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weiya030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eweiya0303

博文

儒家学说浅析

已有 1289 次阅读 2023-4-4 07:48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儒家学说浅析

葛维亚

       儒家学说堪称国学经典,闪跃着先哲伟大思想的光辉,这是世界共识。儒家学说不可能完美无缺,有缺陷,有糟粕,这也是全球共识。

       认识和解析儒家思想,首先要从认识论角度了解它的发展过程。儒家思想有四个发展阶段:

先秦儒学

此时社会急剧变革,宗法分封制走向崩溃,封建制度兴起。儒学在春秋无义战的诸侯争霸,战乱频繁,人们生活困苦条件下产生。孔子是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礼”;孟子是奠基人,思想核心是“仁政”;苟子是集大成者,主张礼法并施。可见最初的儒学已经提出法制观点。

汉代的新儒学

董仲舒依据《公羊春秋》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基础是天人感应,提出“天人合一”理论。西汉礼学家戴圣编纂的《礼记》(五经之一)中把早已存在的“三从四德”纳入其中。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说也来自于《礼记·大学》中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它有利于规范家庭、社会国家的秩序,有利于中央集权和打击割据势力。从而确立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发展与改造了先秦儒学;从与当政者的关系而言,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政治秩序;汉儒则退而求其次,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

宋明理学。

提出理学和心学儒学新体系。代表人物是程颢、程颐、朱熹。核心是理。心学的代表人物是陆九渊、王守仁。其中朱熹的“三纲五常”,最为有名。这些观点与西方民主、自由,平等价值观水火不容,最令西方学者难以接受。

明清之际的新儒学代表人物是李贽、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核心虽仍坚持宋代理学,但受西方影响,他们主张爱民, 不主张暴力,主张社会和谐,希望改革,提出有工商皆本、经世致用等。

       自孔孟以来,儒家思想逐步发展,汉唐是《五经》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使儒学纳入系统化轨道。古时有“六经”之说:诗、书、礼、易、乐、春秋,但“乐”已失传。可见,儒学也在随社会发展而变化,并非一成不变,它越来越多的社会化,政治化。

       儒家学说历史上不仅有辉煌的一页,而且在当代也仍有其意义和价值,有人提出用“扬弃”的立场来继承这份遗产。因为,我们今天的政治经济文化是从古代发展而来的,所以,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不能割断历史,对历史采取虚无主义态度,我们需要吸取儒家学说精华:

       第一,儒家的道德观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孔子说:“仁者爱人”,孔子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可见,“仁”最重要。它强调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认为“富贵不能淫”、“舍生取义”、“不义之财不可取”、“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些对当今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特别在改革开放的大潮里,外国好的、坏的都随时流进来,为了加强自身修养,儒家的道德观还值得我们弘扬。

       第二,儒家的教育观,它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还有强调学习态度要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时习之。” 特别科学的东西不应有半点虚伪,应踏踏实实,不断进取。儒家求实思想永远值得学习。但是儒家的平民教育观并非提倡免费教育,在《论语》里,有一句:“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就是例证。意思是说只要有人带给他十块腊肉,他就收来人为弟子,悉心教导他。

       第三,儒家提倡“和为贵”。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现在国际形势在和平中谋求共处,没有和平、稳定的环境,就不能持续发展。和则两利,斗则两败。

       第四,在世界观方面,儒家思想是一种理性的文化,同现代社会的理性世界观有着一致性,它对世界的基本看法以及社会政策制定的原则,同现代资产阶级思想有些是相通的。儒家思想认为具体的社会实践准则是人类利害关系的产物,所以,孔子、孟子等儒家先师在制定基本的社会准则时,都反复强调人们生存的利害关系。关于统治社会的基本原则,儒家思想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所以,统治者要想长治久安,必须得民心。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孔子主张法制与礼治都不可少,但重点在礼治。

       第五,儒家“见利思义”的义利观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向着正确健康方向发展。“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遗产,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准则。

       第六,儒家伦理道德观对市场经济发展有着正面的价值。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以诚待人,不仅是儒家君子人格的重要修养,也是一种最基本的商业道德。

