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登义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engyigao

博文

认识珠峰系列之八:攀登珠峰气象预报春秋之一(03年央视直播风雨

已有 4603 次阅读 2015-4-9 10:30 |个人分类:心得交流|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认识珠峰系列之八:攀登珠峰气象预报春秋(1~8)

 

自1966年以来,我多次参加了青藏高原气象科学考察,每次考察几乎都是与中国登山队的攀登活动结合,应中国登山队邀请,我参加了1966、1975、1980年的攀登珠峰气象预报和1984年攀登南迦巴瓦峰的登山气象预报(照片1)。另外,为了纪念人类登上珠峰50周年,我在央视演播室的《珠峰气象站》栏目中,完成了2003年攀登珠峰的气象预报直播(照片2),2008年,作为奥运圣火在珠峰传递的登山气象预报顾问,我在北京与珠峰大本营气象预报组紧密联系,共同完成了奥运圣火传递的气象预报工作(照片3)。

照片1.作者于1975年春在珠峰大本营分析天气图制作攀登珠峰气象预报

照片2.高登义在《珠峰气象站》栏目中与主持人王小丫在一起

照片3.2008年春奥运圣火在珠峰顶峰传播(照片取自百度)

 

在做登山气象预报期间,经历了酸甜苦乐、风风雨雨的磨练,回味无穷。回首往事,苦尽甜来:人类认识大自然规律虽然不易,但不是不可求;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考察研究应该尽可能地与人类实践活动相结合,例如,与人类攀登高峰等活动相结合(照片4),也就是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科学研究道路。

照片4.我国登山队员在向珠峰顶峰攀登

 

鉴于此,我的“认识珠峰之八”分为八部分:一,从2003年在CCTV做《珠峰气象站》栏目嘉宾说起;二,2008年奥运圣火在珠峰传递与登山天气预报;三,第一次尝试登山天气预报的经验较训;四,1975年登山天气预报中的风风雨雨;五,1980年的珠峰科学考察与登山天气顾问;六,攀登南迦巴瓦峰的气象预报故事:“珠峰登山天气预报诸葛亮”和“青藏高原气象眼睛”的由来;七,1990年中日联合热气球飘飞珠峰中的天气预报;八,回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科学考察研究道路:攀登珠峰的气象条件和预报。

人到晚年,愿与更多的朋友分享,也衷心希望朋友们不吝赐教。

 

攀登珠峰气象预报春秋之一:从2003年在CCTV做《珠峰气象站》栏目嘉宾说起

2002年12月,为纪念人类登上珠峰50周年,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登山队拟于2003年5月18~25日完成攀登珠峰的纪念活动,并由中央电视台同期进行现场直播。

在珠峰地区进行登山现场直播最早于1988年中、日、尼三国联合南北同时攀登珠峰时实施,但只在顶峰进行20分钟直播。中央电视台进行全程现场直播,确是一个创举。

谢绝《珠峰气象站》栏目的嘉宾邀请  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从2002年下半年就开始筹备这一活动。国内登山界和高山科学考察界有关人士先后应邀以不同形式被采访。我是应邀被采访人之一,采访的重点是关于登山天气预报和山地环境气象学有关的知识和故事。采访以后,中央电视台制作了叁个科教片在直播过程中插播:即,“珠峰的背风波动与人类活动”、“珠峰北坡大风与地形的狭管效应”和“确定登顶日期与珠峰天气预报”。

2002年12月,央视提出,在做《珠峰气象站》栏目嘉宾期间,我除了适时介绍珠峰气象知识外,还要增加“未来1~5天的登山天气预报”。

后者让我非常为难。一者,在全国如此多的气象工作者中,央视请我做此事,那是看得起我,我应该高兴;然而,天气预报是科学工作,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天气预报,一定是提前一天经过正规的天气预报会商规则,形成预报结论,然后再交电视台或无线广播台发布。没有现场天气预报直播的先例。

思考再三,我决定谢绝。

当然,谢绝要有充分的理由。我不愿意说我“办不到”,怕丢“面子”。我找到了一个合适的理由:恰巧在2003年5月,我要与挪威5位科学家去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考察,没有时间参加。这个理由很充分,央视同意了,但请求我推荐一位专家代替。

