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m939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sm9393

博文

探讨佛经中的时空观---兼议伽莫夫的科普著作中的时空

已有 8440 次阅读 2021-7-15 21:08 |个人分类:文化|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探讨佛经中的时空观

Explore the concept of time and space in Buddhist sutras

------兼议伽莫夫的科普著作中的时空

都世民

摘要:本文以G·伽莫夫的科普著作“从一到无穷大”为蓝本,以对比的方法进行讨论。首先讨论佛经中的数字、大数、最大数字、小数字、最小数字。本文主要讨论佛教的时空观,先讨论时空观源自心目,然后依次讨论佛经中的空间佛经中的时间佛经中的时空观。并关联科学探索中相关问题一并进行探讨。

关键词:佛经,[美]G伽莫夫,科普,心目时空观


引言

如何以科普的形式叙述科学的道理,G·伽莫夫的科普著作“从一到无穷大”, 以科普的方式,做了一个好示范。全书分4部分,数字、时空和爱因斯坦、宏观世界、微观世界。书的题目,是数字从一到无穷大。那么这4个部分是不是都与数字有关?是不是都在一到无穷大之间呢?为什么不是从0到无穷大?而这些数字与科学是什么关联?通过数字怎样体现跨时代科学?这本书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引人思考!

笔者也以这种方式讨论中国佛经有没有科学内涵?过去曾经有一种误解,认为佛经就是迷信。现在我们从佛经的文化角度去研究时空,看看时空与科学有没有关联过去有一种研究科学的方法,是寻找科学这两个字出现在何时何地,这两个字怎么界定?世界各国的百科全书对科学的定义,名家对科学相关内容的定义,夲文不以这种方法讨论一直以来一些海归专家、学者提出這方面的问题,他们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科学。另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西方的科学是起源于古希腊,与中国无关。笔者思考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怎么可能没有科学的源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本文就这些有关问题进行探讨。G·伽莫夫的科普著作曾“被认为是风靡全球的科普经典,跨世纪的科学启蒙,有名家写的序言,还有读者感言,有人还认为此书是“神”书。故此本文以这本书为蓝本,用对比的方法进行中国古代佛经有没有科学的相关讨论。

佛经中的数字

伽莫夫的科普著作开篇讲大,讲述了数的发明、演变;大数的表示法;最大数的意义。数的发明就追溯到古代,作者认为数最早是印度的数学家发明的,时间不到2000年。伽莫夫认为,古代最大的数字不超过几千,再大的数就认为是“不计其数”。作者又进一步说明阿基米德想出的最大数字的符号表示法,用无穷大(表示沙子的数目之多。

伽莫夫的科普著作为什么缺少中国元素?无论哪个章节都是如此。其实早在中国殷商时期(公元前1400——公元前1100年)挖掘的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13种计数单字。从"""三万",其中已经蕴含了十进制的规则。

中国佛经中的大数字,不仅超过萬,有百億、千億、萬億,甚至有千億。中国佛经形容很大的数字,同样以沙、恆河数为基数,来表示巨大的空间和长远的时间,说明最大的数。中国佛经没有像无穷大符号这样的无意义、无运算、无可比性的说法。

佛经中的最大数。《妙法莲花经》第七品云:“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种,恰似有人磨以为墨,过于东方千国土乃下一点,大如微尘,又过千国土复下一点,于是展转近地种墨,于汝等意云何,是诸国土,若算师,若算师弟子,能得边际,知其数否?”这就是佛经中所说的不知其数,也就是最大数。

中国的最大数字单位比億还大的数字有:兆、京、垓、秭、穰、沟、涧、正、载、极、恒河沙、阿僧祇、那由他、不可思议、无量大数。萬以下是十进制,萬以上则为萬进制,即萬萬为,萬为兆、萬京为垓。中国的小数有:分、厘、毛、糸、忽、微、纤、沙、尘、埃、渺、漠、模糊、逡巡、须臾、瞬息、弹指、刹那、六德、虚空、清净、阿赖耶、阿摩罗、涅盘寂静。这些大小数佛经中较为常见。更确切的说,佛经中的的分别,更为细致,是前无古人,而且不是在一到无穷大之间,超出这个范围。

