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cangbaoba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cangbaobao

博文

土壤结构的概念

已有 14538 次阅读 2014-5-6 18:53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1  土壤结构基本概念

“土壤结构”一词很早就在国内外土壤学术界使用,目前对土壤结构的研究仍然处于定性描述阶段,没有统一的认识。通常人们认为土壤结构是土壤肥力高低的综合反映。在具有良好结构的土壤中,大小孔隙比例分配合理,大孔隙通气透水,小孔隙保水保肥;土壤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浸水后不立即分散,在外力作用下不至于被完全破坏,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能力也不能破坏土壤颗粒之间的胶结。良好土壤结构上生长的植物有适宜的水、气、热和养分条件。在结构不良的土壤中,物理性状不良,不利于植物生长。大于0.25 mm的团粒(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评定土壤肥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2  不同学者对土壤结构有不同的概念

    熊顺贵认为,“土壤结构”一词,实际上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泛指具有调节土壤物理性的“结构性”;二是指各种不同的结构体的形态特性。所谓结构性,最早是指“原生土粒的团聚化”。后来又认为,土壤结构性不仅包括土壤结构的类型和数量,还应包括它们的稳定性﹙水稳性力稳性、生物学稳定性﹚﹑团聚体内外的孔隙分配以及它们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等。由此可见,土壤结构性反映了土壤重要的物理性质的状态,主要指土壤中单粒和复粒﹙包括各种结构体﹚的数量、大小、形状,性质及其相互排列、相应的孔隙状况等综合特性。任何一种土壤,除质地为纯沙外,各级土粒由于不同原因相互团聚成大小、形状和性质不同的土团、土块、土片,称为土壤的结构体。这些不同形态的结构体,在土壤中的存在及排列状况,会改变土壤的孔性,直接影响土壤肥力、养分运转及耕性的变化。也可以说,土壤结构性的好坏最终体现在土壤孔径的分布上。熊顺贵据土壤结构体的大小、形状及性质的差异,可分为以下几种结构体,块状结构体﹑片状结构体﹑柱状结构体﹑棱柱状结构体﹑团粒结构体。

   李法虎认为,土壤结构是指土粒﹙单粒或复粒﹚相互排列或组合的形式。土壤颗粒相互排列并胶结在一起而形成的团聚体称为土壤的结构体。自然界的土壤通常是以大小和形状各异的团聚体的形式而存在的。不同的土壤或同一土壤的不同土层中,土壤的结构各不相同。土壤结构是在土壤发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且不断地变化着。土壤结构的好坏,对土壤的肥力因素、微生物活动和耕性等都有极大的影响。李法虎根据土壤结构单位的形状、大小和性质的不同,土壤结构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块状结构﹑核状结构﹑柱状结构﹑棱柱状结构、片状结构﹑团粒状结构。

   邵明安认为,土壤结构应包含两个方面的意义,土壤结构体和土壤结构性。土壤结构体指土粒相互团聚所形成的形状、大小、数量和稳定程度都不同的土团、土块或土片。土壤结构性指由土壤结构体的种类、数量﹙尤其是团粒结构的数量﹚及结构体内外的孔隙状况等产生的综合性质。因此土壤结构的定义为土壤颗粒相互排列的形式及其所产生的综合性质。邵明安根据结构体形态﹑结构体存在状态﹑不同起源做了分类。

   B.Р威廉斯认为,把土壤团粒结构分为黏粒性和稳固性两类。黏粒性土壤团粒结构具有一定的抗机械外力破碎能力;稳固性结构具有一定的抗水浸能力。

   Н.А卡庆斯基认为,土壤结构性是对各种土壤的特征、大小形状、孔隙度、力稳性和水稳性团聚体等的综合概括。他指出良好的土壤结构应该是直径大于0.25mm的小团块和团粒,具有多孔性、机械性和水稳性。

研究土壤结构的学者很多,其观点均离不开土壤结构体和土壤结构性定性的描述,不一一列举。

 

 3 我们的土壤结构的概念

通过理论分析、计算和实验验证,我们认为土壤结构应该定义为“大小和形状不同﹑物理化学性质不同的土壤颗粒,在土壤中排列组合的形式”。每一种排列组合形式就是一种土壤结构。土壤颗粒在土壤中排列组合的形式无限多,土壤结构也就无限多。

每一种土壤结构都有确定的反映土壤理化性质的一系列土壤结构参数。应用野外田间取样,化验室化验获得的土粒密度、土壤容重、颗粒大小和百分含量、土壤孔隙度数据,经过确定的计算程序可以获得土壤结构一系列参数,如土壤中单粒的数量、土壤中团粒的数量和类型、孔隙形式和分布比例、土壤颗粒大小与孔隙大小的数量关系、该种土壤结构土壤孔隙度的最大值、该种土壤结构中大土粒形成的孔隙被小土粒充填的数量、该种土壤渗透率以及土壤渗透率变化范围等。

土壤结构参数是可以定量分析的,我们系统介绍了分析方法。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348133-791938.html

上一篇:水土流失的治理
下一篇:土壤孔隙度概念
收藏 IP: 125.34.147.*| 热度|

1 陈楷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9 19: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