经过努力,我的朋友、西藏气象局很有珠峰天气预报经验的李忠高工(照片5、6)同意了。我十分感谢李忠朋友“拔刀相助”。

照片5.作者(中)和李忠(左)、小戴(右)1975在珠峰大本营

照片6.李忠于1975年春在珠峰大本营分析天气图制作天气预报

 

人算不如天算  2003年3月,中央宣布,北京发现“非典”。我的麻烦来了。原来准备5月来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挪威朋友告诉我“不能够来了”,李忠朋友也电告我不能够进京了。

央视又来找我,“高教授,你看这个情况,还得请你出山啊!”

人有“好面子”的天性,我也不例外,我不得不答应了:谁让你是中国唯一正式发表过三篇关于登山天气预报论文(1.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气象条件,2.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气象条件和预报,3.攀登南迦巴瓦峰的气象条件和预报)的人呢?!

可以说,我就这样被“逼上梁山”了。

我心里明白我可能承担的“风险”,我不敢告诉我的两位恩师:我国天气预报权威陶诗言先生、我的大学论文导师叶笃正先生(照片7)。

照片7.叶笃正(图右)老师为陶诗言老师(图左)八十大寿祝贺

 

走进央视直播间做嘉宾   2003年5月11日起,我走进了中央电视台直播间,做起《珠峰气象站》栏目的嘉宾。

一开始,我不理解:为什么央视更改原来计划“5月18日到28日”的直播时间。

一开始,我就遇到了难题。那时,中央气象局已经因为“非典”走了一人,气象局宣布关闭大门,不准进出。原来我想提前晚上去中央气象局看天气图的打算落空了。说实话,当时我也不敢去气象局“感染非典”啊!

原来,中国登山队前线指挥部参照国外(瑞士与英国气象局)的天气预报,认为在5月17~18日会出现登顶好天,决定改变原计划为5月11~18日攀登珠峰。中国登山队队员分为两组,分别于5月11日和12日从大本营出发,计划两组队员先后于5月17、18日登顶。

为此,从5月11日起,我每天10~12时在中央电视台第10演播室参加在北京的直播节目。在此期间,同时被邀请的嘉宾还有中国登山队时任队长马欣祥博士,前任和时任中国登山队教练刘连满、次落,北京大学山鹰社第一任社长曹俊等。高山生理学家宁学寒教授(1975年中国科学院珠峰登山科学考察队队员)应邀专程从美国回来当直播的嘉宾(照片8~10)。

照片8.时任中国登山队队长马欣祥(右1)和高山生理学家宁学寒(左1)在央视演播室

照片9.北大山鹰社第一任社长曹俊(右1)和演员孙海英夫妇(中二人)在央视演播室

照片10.1960年攀登珠峰到达8600米的刘连满(右1)与宁学寒(右2)在央视演播室走廊里

 

中央电视台直播期间,在珠峰北坡大本营,中国登山队王勇峰为攀登总队长,西藏登山学校校长尼玛次仁为攀登队长,中国登山协会常务副主席李致新在珠峰大本营任总指挥(照片11、12)。李致新和王勇峰是中国登山界的年轻一代精英,他们二人曾登上了世界七大洲的最高峰。这次纪念活动由他们二人现场指挥应该说是非常胜任的。

照片11.登山家李致新2002年春攀登珠峰总指挥(取自百度)

照片12.登山家王勇峰2003年春攀登珠峰总队长(取自百度)

 

5月11日上午,我来到了央视第十演播室,参加今天的《珠峰气象站》栏目。

当天,尼玛次仁率领第一组队员离开大本营,到达6000m营地。是日,大本营风和日丽,从珠峰顶部的风吹雪和旗云状态来看,珠峰顶附近的风速不大,在6~7级左右,是宜于登顶的天气。

当天,中国气象局通过电子邮件提供了5月9日制作的48~120小时的500百帕上的欧亚环流形势数值预报图4幅、5月6~9日的500百帕欧亚天气形势实况图4幅和从我国风云二号卫星获得的欧亚地区卫星云图4幅,作为《珠峰气象站》栏目预测未来珠峰登山天气的主要参考资料。