佛经的时空观源于心目

古代的中国,没有望远镜,更没有射电望远镜,也没有显微镜佛经中的数字包括大数、最大数、小数、最小数、负数是用什么方法计数的呢?笔者思考佛经是用五眼功能计数

何谓五眼功能

《金刚经》第十八品一体同观指出,佛有五眼,包括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肉眼是指人体肉身的眼睛,仿佛以此肉眼,分明照见色境。根据《大智度论》卷33载,能清澈照見近处景物远处则否;在照见眼前景物时,无法照见背后者;能照见外在者,无法照见内在者;白昼时能照见诸物,黑夜中却无法看到。

天眼是天趣之。《大乘义章》二十本云:天趣之故名。《无量寿经》云:“天通达无量、无限。”天眼有两种,一种从根(果报)得,另一种从修(修道)得。天眼能越过肉眼不可见的障碍。

慧眼是智慧之眼,是声闻、缘觉两乘圣人所具有。了知诸法平等、性空智慧,故称慧眼。慧眼不见有为法,不见无为法。

法眼指彻见佛法正理的智慧眼,为大乘菩萨所具有。能见一切法实相,彻知众生各种因缘差别。

佛眼是佛所独有,能照破诸法实相,以慈心观察众生,乃至无事不见,无事不知、无事不闻、闻见互用,无所思维,一切皆见

《楞严经》云“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之心目所在,这不能得降伏尘劳”。佛又对阿难说了一番话,“心不在身体内,不在身体外,也不在根尘的中”。难道无心吗?佛用比喻的方法对阿难说,“自始至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识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如今科学探索也离不开心目,但是脑科学认为,是大脑主宰人体小宇宙,轰轰烈烈的搞了脑计划,认为脑研究是终极研究,不承认有心,也不研究灵魂的存在。认为计数都是来自于大脑,把大脑看成电脑。把人的棋术也看成了电脑的计算,因为阿尔法狗战胜了国际围棋冠军,以此证明。到底人的行为、行事是不是计算?是不是与心目无关?

·星云大师把心的空间,看成心内空间和心外空间,心外空间指人的外在环境,心内空间比心外空间还要大。

·古人云,“宰相肚里能撑船”。佛教中也有:“微尘容虚空”“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一微尘可以容纳一切佛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这都表明空量的大小可以兼容这是佛教所特有的空间思维。说明大小无碍。《楞严经》云“佛告阿难:一切世间大小内外诸所事业各属前尘,不应说言见有舒缩”。世界上一切事物不分大小、内外,不同性质,都属于外尘幻影,不应该说,观見有伸缩。

譬如我们的一只眼睛视网膜上有一亿多感光细胞一个计算机硬盘,可以储藏3000GB的数字信息 一克 DNA 可存储 2.15 亿 GB 数据。这都是芥子纳须弥的证明。这是佛教所说的觉悟之后内心空间的客观性和超越性的认知。

佛经中的时空观

公元前二世纪《淮南子》一书上下四方谓之宇、往古来今谓之宙。宇,即是上下四方的空间;宙,即是过去未来的时间。

1经中的不同时空

在三部经中的叙述,有所不同笔者思考有几个层面,《金刚经》阐述娑婆世界;《地藏菩萨本愿经》阐述地狱层面;《妙法莲花经》阐述虚空中的世界。这三个不同层面的时空表示法有所不同。

