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登义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engyigao

博文

登山英雄王富洲与中国科学探险事业源远流长

已有 3809 次阅读 2015-7-20 21:51 |个人分类:心得交流|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王富洲与中国科学探险事业源远流长

我国登山界前辈、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创始人之一、人类首次从珠峰北坡攀登成功的三位英雄之一,王富洲同志,因病于2015年7月18日下午五点许不幸去世,享年八十岁。

照片1.王富洲同志与潘多在一起(1996)

 

王富洲同志不仅仅对我国登山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于我国科学探险事业也功不可没。

1966年,由于珠穆朗玛峰科学考察,特别是参加攀登珠峰气象预报工作,我认识了王富洲同志。1975年春天参加我国攀登珠峰气象预报工作及珠峰科学考察,我们在科学探险方面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

积极支持登山事业与科学考察结合 我国有一个好传统,每次国家登山活动都与我国科学考察紧密结合,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圆满地完成了国家登山任务和国家科学考察研究任务。诸如,1958~1960年的珠峰登山与珠峰科学考察,1964年的希夏邦马峰登山活动与科学考察,1966、1975年的攀登珠峰活动与科学考察。

我参加了1966、1975年的珠峰科学考察与攀登珠峰的气象预报工作,其间,与国家登山队之间的联系就更密切了。

在这两次珠峰登山活动中,王富洲都负责与中国科学院的科学考察联系,一旦科学考察需要国家登山队协助,王富洲同志都想方设法地支持与帮助。例如,1975年,科学考察需要取得从珠峰顶峰到大本营的各种环境样品,都是我与王富洲联系后,由他具体落实任务到人头,取得了从珠峰顶峰到北坳的冰雪和岩石样品;潘多同志在顶峰躺在冰雪面上一个多小时,帮助科学家完成了人类唯一的一份珠峰顶峰心电图资料;在顶峰竖立测量觇标,提供了测绘科学家精确测绘珠峰高程的重要条件……

中国科学探险协会的创始人之一   1988年9月的一天晚上,王富洲同志约我一道拜访中国科学院孙鸿烈副院长,希望在中国科学院下面成立“中国探险家协会”。由于名称与科学无关,没有得到孙鸿烈副院长同意。

离开孙副院长家后,我向王富洲建议,可否将“中国探险家协会”更名为“中国科学探险家协会”,这应该与科学院有关了。王富洲欣然同意。第三天晚上,我们又一道去孙副院长家,汇报成立“中国科学探险家协会”的建议。孙副院长将“中国科学探险家协会”改名为“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当时,孙副院长说:“以科学为目的的探险活动,叫科学探险为好。中国科学探险家毕竟是少数,协会应该面向广大的科学探险工作者。”

1988年10月,在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孙鸿烈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国科学院行文,报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审。

1988年12月30日,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以(1988)国科发科字第847号文,回复中国科学院:“经研究,同意成立中国科学探险协会。”

照片2.王富洲同志(后排右7)在纪念中国科学探险考察50年活动后合影

 

积极引进科学探险活动项目  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于1989年1月21日在北京正式成立以来,早期的一些国际合作项目是王富洲同志引进协会的。诸如,1990年中日热气球飘越珠峰科学探险、1991年中日雅鲁藏布江科学探险等。

这些活动促进了中国科学探险协会的国际合作。


王富洲常务副主席积极领导我国科学探险事业 在王富洲同志离任中国登山协会主席以后,他把更多精力投入了领导我国科学探险活动。1991年的中日雅鲁藏布江科学探险考察,在探险活动结束时,是他亲自去西藏处理有关重要事宜;1996年清洁珠峰科学探险活动,是王富洲政委亲临现场,协调西藏登山协会等单位,共同圆满完成了我国第一次清洁珠峰活动;1998年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探险活动,王富洲政委虽然因为身体关系,不能够一起徒步穿越,但他一直坐阵拉萨,指挥考察队后勤工作,协调西藏有关单位关系,确保安全圆满完成人类首次徒步穿越世界第一大峡谷做出重要贡献……

照片3.王富洲、屈银华、贡布等登山英雄在参加清洁珠峰活动


王富洲同志与高山共存  王富洲同志今天离开了我们,我们应该铭记以他为代表的我国登山家对于我国科学考察事业的贡献,以他为代表的我国登山家对于中国科学探险事业的贡献!

安息吧!王富洲同志与高山共存!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75197-906824.html

上一篇:我爱小区和谐的农家风貌
下一篇:我们也恋荷花:听听蜜蜂、麻雀和黑天鹅的自述吧
收藏 IP: 111.132.226.*| 热度|

6 檀成龙 曹聪 赵建民 董全 杨正瓴 陈昌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5: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