是日,在《珠峰气象站》栏目中(照片13),应主持人王小丫女士的提问,我首先介绍了北坡宜于登顶好天气的标准主要是8~9千米高度的风速要小于20m/s,晴天或微量降水。

照片13.作者和央视主持人王小丫女士(右)在《珠峰气象站》栏目中

 

然后,根据中国气象局的数值环流形势预报图,评述了5月11~14日的珠峰天气变化,认为未来1~3天的珠峰天气是宜于登顶的好天,但提出,“刚离开大本营,珠峰天气这样好,并不是好的兆头”,“5月16~18日的天气可能不宜于登顶”。

我强调:“5月16~18日是否为登顶好天气,这是一个悬念”。

王小丫女士赞赏我提出的“悬念”,并立即做了“广告”:“高教授说了,5月16~18日是不是有登顶好天,现在还是悬念。请大家每天关注《珠峰气象站》栏目。”

我佩服主持人的临机应变能力。

难忘的第一天晚上  5月11日晚上,全家正在晚餐,电话铃响了。我拿起电话筒,对面传来一句严肃地问话:“谁让你到电视台去做登山天气预报?”声音很熟悉,是我老师叶笃正先生来的。听口气,老师显然很生气。

叶师的三个孩子都在国外,属于“空巢老人”。他常常邀请我去他家,要不是给我布置工作,就是与我谈论国内外趣事,我们亦师亦友(照片14)。

照片14.作者(右)庆祝叶笃正老师(左)75华诞留影

 

“今天怎么这样生气呢?很少见啊!”我心里纳闷。

我知道老师很少看电视,奇怪地灵机动问:“您怎么知道?”

“陶先生告诉我的”我一下明白了。陶师比较爱看电视,尤其是爱看天气预报。在非典期间可以不上班,更有时间在家看电视了。陶师看见我在电视台做登山天气预报,当然不高兴了。

我本来不想让两位老师担忧的,但现在已经“露了马脚”,只好如实汇报如何被“逼上梁山”的过程。听完后,叶师苦口婆心地讲诉天气预报的不确定性,说明世界上没有国家像我这样做天气预报……

面对我这种特殊情况,老师无可奈何地说:“你好自为之吧”。

两位老师的意见,我心知肚明,但我是“不得已而为之啊!”

叶师最后一句无可奈何地“好自为之”让我清醒:我应该尽可能地多做准备,尽可能地把登山天气预报做准确一些。这样,于我,于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的名誉才无损啊!

我知道了问题的严重性,当天晚上就开始弥补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根据我多次做登山天气预报经验,要做好珠峰登山天气预报,必须尽可能取得有关珠峰气象的适时资料,尤其是珠峰北坡大本营适时的高空风和云的资料。

然而,当时,珠峰南北虽然有几十个国家登山队为纪念人类登上珠峰50周年而准备攀登珠峰,但没有一个国家在南坡或北坡的大本营建立高空气象观测站,没有适时的珠峰大本营气象资料。

我曾经写过论文,证明离开珠峰北坡大本营约90千米的定日的高空风资料可以代替北坡大本营资料。当天晚上,我电话联系定日气象站的站长,希望得到当月1日起每天的7、8、9千米高空风资料。站长马上答应,并在当天晚上通过电子邮件传来5月1日到11日的高空风资料(图1)。

图1.2003年5月西藏定日8、9千米高空风速逐日变化

 

根据图1,我心里稍微有了点底。

因为,从5月8日起,定日站连续四天7~9千米的高空风都小于8级,适合攀登顶峰。根据我过去的论文,一般说来,在5月,如果连续出现5天的登顶好天气,就会很快天气转坏,不利于登顶。

第二天,5月12日上午,我又来到央视第10演播室。我首先向电视台提出,希望从今天起得到央视在大本营拍摄的珠峰地区云的资料,节目组负责人很干脆地答应了。

我根据当天定日高空风和珠峰大本营传来的云资料,仍然说:“现在,还是不知道5月16~18日是否有登顶好天”。

“5月17~18日没有登顶好天”  5月12日晚上,我收到了定日气象站的5月12日高空风资料,心里有点数了:“已经连续出现5天利于登顶的好天气,应该转为坏天气了。”我思考。

