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登义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engyigao

博文

漫谈天气预报(四):我在珠峰登山天气预报中的故事与收获

已有 3028 次阅读 2016-3-11 22:35 |个人分类:心得交流|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漫谈天气预报-学点户外探险天气预报(四):

我在珠峰天气预报中的故事与收获

自1966年以来,我先后五次为中国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做天气预报,那就是1966、1975、1980、2003和2008年。其中,1980年春天是中日联合攀登珠穆朗玛峰。下面,我仅仅以2003年和2008年两次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天气预报为例。

       例一、我与人类登上珠峰50周年纪念活动

200351121日,在“纪念人类登上珠峰50年”活动中,中国中央电视台与中国登山协会合作,电视直播了“澳的利2003,站在第三极”的攀登珠峰实况,中国登山队于52122日先后两天登顶成功,世界各国登山队分别于52124日从北坡或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

1.《珠峰气象站》栏目的嘉宾  

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从2002年下半年就开始筹备这一活动。国内登山界和高山科学考察界有关人士先后应邀以不同形式被采访。我是应邀被采访人之一,采访的重点是关于登山天气预报和山地环境气象学有关的知识和故事。采访以后,中央电视台制作了叁个科教片在直播过程中插播:一个是《珠峰的背风波动,一个是珠峰北坡大风与地形的狭管效应,另一个是关于确定登顶日期与珠峰天气预报

2003年特殊的“非典”(照片15)条件下,在某些特殊原因的促合下,我被迫应邀作为一名嘉宾与节目主持人王小丫女士共同负责珠峰气象站》栏(照片16),每天在中央电视台进行实况天气预测15天的珠峰登山天气,并适时介绍有关攀登珠峰的天气气候知识。

照片15.  2003428日,北京“非典”时期的王府井大街,行人寥寥可数

照片16.  2003511日,我与主持人王小丫女士在《珠峰气象站》栏目中

 

中央电视台直播期间,在珠峰北坡大本营,中国登山队王勇峰为攀登总队长,西藏登山学校校长尼玛次仁为副队长,中国登山协会常务副主席李致新也到现场,任总指挥。李致新和王勇峰是中国登山界的年轻一代精英,他们二人曾登上了世界七大洲的最高峰。这次纪念活动由他们二人现场指挥应该说是非常胜任的。

2.大本营更改登顶计划  

按照中国登山队的传统登山方案,中国登山队在取得7790m的适应性后,返回大本营,等待正式登顶的天气时机。中国登山队前线指挥部参照国外(瑞士与英国气象局)的天气预报,认为在51718日会出现登顶好天,决定改变原订51825日的攀登计划为51118日攀登珠峰。中国登山队队员分为两组,分别于511日和12日从大本营出发,计划两组队员先后于51718日登顶。

为此,从511日起,我每天1012时在中央电视台第10演播室参加在北京的直播节目。在此期间,同时被邀请的嘉宾还有中国登山队现任队长马欣祥博士,前任和现任中国登山队教练刘连满、次落,高山生理学家宁学寒教授(1975年中国科学院珠峰登山科学考察队队员),北京大学山鹰社第一任社长曹俊等(照片 17)

照片17.  应邀参加直播的嘉宾还有宁学寒教授(左1)、北大山鹰社社长曹俊(右1)、孙海英夫妇(中)等

 

511日,尼玛次仁率领第一组队员离开大本营,到达6000m营地。是日,大本营风和日丽,从珠峰顶部的风吹雪和旗云状态来看,珠峰顶附近的风速不大,在67级左右,是宜于登顶的天气。

        3.难忘的第一天实况天气预报

由于这段时间正好是北京“非典”流行期间,我没有条件提前一天去中国气象局与同仁们讨论珠峰登山天气预报,给我的《珠峰气象站》栏目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511日,上午九点前,我来到中央电视台第10演播室。出于好奇,我为正在化妆的主持人王小丫女士拍照,一不小心,由于特大的镜子把我也装进了照片中(照片18)。

照片18.  511日,我第一次走进央视第10演播室,

我好奇地拍摄主持人王小丫女士化妆,一不小心,我也在大镜子里了

 

其时,中国气象局通过电子邮件提供了59日制作的48120小时的500百帕上的欧亚环流形势数值预报图4幅、569日的500百帕欧亚天气形势实况图4幅和从我国风云二号卫星获得的欧亚地区卫星云图4幅,作为珠峰气象站预测未来珠峰登山天气的主要参考资料。

是日,在《珠峰气象站节目中,王小丫女士首先告诉我,“根据瑞士气象局的天气预报,51618日有宜于登顶的好天气,您看如何?”

