航天发射及火箭运行还是都用牛顿力学的公式,而不要用相对论力学。科技人员利用狭义相对论公式计算航天器飞行速度要十分谨慎!

本文作者曾在《中国航天》今年4期上发表一文“《星载/弹载原子钟的发展概况和瞻望》[18]。其中第四节“GPS星种相对论效应修正问题”专门谈这一问题。我的观点是:相对论效应无论存在与否,此项误差都会在接收系统的信号处理系统中,被“四星测伪距差分处理”电路所抵消。数学证明,这种“相对论效应误差”和GPS地面钟误差一样,对四颗星是完全相同的。所以可以在差分处理时被消除。上述结论同样适用于北斗, 格洛纳斯等其它卫星导航系统,只要这些系统采取措施消除了地面钟误差,那么相对论误差就一起被消除了。该文发表后收到几位读者来信质疑,认为我有和稀泥之嫌,没有一个明确结论。不过我现在非常赞同上面[5]见解。如果对大家对这个论点提不出异议,是否可说GPS系统大概率地并没有对所谓“相对论效应“进行校正。

4,小结--前景展望

最后说说我个人感想。量子信息科学包括量子通信,量子计算机,量子雷达等,肯定是国家科技重要发展方向,犹疑不决只能丧失时机。至于在航天领域,科技人员最最关心的,还不是光速是不是绝对不变的常数,而是“相对论效应”(尤其时频效应)是否存在?影响有多大?至于广阔无边的宇宙中,除了少数领域(如粒子世界,量子世界)确已证实存在超光速现象外,其它还有没有超光速运动?我们至今仍一无所知(只是理论上有证明)。所以我们真正认识超光速,甚至利用超光速,如某专家设想的人们驾驶超光速飞船飞出太阳系,用望远镜观察有无黑洞存在,有无宇宙大爆炸留下痕迹?那绝对是子孙后代之事。从这个意义上讲,相对论在相当长时间段内是不会退出历史舞台的!

 

 

 

附图


1 我国超光速物理的三位领军人物(网友戏称超光速三剑客),从左至右:沈乃澂(也是激光物理家),林金(自控专家),黄志洵(微波专家)。惜乎前二位都已成古人了

 

 



2  200411月在北京香山召开“宇航科学前沿和光障问题”学术讨论会。会议发起人宋建院士和主题发言人黄志洵合影

 


 

 

 

参考文献

1、  林金:爱因斯坦光速不变假设的判决性实验检验”。宇航学报2009年1期p.25

2、  黄志洵:超光速物理问题研究,国防工业出版,2018

3、      黄志洵:波科学和超光速物理

4、      黄志洵:关于GPS系统“相对论修正”问题的讨论。2022年4期“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       Wang L J(王令隽). One hundred years of General Relativity-a critical view[J]. Physics Essays,28 4),2015./2/

6、徐令予(科学网博客2017年4月):剪不断,理还乱!谈谈相对论与GPS的关系

7、黄志洵,姜荣.美国LIGO真的发现了引力波吗?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6(3): 1~6

8、马青平. 也谈相对论与GPS的关系——兼讨论此关系时常见的认识误区[J].博文,2020年6月

9、马青平,相对论逻辑自洽性探疑[Ml.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10、Hafele. J, Keating R. Around the world atomicclocks predicted relativistic time gains[J]. Science,1972. 177: 166~168 .

11、张建勋. 铯钟航行和GPS星钟降频实验对广义时间膨胀公式的检验[J].博文,2020年6月

12、Qing - Ping Ma. The Theory of Relativity: Principles, Logic and Experimental Foundation[M]. NewYork: Nova publishers,2013.

13、梅晓春. 广义相对论关于大质量天体崩塌成奇异性黑洞的计算是错误的[J]. Inter. Jour. Astron. & Astrop., 2011, 1: 109~116

14、郭衍莹:林金的“双程光信号传递试验及其对航天的意义”。中国航天20206p.25

15Paul SteinhardtBig Bang blunder bursts the multiverse bubble. Nature2014.6.5 Vol.510

16、宋健: “航天、宇航和光障”;《第242次香山科学会议论文集》,2004年,第7~22

17马青平:试论林金实验的意义,科学网论文

18,郭衍瑩:星载/弹载原子钟的发展概况和瞻望。《中国航天》20224

 

 

[]再次呼吁编辑出版《林金论文集》

林金生前著作颇丰。除在宇航学报发表的那篇论文外,还陆续撰写了多篇尚未发表的论文,还有在一些高校的讲课,一些学术会议上的发言;以及他在美国申请的专利等。在2017年林金去世一周年后的一次学术会议上,很多专家学者和他生前好友建议:出版一本林金文集,以纪念这位为航天事业勤勤恳恳奋斗一生,晚年还敢于向相对论挑战的科学家。并推举我和计量院的沈乃澂研究员负责编辑和筹集资金等准备工作。因为航天部规定:只有二院院士可由原单位负责出版出版他的传记,论文和诗书词画。但林金是国际宇航研究院的院士,不在此列。但不幸的是,不久老沈也因患病医治无效而去世。去世前他还写了一篇遗作《林金研究工作简介》,对林金同志特别是他晚年所作的贡献作了详细和全面地介绍。。而我也已耄耋之年,年迈多病,而且我基本上不懂近代物理和相对论,无力完成筹备工作,因此筹备工作只好暂告一段落。近有老同志提醒,如再继续不解决,林金的事迹就将为岁月所淹没。为此我呼吁,首先是林金的原单位领导能关心此事。其次希望有志于这一事业的年轻同志参加这一编辑工作,这也是林金同志的遗愿:后继有人。最后我祝愿林金和沈乃澂二位同志安息!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354893-1360721.html

上一篇:三谈鸿蒙系统的新边疆,(华为手机的新市场)
下一篇:神秘的太阳
收藏 IP: 111.193.186.*| 热度|

3 马德义 杨正瓴 樊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4 06: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