5月13日上午,我到了央视第10演播室后,收到了当天珠峰上空的云资料(照片15)。根据云照片,这正是我过去总结的“2~3天起,珠峰天气转坏的高空云系”。

照片15.2003年5月13日珠峰地区的云系统

 

由定日提供的高空风资料、央视提供的大本营云资料,再根据中国气象局5月11日提供的120小时数值环流形势预报图,我比较肯定地预报:“自5月16日起,对于登顶来说,珠峰天气就不好了。预计有利于登顶的好天气在5月21日开始。”

 “高教授,你的预报准确率有多高?”王小丫突然换了话题问。

“一般说来,70%的准确率吧!”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不敢肯定我这次预报的准确率有多少,只好灵机一动地回答说。

 “那么,我就带着一种侥幸的心里,还有30%不准确。我希望你的预报属于那30%。” 王小丫奇怪地说。

然而,我的预报在中国登山队前线指挥部引起了矛盾:在珠峰大本营指挥的李志新和在6500米营地指挥的王勇峰赞同我的预报,力劝在登山一线的队长尼玛下撤,但尼玛仍然坚持继续登顶,并打算把登顶珠峰的时间推迟一天,A组于5月18日登顶,争取与瑞士、新西兰等国的登山队联合登顶。

当天,A组在6500m营地休整,B组从6000m到达6500m营地。

5月14日上午,A组向7028m营地前进。在珠峰大本营可见满天均有系统云系:在大本营西北侧天空,可见密卷云(高云);在珠峰南侧天空,除昨天已见到的密卷云外,还可见到高积云(中云),说明副热带西风带上的低压槽已逐渐向珠峰移近。

我再预测:“珠峰天气有可能于5月15日转坏,5月16~18日很难有宜于登顶的好天。”瑞士登山队从瑞士气象局得到的预报是“5月17~18日有短暂的登顶好天”。

我和瑞士气象局的预报完全相反,只有以天气实况来验证了。

天气实况证实“5月16~18日不宜登顶”  5月15日,对登山行动而言,是关键日。

5月14日晚,7028m营地风很大,阵风8~9级,A组女队员梁群的帐篷被刮破,只好暂时搬到陈骏驰的帐篷中过夜;A组队长尼玛次仁仍然雄心勃勃,打算再度改变原登山日程,提前于明天5月15日直达8300m营地,5月16日登顶。

攀登总队长王勇峰苦口婆心,力劝攀登队长尼玛不要再往上攀登。经过反复数次交流后,尼玛终于说了“接受,接受”。此时,王勇峰激动地说:“谢谢你,谢谢尼玛校长!”声音抽泣,热泪盈眶。足见说服工作之难度。李致新常务副主席也不同意尼玛继续攀登。

15日早晨,7028m仍然大风,并可见7790m营地的帐篷有的已被大风刮破。山上山下进一步沟通后,鉴于风大,A组决定下撤到6500m营地待命,B组原地不动。

至此表明,“第三女神”没有批准“5月17~18日登顶”的计划。

中国登山队将攀登计划更改为:A组于5月18日从6500m出发,预计5月21日登顶;B组5月19日出发,5月22日登顶。

很凑巧,现在更改后的攀登珠峰计划与最初央视的5月18~28日直播计划比较接近,也可以说是“否定之否定”吧。

5月16日上午,在《珠峰气象站》栏目中,根据中国气象局5月14日提供的48~120小时500hpa数值预报图,我再次预测“有望在5月21日之后出现宜于登顶的好天气”。

是日,队员们在6500m营地休整待命。

“为什么你的预告与瑞士的不同?”  当日,主持人刘建宏和王小丫转达了网友向我提的问题(照片16):1.为什么你的天气预告与瑞士的预告不同,你是根据什么做出天气预告的?2.珠峰天气坏到什么程度就不能登顶?