2娑婆世界的三界

《楞严经》云“从佛转纶,妙堪遗嘱,严净毗尼,弘范三界”。佛教把娑婆世界,分为三界,也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遍一切空间。根据等经记载,欲界是具有情欲、食欲,所居住的世界,善有自在天,终有人界至四大洲,下有无间地狱等二十八处,涵盖了地狱饿鬼畜生人五道生存的器世间。色界位于欲界之上,这是离开食欲、淫欲的众生所居住的地方。无色界是在色界之上,此界无一物质的物,此界从“空无边处天,到非想非非想处天,共计四天。

3三界的空间范围是三千大千世界

也就是大千世界。《楞严经》云“世”即迁流之义,即在时间上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迁流;“界”指方位,空间上有東西南北上下十方等方位场所之意。在古印度,认为宇宙是以须弥山为中心,加上围绕其四方之九山八海、四洲及日月,合为一个单位,称为一世界;合一千个一世界,为一小千世界;合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合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三界的空间有无数个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

·娑婆世界众生有十种生命,有生死轮回,空间表示法是三千大千世界,可以碎为微尘,以恒河沙数表示这个世界的无边无际。时间为日、月、季、年、岁、生。表示周而复始。具体在历法中有所表现,阴历节气与天气、农时有关,还与婚、丧、嫁、娶、拜祖先有关。农历和阴历表示时空合一、天人合一、阴阳合一的时空关系。佛教依《时轮金剐》的推算法,每次日食、月食都算得分秒不差。

·地狱层面空间表示法,在三海之内,间距用“由旬”表示,有大小不同,数量众多。在有限空间的地狱,高度与其范围大小,用里表示,时间用劫表示。地域层面与娑婆世界在空间上有关联。婆罗门女一日一夜即可到达地狱。但众生不可到达,时间上用轮回链接了这之间的关系。

·虚空层面也就是佛的世界,时隐吋现,有光时则显现,光灭也就是涅槃。时间的间距为劫,佛的国土无边无际,佛的寿命各有不同,从1~无量阿尊祇劫。虚空中的世界有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佛出世与涅磐时间都用劫表示。《地藏菩萨本愿经》云“百千万亿不可思,不可議,不可量,不可说,无量阿僧祇世界”;“百千万億恒河无數恒河沙劫,有佛出世”。佛的出现是莲花生,菩萨出现是化生。众生无法到达虚空层面,无法了解佛的世界。佛的世界有各种的佛光、微妙音、6种震动,可以照亮娑婆世界和地狱,佛光不同于日月光,佛的头顶发出的光,是毫相光;还有胸光、身光、眉间光、脸光、手指光,各有不同。

20210715-3.jpg

佛经中所说的,佛世界和地狱,人类无法到达,无法证明其存在。尽管现在科学在探索外星人,宇宙飞船已经到达月球和火星,能否找到外星人?与佛经所说的虚空世界有没有相同之处?尚不可知。

4星云大师讲述时间和空间

他认为佛教的时间观念也是非常复杂精密的体系佛教讲一次“成住坏空”叫做一大劫,大劫里面还有若干中劫和小劫说小时量的单位为剎那,这是便于体察心念的生灭;说大时量的单位为大劫,这是便于说明物界成坏的相续。在佛教里,剎那是最短暂的时间单位,以现在的时间计算,大约等于七十五分之一秒。所谓“少壮一弹指,六十三剎那”,可见剎那的短暂。经论有种种不同的说法。在《大毗婆沙论》卷一三六云,一昼夜有648000剎那。《俱舍论》卷十二云:剎那为0.013佛教在时间上讲过去、现在、未来,但是,佛教不只重视现世生活,甚至当下一念佛教对时间的精细分别如同科学对01的细分一样佛经中不仅有小数,也有大数和最大数。

佛教发源于印度,因此中国佛经文化相沿劫成为佛教计时的最大单位。劫分小劫、中劫、大劫。根据佛经记载:从人寿十岁算起,每过一百年增加一岁,加到八万岁;然后再从八万岁,每隔一百年减一岁,减到十岁,叫做一小劫。一小劫相当于八万四千年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八十中劫为一大劫。星云大师把时空分开细致讲述