我根据中国气象局的数值环流形势预报图,评述了51114日的珠峰天气变化,认为未来13天的珠峰天气是宜于登顶的好天,但提出,根据中国气象局59日制作的500百帕上120小时环流形势预报图可见,位于东经60度的大低压中心可能于516日起影响珠峰地区,51618日的天气可能不宜于登顶。

与此同时,应主持人王小丫女士的提问,我介绍了珠峰北坡宜于登顶好天气的标准主要是89千米高度的风速要小于20m/s,晴天或微量降水。并指出,刚离开大本营,珠峰天气这样好,并不是好的兆头,因为历年5月珠峰的登顶好天气时段每次只有35天许;登山者需要在89千米时为好天气。

51618日是否为登顶好天气,这是一个悬念。

主持人王小丫女士听了我的“悬念”后,非常高兴,机灵地即时做了广告:“高教授说了,51618日是否有宜于登顶的好天气,还是一个谜,因此,希望大家继续关注我们的《珠峰气象站》栏目。”

5月11日晚,家中正在晚餐时,我接到老师叶笃正先生的电话,令我难忘。

我刚刚拿起电话筒,对方就严肃地质问我:“谁让你到中央电视台去实况天气预报?明天你就给我回来!”

我听出来了,老师叶笃正先生很生气。我知道老师很少看电视,奇怪地问:“您怎么知道呢?”

照片19. 1998年8月1日,我为老师陶诗言(左)先生八十华诞拍照留念

 

“陶先生告诉我的”叶师直率地说。

我明白了,两位老师都反对我到中央电视台做实况天气预报。陶诗言老师是我国天气预报的权威,喜欢收看天气预报,此时又不能够去上班,自然更有可能在家收看电视节目了(照片19)。

我诚实地把我被“逼上梁山”做实况天气预报的过程向老师汇报了。老师听完我的汇报后,无可奈何地说“你好自为之吧!”

这一句“好自为之”蕴涵着多少感情啊:一旦这没有把握的实况天气预报错误了,那将给登山界带来什么影响,给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带来什么影响……

两位老师的严肃批评让我清醒:要比较好地做好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天气预报,至少要有珠峰大本营的适时高空风和云系变化资料。

当天晚上,我拨通了西藏定日气象站的电话,向站长要当月1日以来的每天8、9千米的高空风资料。站长爽快地答应了。

第二天,5月12日上午,我向电视台要每天珠峰大本营上空的云系照片,电视台也爽快答应了。

正是两位老师的严肃批评让我去要到了这些资料,帮了我的大忙!

4.“5月1718日没有登顶好天”  

513日,从珠峰登山天气预测来看,这是一个关键日。

西藏定日气象站紧临珠峰大本营(约相隔60千米),研究表明,该站的高空风资料可以代表珠峰大本营高空风情况。

513日,我得到了5112日定日站89千米高空风资料,资料表明(图16),从5812日,已经连续5 天宜于攀登珠峰,未来很有可能转为大风天气。到了电视台演播室后,我又得到了当时珠峰大本营的云照片(照片20),珠峰西北部天空为系统性的密卷云,预示23天内珠峰天气转环,大风来临。参照中国气象局511日提供的120小时数值环流形势预报图,我预报:

“自516日起,对于登顶来说,珠峰天气就不好了。”

“怎么不好?”主持人王小丫急切地问。

“不光是风大,还有雪。看来,51618日的天气对于我们第一组的队员是不照顾的。”我婉转地说。

“高教授,你认为这种天气对登山有多大障碍?”