照片16.央视主持人刘建宏(左)、王小丫女士(右)与作者(中)在演播室

 

我回答说:“我先回答第二个问题。这个问题比较容易回答。根据登山家的长期实践和对珠峰地区长期气象资料分析结果,我们得出,在北坡,在4~5月,8~9千米高度的风速大于20m/s(8级风),不能登顶;在南坡,4~5月,日降水量大于5毫米,不能登顶。”“可见,北坡登顶主要是要风小,南坡登顶主要是降水要小。”

我进一步说,“第一个问题比较难回答。说实话,制作珠峰5~7天登山天气预报,各家很难一致,因为它是超中期(3~5天)天气预报,这种预报目前还没有比较充分的物理依据,属于统计与经验相结合的预报。我的主要预测依据是:1.根据多年定日高空风资料分析结果,在5月,一般有2~3次登顶好天气时段,每次3~5天左右。现在的天气实况是,5月8~12日都是宜于登顶的好天气,好天气要延续出现10~11天(即延续到5月17~18日),在历史资料中没有出现过(16年中仅有一次登顶好天气时段为9天)。因此我判断5月17~18日没有登顶好天。2.根据西藏定日气象站提供的逐日7~9千米高空风资料和电视台给出的5月13日珠峰地区云系照片,加强了我的预报信心;3.感谢中国气象局提供了比较正确的数值环流形势预告,感谢定日气象站和央视提供的高空风和珠峰云资料。”

天气实况证实 “5月20~24日宜于登顶”  5月19日早晨10时许,7028m的风速很小,A组队员通过7400~7600m大风口时的风速仅4~5级左右,难得的好天气啊。

高山摄像人员给我们展示了珠峰北坡海拔7000m以上的雄伟景观:在银白的冰雪陡坡上,点缀着排列整齐的、身着红黄蓝色登山服的队员们在缓慢地向上攀登,在登山险途中,早已为夏尔巴人架设好了的攀登绳索把这些色彩斑斓的移动点联系在一条线上,组成了纪念人类登上珠峰50年的国际阵线。

在攀登途中,业余登山队员们从容地接受记者采访,潇洒地向观众挥手致意,让人们目睹了攀登珠峰的“国际体育比赛”节目。

这使我想起了登山界前辈们一句话,“登山是没有观众的体育比赛项目”,而今,真是“与世俱进”了,攀登珠峰也成为有观众的体育比赛项目了。

5月20日晨,A组在7790m营地,风速较大,6~7级。从今天08点的高空天气形势图可知,今天8~9千米的风速在7级左右。10时许,A组队员从7790m出发,当天下午全组顺利到达8300m营地。

11点后,可见峰顶附近有5名队员在向峰顶攀登,那是日本、美国的登山队员。中央电视台用大本营的70倍摄像镜头连续向公众展示了登山队员登上顶峰的过程。这几位登山家没有想到,他们登上顶峰的过程是由中国中央电视台帮他们向世人直播的,因为他们是人类纪念登上珠峰50年活动的第一批登顶者,是这次国际纪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需知,在珠峰南北两侧正有数十个国家的1000多名登山爱好者都在翘首观望呢!其时,峰顶风速约为6级左右。

世人目睹中国人登顶成功  5月21日,今天是A组队员登顶的日子,中央电视台实况转播提前于9时开始。8点15分,我来到第10演播室,但见化妆室“人山人海”,突然热闹了起来,好些有名的主持人正在等待化妆(照片17~19)。

照片17.作者(图左上角)拍摄央视演播室化妆照片不小心被大镜反射进去了

照片18.央视一些主持人(亚雯、朱军、宁辛、黄健翔等来到演播室)

照片19.在十号演播室央视主持人们为我国登山家顺利攀登珠峰鼓掌

每天,在嘉宾中我总是第一个化妆,化妆师和我已很熟悉;今天化妆时,在我的右侧是演员孙海英夫妇,左侧是主持人朱军……我心里纳闷,“干吗今天这么热闹啊?”

原来,孙海英夫妇是今天的嘉宾,朱军等知名主持人是今天与观众热线电话联系者(照片18、19)。

当我们同坐在嘉宾席聊天时,得知孙海英先生于1975年春曾作为西藏军区歌舞团的演员到珠峰北坡大本营慰问演出,他说他们“是中国登山队的后援团”。我们回顾1975年在珠峰的往事,颇感亲切,“我们还曾是队友啊”我们有了同感。

上午,珠峰北坡大本营被云雾遮蔽,给实况转播带来困难。主持人刘建宏问我“雾会不会散”?