5笔者思考佛经中的时空表示方法是时空合一

《地藏菩萨本愿经》云:“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草木叢林,稻麻竹葦,山石微塵,一物一數,作一恒河,一恒河沙,一沙一界,一界之内,一塵一劫,一劫之内,所積塵數,盡充為劫”。这种表示法是时空合一,而且时间数量无穷大。星云大师认为,佛经以譬喻来说劫。根据《大藏一览集》卷六所载,列举以下五种譬喻:草木喻、沙细喻、芥子喻、碎尘喻、拂石喻。从《地藏经》所说的,佛陀用方便法门,采用的比喻不止这五种。

6)时间是对运动和变化的量度。古人把日出日没,当作1现代人把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所需的时间定义为一年,把地球自转一圈所需的时间定义为一天。再把一天24等分,每一份定义为一小时。继续等分下去,可以得到一分钟和一秒钟的时间概念。我们生存的这个宇宙,大到天体、星系,小到原子、分子,无不处在不停歇的运动当中。为了描述和量度这些运动,时间概念自然应运而生。

现在的天文学所用的光年,一般是用来量度很远的距离,如太阳跟另一恒星的距离。光年不是时间单位。在天文学,秒差距是另一个常用的距离单位,1秒差距=3.26光年。光年字面意思指:光在宇宙真空中沿直线经过一年时间的距离,为9,460‘7304’7258‘0800。是否可以看成虚空中的世界时空表示法,人有时空合一的含义。

7)时空概念难解之谜。中有一沙一界一塵一劫“微尘容虚空”“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一微尘可以容纳一切佛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这些说法,表明空间大小没有界限,实际上这也是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之间的关系。佛经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不分大小、内外,不同性质,都属于外尘幻影,不应该说,观見有伸缩。如今科技界的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之间的不兼容,实际上也是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之间关系不清楚,现在已有的理论,例如同步科学理论、自组织理论、多层面的神经网络理论,都不能很好的解释宏观与微观之间的关系。这难解之谜,如何破解? 按照的说法,佛陀有五眼功能,人类只有肉眼,如今虽然在探索天眼问题,至今未果。笔者思考,按照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以眼见为实,很难破解。如今的神经网络实际上是虚拟的,因为用电极接到电脑里,观测细胞的神经元放电,这种方法并不代表细胞之间的实际链接方式。如果通过解剖的方法,要把大脑的所有细胞显示出来,按现在的技术,几乎不可能,在这过程中细胞有生死问题,即使给出了这个连接图形,也不是实际动态的,何况有可能存在光和电磁波,如果这种连接方式存在,应该如何破解?

总结要点

1公元前二世纪《淮南子》一书上下四方谓之宇、往古来今谓之宙。宇,是上下四方的空间;宙,是过去未来的时间。时间只是对运动和变化的量度。古代是从日出日没感知。如今以地球自转一圈所需的时间定义为一

时空问题是科学范畴,从古至今,很多方面都离不开时空,例如绘画、雕刻、塑像、语言文字、诗词、对联、建筑、农作、织物、寺庙、宝塔、佛经等都有不同的时空表达方式。

2)有专家分析认为,古代的时空观来源于实践,這包括人们在生活实践、农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然而在实践中怎么感知的呢?就没有答案了。笔者思考在佛经中就认为来自于心目。没有大脑和神经纤维。

3)伽莫夫的科普著作认为,古代最大的数是萬,而且源自于印度的数学家。而中国的文字记载,中国古代的最大数比億还要大很多。不仅超过萬,有百億、千億、萬億,甚至有千億。佛经中的不是在一到无穷大之间,超出这个范围。