“是不可能登顶的!”我肯定地说。

“不可能?”王小丫不甘心地问。

“是的”我再次肯定。

“高教授,这种预报的准确率有多高?”王小丫突然换了话题问。

我思索了一下,说:“5天环流形势预报,70%准确率吧!”我回答。

王小丫女士无奈地说:“那么,我就带着一种侥幸的心里,还有30%不准确。我希望这属于30%。”

也许,主持人王小丫女士太相信瑞士气象局预报,我笑着说:“但愿第三女神能给我们第一结组好天气”。

16.  20035131日定日89千米高空风资料

照片20.  2003513日上午,珠峰北坡大本营西北部上空的密卷云

       

5.尼玛次仁队长坚持继续攀登珠峰

然而,由于登山队队长尼玛次仁坚持继续向上攀登,中国登山队前线指挥部王勇峰打算推迟一天,A组于518日登顶,争取与瑞士、新西兰等国的登山队联合登顶。当天,A组在6500m营地休整,B组从6000m到达6500m营地。

514日上午,A组向7028m营地前进。

其时,在珠峰大本营可见满天均有系统云系:在大本营西北侧天空,可见密卷云(高云);在珠峰南侧天空,除昨天已见到的密卷云外,还可见到高积云(中云),说明副热带西风带上的低压槽已逐渐向珠峰移近。我预测:“珠峰天气有可能于515日转坏,51618日很难有宜于登顶的好天。”瑞士登山队从瑞士气象局得到的预报是“51718日有短暂的登顶好天”。

我和瑞士气象局的预报完全相反,只有以天气实况来验证了。

6.天气实况证实“5月1618日不宜登顶”  

515日,对登山行动而言,是关键日。

昨晚,7028m营地风很大,阵风89级,A组女队员梁群的帐篷被刮破,只好暂时搬到陈骏驰的帐篷中过夜;A组队长尼玛次仁雄心勃勃,打算改变原登山日程,希望于明天515日直达8300m营地,516日登顶。

中国登山队前线指挥王勇峰苦口婆心,力劝尼玛次仁队长不要改变计划,经过反复数次交流后,尼玛终于说了“接受,接受”。此时,王勇峰激动地说:“谢谢你,谢谢尼玛校长!”声音抽泣,热泪盈眶。足见说服工作之难度。

在珠峰大本营的总指挥李致新常务副主席也不同意尼玛的意见。

15日早晨,7028m营地的大风不停,并可见7790m营地的帐篷有的已被大风刮破。山上山下进一步沟通后,鉴于风大,A组决定下撤到6500m营地待命,B组原地不动。至此表明,“第三女神”没有批准“51718日登顶”的计划。中国登山队将攀登计划更改为:A组于518日从6500m出发,预计521日登顶;B519日出发,522日登顶。

更改后的计划与最初的计划(51825日攀登珠峰)比较接近,也可以说是“否定之否定”吧。

516日上午,在《珠峰气象站》栏目中,根据中国气象局514日提供的48120小时500hpa数值预报图,我预测“有望在521日之后出现宜于登顶的好天气”。是日,队员们在6500m营地休整待命。

7.“为什么你的预告与瑞士的不同?”  

516日,主持人刘建宏和王小丫(照片21)转达了网友向我提的问题:1.为什么你的天气预告与瑞士的预告不同,你是根据什么做出天气预告的?2.珠峰天气坏到什么程度就不能登顶?

照片21.  主持人刘建宏(左)、王小丫女士与我合影留念

 

我回答说:“我先回答第二个问题。这个问题比较容易回答。根据登山家的长期实践和对珠峰地区长期气象资料分析结果,我们得出,在北坡,在45月,89千米高度的风速大于20m/s(8级风),不能登顶;在南坡,45月,日降水量大于5毫米,不能登顶。”“可见,北坡登顶主要是要风小,南坡登顶主要是降水要小。”我进一步说,“第一个问题比较难回答。说实话,制作珠峰57天登山天气预报,各家很难一致,因为它是超中期(35)天气预报,这种预报目前还没有比较充分的物理依据,属于统计与经验相结合的预报。我的主要预测依据是:a.根据定日气象站提供的定日高空风适时资料5812五天已是宜于登顶好天,好天气很难延续到51718日:16年中仅有一次登顶好天气时段为9天;因此我判断51718日没有登顶好天。b.感谢中国气象局提供了比较正确的数值环流形势预告,加上我过去曾分析研究过在珠峰地区出现宜于和不宜于登顶天气的不同环流形势,所以,我根据中国气象局的环流形势预报图,加重了我第一个预报依据的分量。”c.513日起,根据电视画面传回来的珠峰地区的云的演变实况,根据自己关于“珠峰云与天气系统”的论文结论,云的演变实况证实了上述预报思路,强化了我的预报结论。