“随着太阳升起,雾会逐渐散去”我想,“但云是否会散,没有把握。”

“雾很快会散去”我略加思索后说。停了一会,补充说:“从下面看,珠峰被云遮蔽;但在峰顶上看,不会有云;我们队员登顶时,大家会看到从山上传来的画面。”

王小丫高兴地说:“高教授说了,在顶峰上不会有云,到时我们都会看到登顶的实况。”

据大本营节目主持人李小萌说,凌晨3时许,A组队员离开了8300m营地,向着顶峰前进。在A组队员向顶峰攀登的过程中,高山摄像师将适时地向世人展示攀登顶峰中的过程。9时半许,山上传下来画面,A组队员尼玛、陈骏驰和梁群等到达第二台阶下。我们紧张地目睹队员们缓慢通过第二台阶的情景。

此时,在第二台阶处,仍有云彩不时移过,阵风卷起雪花,扑打在第二台阶的“中国梯”上,更增加了通过第二台阶的难度。持续了近一小时,还没有一个队员爬上第二台阶。

我仔细观看架设“中国梯”处的地形,那1975年春天登山英雄索南罗布他们架设“中国梯”的情景和1960年春天登山前辈王富洲他们搭人梯通过第二台阶的故事又浮现在我的眼前。1975年春我在大本营为登山队作天气预告。我记得,索南罗布他们是用4组1.1m长的金属梯连结起来架设在第二台阶上的。据索南罗布讲,他发现1960年春屈银华他们固定在第二台阶的第二根冰锥还在,他们架设“中国梯”的固定锥之一就是利用了这根冰锥。

想到这些,“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名言立刻和实况转播的场面紧紧联系起来:没有1960和1975年中国登山界前辈的奋斗怎么会有今天的“中国梯”呢!?

照片20.作者(后排左2)王富洲(后排左3)贡布(后排左4)曲银华(后排右2)李乐诗(前排左1)1966年在贡布家合影

大约在11点后,从报话机传来信息得知,A组队员正在向顶峰前进,但画面还没有传回来。大家耐心地等待着。

其间,大本营节目主持人李小萌请李致新副主席介绍珠峰顶的情况。李致新说:“顶峰上全是冰雪。在顶峰上可容纳10人左右,峰顶是一个长条形,有点倾斜,大约宽2~3m,长约7~8m。”

11点40分,A组队员5人开始登顶(照片21)。高山摄像师不辱使命,架好微波发射天线后,传回来了清晰的画面。尼玛在峰顶激动地对王勇峰说:“我们哥儿俩今后要更好地合作”。

从传回来的画面看,峰顶风速为4~5级,阵风5~6级。登顶队员们先后在峰顶展开了五星红旗,中国人在世界人民面前站在了地球第三极(照片22);据说,每个队员都带了一幅五星红旗。大约过了1个小时以后,陈骏驰、梁群先后登顶。

照片21.我们在央视十号演播室目睹我国登山家攀登珠峰顶峰

照片22.我们在央视十号演播室目睹我国登山家攀登珠峰顶峰

 

登顶成功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03年5月21日致电祝贺。电报全文如下。

2003中国珠峰登山队:

在人类登上珠穆朗玛峰50周年之际,2003中国珠峰登山队今天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登山队全体队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

在这次攀登珠峰过程中,登山队全体队员发扬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奋斗精神,使五星红旗再次在世界最高峰上迎风飘扬。你们的这一壮举,为祖国争得了荣誉,极大地鼓午了全国人民为夺取抗击非典和促进发展双胜利而奋斗的勇气和信心。你们的英勇行动再一次证明,在伟大的中国人民面前,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战胜不了的风险。

希望你们保持荣誉,再接再厉,不断创造新的成绩。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

                               2003年5月21日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75197-881008.html

上一篇:周末快乐!东湖公园观鸟:一段揪心的故事
下一篇:河南科普报告行拍摄花絮:辽阔平原麦浪翻滚、崇敬瞻仰杜甫故居
收藏 IP: 111.132.229.*| 热度|

6 杨正瓴 韦玉程 檀成龙 姚俊强 刘光银 zengnj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7: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