       但是,儒家学说也有不足、它不完全适应当今社会。应克服如下三点:

       第一,厚古薄今。儒家提出了“法先王”的口号,主张效法古代。孔子“信而好古” (《论语.述而》),极力推崇“祖尧舜述,宪章文武”,认为从尧到周武王时代,一切都是好的,都值得后世效仿学习。孔子还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极力赞美周代;孟子也是“言必称尧舜”,宣扬今不如古,一代不如一代,认为社会发展每况愈下,越来越糟;汉代儒家鼓吹如“复往古之道” (《盐铁论.利议》),认为只有远古的人类处于最理想的黄金时代。儒家把“人心不古”看成大逆不道。

       第二,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级森严,不可超越。而我们现在人与人的关系是平等,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不允许个人专断,反对家庭暴力。三钢与西方社会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针锋相对。束缚了人们思想解放。

       第三,儒家提倡“中庸之道”。而在当今社会,提倡敢想、敢闯、敢干。那就不能以“中庸之道”来束缚自己,而应敢于打破旧的框框和束缚思想解放的陈规陋习,才适应时代。有人认为,儒家“中庸之道”也是一种平衡智慧的“大智若愚”。中庸是把两个极端统一起来,遵循适度原则。但从儒家思想发展来看,后来的宋明理学家发展了先秦儒家“以理制欲”的思想,把天理与人欲截然对立起来,形成了儒家禁欲主义的传统,它本身又不完全遵循“中庸之道”的理念。

       第四,儒家思想,认为“无后为大”,“千子万孙,多子多福”以及重男轻女现象,仍有一定影响,所以应去掉这些陈腐的旧观念。

       儒家学说虽在人文科学上为世界作出了巨大贡献,却严重阻碍自然科学以及一部分社会科学的发展。它重仕途,重伦理,重农业,轻民意,轻工业,轻科技。八股思维,崇尚古风。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思想学说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变迁的,认为“孔子之道,施于今日之社会为不适于生存”,只能学习借鉴,不能立宪。总之,对儒家学说应去其糟粕吸取其精华,使其古为今用。

       古代中国,诸子百家各成一派,核心理念各不相同。儒家以孔孟为代表,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用“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墨家以墨子为代表,把“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法家以韩非、李斯为代表,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仔细加以探究,各家理论也有融合渗透之处,但主干各异。就儒家和法家来说,儒家的刑法思想在于德主刑辅,以刑辅德;注重教化,预防犯罪。法家的刑法思想在于禁奸止过,莫若重刑;事断于法,刑无等级。法家法制思想和儒家法制思想的相同点表现为目的相同,都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利益,使之更好的管理国家和社会。内容相似都有“刑与德”两个方面,发展到后期,虽然两者在手段上主张的“德与刑”的比列大相径庭,但是两者都没有完全地偏执地否定另外一方面。两者的法理思想本质一致。虽然法家重刑罚立学在“性恶”上,而儒家主张“德”立于“性善”的基础上,但无论善恶,两者的本质都是教导他人“去恶扬善”,做一个好人。在现实的运用与发展上,封建后期,一般的立法往往都是主张“德刑相辅”,两者并用的。由此可见儒家和法家并非完全对立,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侧重不同而已。

       战国时期,儒家的死对头倒是发现圆周率为3,发现了浮力的相关原理,发现了八条光学原理,丰富了逻辑学的墨家,它和儒家在兼爱、非攻、节葬、节用、非命、天志、尚贤等12项观点针锋相对。其中“儒家的爱是有亲疏的,而墨家是一视同仁的博爱”为最明显的分歧。墨家主张“官无常贵,民无终贱”。要求“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墨学类似中国先秦时期的平民共产主义,是封建帝王深恶痛绝的学说。它与儒家观点对立表现出世界观、价值观的根本分歧。

       目前网上有关对诸子百家学说的介绍和论述文章浩若烟海,读原著和了解国学权威著作及观点并用,可能对理解,诠释国学精粹定会大有补益。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352130-1382880.html

上一篇:我与水库、水电站的情缘
下一篇:模糊现象的数学解析
收藏 IP: 101.114.0.*| 热度|

2 尤明庆 葛及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21: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