517日,队员们在6500m休整待命。

        8.“5月2124日宜于登顶”  

518日,根据中国气象局提供的5天环流形势预报图(图17),我预测,在52124日,天气宜于登顶。下午,A组队员从6500m出发,于下午6点左右到7028m。到达时,风速较大,阵风达7-8级。

17. 中国气象局518日预报的521500百帕大气环流形势图

 

519日早晨10时许,7028m的风速很小,A组队员通过74007600m时的风速仅45级左右,是难得的好天气。高山摄像人员给我们展示了珠峰北坡海拔7000m以上的雄伟景观:在银白的冰雪陡坡上,点缀着排列整齐的、身着红黄蓝色登山服的队员们在缓慢地向上攀登,在登山险途中,早已被夏尔巴人架设好了的攀登绳索把这些色彩斑斓的移动点联系在一条线上,组成了纪念人类登上珠峰50年的国际阵线。在攀登途中,业余登山队员们从容地接受记者采访,潇洒地向观众挥手致意,让人们目睹了攀登珠峰的“国际体育比赛”节目。这使我想起了登山界前辈们一句话,“登山是没有观众的体育比赛项目”,而今,真是“与世俱进”了,登山也成为有观众的体育比赛项目了。

520日晨,A组在7790m营地,风速较大,67级。从今天08点的高空天气形势图可知,今天89千米的风速在7级左右。10时许,A组队员从7790m出发,当天下午全组顺利到达8300m营地。

11点后,可见峰顶附近有5名队员在向峰顶攀登,那是日本、美国的登山队员。中央电视台用大本营的70倍摄像镜头连续向我们展示登山队员逐渐登上顶峰的过程。这几位登山家没有想到,他们登上顶峰的过程是由中国中央电视台帮他们向世人直播的,因为他们是人类纪念登上珠峰50年活动的第一批登顶者,是这次国际纪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需知,在珠峰南北两侧正有数十个国家的1000多名登山爱好者都在翘首观望呢!其时,峰顶风速约为6级左右。

9.世人目睹中国人登顶成功  

521日,今天是A组队员登顶的日子,中央电视台实况转播提前于9时开始。815分,我来到第10演播室,但见化妆室“人山人海”,突然热闹了起来,好些有名的主持人正在等待化妆。每天,在嘉宾中我总是第一个化妆,化妆师和我已很熟悉;今天化妆时,在我的右侧是名演员孙海英夫妇,左侧是主持人朱军……我心里纳闷,“干吗今天这么热闹啊?”原来,孙海英夫妇是今天的嘉宾,朱军等知名主持人是今天与观众热线电话联系者(照片22)。当我们同坐在嘉宾席聊天时,得知孙海英先生于1975年春曾作为西藏军区歌舞团的演员到珠峰北坡大本营慰问演出,他说他们“是中国登山队的后援团”。我们回顾1975年在珠峰的往事,颇感亲切,“我们还曾是队友啊”我们有了同感。

照片22.  521日上午,众多的主持人来到演播室为我国登山队登顶助威

 

上午,珠峰北坡大本营被云雾遮蔽,给实况转播带来极大困难。主持人刘建宏问我“雾会不会散”?我从电视台传过来的大本营画面中可见,珠峰被云和雾遮蔽。“随着太阳升起,雾会逐渐散去”我想,“但云是否会散,没有把握。”我略加思索后说:“雾很快会散去”,停了一会,补充说:“从下面看,珠峰被云遮蔽;但在峰顶上看,不会有云;我们队员登顶时,大家会看到从山上传来的画面。”王小丫高兴地说:“高教授说了,在顶峰上不会有云,到时我们都会看到登顶的实况。”

据大本营节目主持人李小萌说,凌晨3时许,A组队员离开了8300m营地,向着顶峰前进。在A组队员向顶峰攀登的过程中,高山摄像师将适时地向世人展示攀登顶峰中的重要过程。9时半许,山上传下来画面,A组队员尼玛、陈骏驰和梁群等到达第二台阶下。我们紧张地目睹队员们缓慢通过第二台阶的情景。此时,在第二台阶处,仍有云彩不时移过,阵风卷起雪花,扑打在第二台阶的“中国梯”上,更增加了通过第二台阶的难度。持续了近一小时,还没有一个队员爬上第二台阶。我仔细观看架设“中国梯”处的地形,那1975年春天登山英雄索南罗布他们架设“中国梯”的情景和1960年春天登山前辈王富洲他们搭人梯通过第二台阶的故事又浮现在我的眼前。1975年春我在大本营为登山队作天气预告。我记得,索南罗布他们是用41.1m长的金属梯连结起来架设在第二台阶上的。据索南罗布讲,他发现1960年春屈银华他们固定在第二台阶的第二根冰锥还在,他们架设“中国梯”的固定锥之一就是利用了这根冰锥。想到这些,“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名言立刻和实况转播的场面紧紧联系起来:没有19601975年中国登山界前辈的奋斗怎么会有今天的“中国梯”呢!?