4)伽莫夫的著作的书名是从一到无穷大,从他整个书的各个章节来看,有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如果宏观层面是从一到无穷大,那么微观层面就会比1小,也就是说这本书的书名和内容不完全匹配。从第1章讲的数本身有小数,这也超出了书名的含义。实际上这本书对宏观与微观的关系,没有阐述清楚。而现在的科学探索,已经提出的同歩科学理论、自组织理论、物理学的几个力统一理论、多层次的神经网络理论、复杂非线性理论,都不能很好地解决宏观与微观的关系。利用坐标系也无法解释宏观与微观的关系。

5)伽莫夫的科普著作讲述了坐标系,坐标系的原点应该是零不是1。这坐标原点是一个毫米,还是一个微尘,也就是说,笛卡尔的坐标系来说明宏观与微观的关系是不合适的,这也与书名不匹配。

6)伽莫夫的科普著作讲述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前者是宏观层面,后者是微观层面,两者是不兼容,互相矛盾。科学家为了解决这个矛盾,试图创立量子引力理论。

佛经对宏观层面的认知是心外世界,对微观层面的认知是内心世界。心外世界是来自心目。

众生的眼睛是看不见内心,也就是说对于众生而言,这两者之间是不通达的,只有开天眼方能通达。由此看来,相对论和量子理论是不可能统一的。

7)在中国知网有人认为,佛经中的时空是幻觉。实际上,佛经中娑婆世界的时空是时空合一、天人合一、阴阳合一的关系。不是幻觉。

8)佛经中的一沙一界,已被科学探索证明

9)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不是真无,真空不空,也已被科学探索证明

10)“芥子纳须弥“微尘容虚空”、“宰相肚里能撑船”、“一微尘可以容纳一切佛剎”,这是佛教所说的觉悟之后对内心空间的客观性和超越性的认知。

参考资料

1][美]G伽莫夫,“从一到无穷大”,[M],科学出版社出版,20191月。

2][英]吉姆·巴戈特,“量子空间”,中信出版集团出版,201911月。

3 楊冬梅编著,“开悟教典”,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20103月。

4][英]史蒂芬·霍金,“时间简史”,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

5]彭文译注,“金刚经·心经”岳麓书社出版,2013年,1月。

6]南怀瑾著,“金刚经说什么?”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7丛守武不同时空观 观照不同存在”,  2018-03-19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5382037140996673&wfr=spider&for=pc

8]时空观:时间观——空间观——立体思维2019-08-14 12:59:21

https://www.pinshiwen.com/cidian/wendian/20190814220070.html

9透过弹指一挥间,解析佛教的时间观2018-06-06 12:18

https://foxue.qq.com/a/20180606/021520.htm

10傅新毅《佛教中的时间观念》2009-08-12 19:59:36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7616935/

11另类佛学:窥探佛学的智慧,来源:中国知网, 2014-11-09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896084/answer/23032571

12对相对论效应的重新解读,来源:中国知网,

https://foxue.qq.com/a/20180606/021520.htm

13星云大师,佛学苑《佛教的时空观》,2016-09-11

https://rufodao.qq.com/a/20160911/013979_1.ht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896084/answer/814240345?utm_source=wechat_session

14都世民一沙一世界  古今说,来源:科学网2019-12-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339385-1062691.html 
15冯焕珍:佛教的因果观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0043002/

16引力波与佛教的时空观2017-11-09 13:26https://www.sohu.com/a/203291509_466015

17]十法界—佛教的宇宙观、时空观2013-03-08 04:36:24)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f4e3b70101glcp.html

18]中国古代的宇宙时空观2013-12-14

https://wenku.baidu.com/view/ef8f58c74693daef5ef73d5c.html

19]刘文英.中国古代的时空观念[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9.

20都世民,多学科论眼来源:中国知网大诚编客。2019.

https://bianke.cnki.net/Home/Corpus/16422.html

21 郭俊峰主编“天台经典”,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20103月。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339385-1295634.html

上一篇:自动驾驶到底难在哪里???
下一篇:令人不解的“痴呆”老人?!
收藏 IP: 219.237.112.*| 热度|

1 李宏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1: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