大约在11点后,从报话机传来信息得知,A组队员正在向顶峰前进,但画面还没有传回来。大家耐心地等待着。其间,大本营节目主持人李小萌请李致新副主席介绍珠峰顶的情况。李致新说:“顶峰上全是冰雪。在顶峰上可容纳10人左右,峰顶是一个长条形,有点倾斜,大约宽23m,长约78m。”

1140分,A组队员5人开始登顶。果然,正如我所预测,峰顶上没有云。高山摄像师不辱使命,架好微波发射天线后,传回来了清晰的画面。尼玛在峰顶激动地对王勇峰说:“我们哥儿俩今后要更好地合作”。从传回来的画面看,峰顶风速为45级,阵风56级。登顶队员们先后在峰顶展开了五星红旗,中国人在世界人民面前站在了地球第三极;据说,每个队员都带了一幅五星红旗。大约过了1个小时以后,陈骏驰、梁群先后登顶(照片23)。

照片23.  521日,我在演播室的后面拍摄到陈骏驰登上珠峰顶峰的照片

 

登顶成功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03521日致电祝贺。电报全文如下。

2003中国珠峰登山队:

在人类登上珠穆朗玛峰50周年之际,2003中国珠峰登山队今天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登山队全体队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

在这次攀登珠峰过程中,登山队全体队员发扬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奋斗精神,使五星红旗再次在世界最高峰上迎风飘扬。你们的这一壮举,为祖国争得了荣誉,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为夺取抗击非典和促进发展双胜利而奋斗的勇气和信心。你们的英勇行动再一次证明,在伟大的中国人民面前,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战胜不了的风险。

希望你们保持荣誉,再接再厉,不断创造新的成绩。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

                               2003年5月21日

 

例二、我与奥运圣火在珠峰顶传递渊源

2003年5月11~21日,我在中央电视台《珠峰气象站》栏目中实况天气预报后,引起中国气象局和中国登山队的关注,上述两个单位联合聘任我为2008年奥运圣火在珠峰传递的气象顾问。

所谓珠穆朗玛峰天气预报的气象顾问,就是在2008年初,我给要去珠峰大本营做天气预报的工作人员讲了三堂有关珠穆朗玛峰登山天气预报的课,把我撰写的《中国山地环境气象学》专著送给他们。

2008年春天,在珠峰大本营指挥的中国登山队副队长张江援是我1975年珠峰科学考察中的学生,他分管珠峰大本营的气象预报和后勤保障工作。我通过张江援与珠峰大本营保持密切联系。

5月3日晚上,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我看到珠峰大本营下大雪的录像,非常高兴,立即给张江援手机通话,得知大本营下雪近5毫米。据我所知,这是珠峰北坡大本营有气象观测资料以来同期的最大降雪量。我又让张江援请大本营天气预报负责人何工程师通话,了解带来大雪的天气系统,得知是副热带西风槽前的天气(图18)。

我心里有数了:在这个副热带西风槽过境后,珠峰北坡会有一次宜于登顶的小风好天气。我把这个意见告诉何工程师,何工程师同意我的意见。

图18. 2008年5月3日,一次副热带西风槽前带来珠峰北坡大本营大雪的大气环流系统

 

5月5日,登山队员离开第二大本营(6500米营地),背上奥运圣火火种向顶峰前进。

照片24. 5月9日,登山队员登上顶峰,点燃圣火,完成奥运圣火传递

 

5月9日上午,登山队员到达顶峰,取出火种,点燃圣火(照片24)。顺利完成奥运圣火传递。

据说,参加传递的登山队员10多名,但新闻报导是:两名藏族和两名汉族、两名男队员、两名女队员参加了圣火传递。这就意味着:我们藏汉同胞亲如兄弟,我们男女平等!

令人非常兴奋的是,当我国登山队员完成奥运圣火传递后,珠穆朗玛峰上空奇特地出现了日晕现象,人们醒目看见的是在珠穆朗玛峰上空有一弧形彩虹(其实是日晕的外缘,照片25)。、

照片25. 传递圣火完毕,珠峰上空神奇出现日晕,底部显示为弧形彩虹

 

当我看见这幅动人的画面时,我第一个感觉是:中国人在珠穆朗玛峰顶峰传递奥运圣火,不仅符合民意,而且符合天意!

我立刻给张江援发了一条短信,送了一副对联。

上联是:祥云圣火安全传递珠峰顶

下联是:彩虹霞光神奇出现蓝天底

横批是:与天知己

 

结束语:失败是成功之母

坦率地说,我之所以能够在我国登山天气预报中有所成就,我之所以能够被我国登山界誉为“西藏气象的眼睛”、“珠峰登山天气预报的诸葛亮”,我之所以在国外喜欢攀登喜马拉雅山脉的登山家中有一些“粉丝”,除了自己热爱我国登山事业、刻苦钻研、不断实践-认识-再实践外,一开始,陶诗言老师的鼓励支持密不可分。另外,我真真切切地认识到:失败是成功之母!

1966年,是年26岁的我,颇有“初生牛犊不畏虎”的风格。那时,中国登山队气象组需要增加预报人员,诚恳邀请我“客串天气预报”。经过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峰科学考察队领导征求大气物理研究所领导意见批准后,我成为登山气象组一名成员,并兼任气象组副组长。

组长彭光汉分派我负责高空风预报,我欣然接受,并积极准备多种预报工具。

当时,我们预报组四人,由我一人负责高空风预报,其他三人负责降水、温度等天气预报。

1966年4月21日,我根据我的简单预报工具,提出“明天可能高空风加大,不宜于攀登”的预报意见。组长问我,“风力多大?维持多长时间?”我没有把握,老老实实地回答“不知道”。

这样的预报,现在看来,显然通不过。我的预报没有被采纳。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第二天,即,4月22日早晨,张俊岩副队长带领22名登山队员从7600米往8100米营地运送登山物资,突然狂风大作。他们在没有接到我们有关大风的预报情况下,决定下撤。当经过7500~7400米时,这里地形狭窄,风力更大,有两位队员的登山包被大风吹下山,10来名队员冻伤。

回到大本营,有6名队员做了手术,有的截断手指,有的截断足趾,还有人割去鼻尖……

组长彭光汉要求我与他一道去慰问冻伤的队员。我心里害怕,但不得不去。我准备接受受伤队员的批评,甚至责骂。

然而,在我们认真自我批评后,受伤队员没有骂我们。当我们要离开时,一位老队员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希望今后你们的预报做得好一点,让我们少受一点罪”。

一个人没有做好预报带来如此严重的冻伤,没有被批评,更没有被骂,我的年青的心受到很大冲击:我回到帐篷,我偷偷地哭了。当时激动的我,马上提笔给中国科学院登山科学考察队写了“决心书”:决心在我的有生之年,一定要为中国登山事业做出贡献,一定要把珠穆朗玛峰登山天气预报做得更好!

这份决心书在中国科学院的《科学报》摘登了,它成了我后来为我国登山天气预报奋斗的座右铭:几十年来,我认真了解国家登山队员在攀登珠峰时的天气感受,认真观测研究珠穆朗玛峰的天气系统变化与天气预报关系,认真观测记录大气环流变化与珠峰上空云系变化的关系,认真拍照珠峰上空云的变化……

我从在一个预报集体中进行登山天气预报慢慢尝试一个人在大本营做登山天气预报(照片26),从在登山大本营现场天气预报到远在北京做登山天气预报……

照片26. 1984年春,我在南迦巴瓦峰大本营做登上天气预报,

既是预报员、填图员,也是观测员


 

这当中,既有风险,也有快乐……

这当中,既有失败的痛苦,也有成功的喜悦……

只要我们牢记:失败是成功之母。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75197-962076.html

上一篇:漫谈天气预报(三):户外探险天气预报思路与方法
下一篇:今春世纪强寒潮给广东农作物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收藏 IP: 111.132.226.*| 热度|

3 檀成龙 谢平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22: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